在飲食文化上,中國人可以說物盡其用。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海裡遊的在廣東的菜譜裡都顯然易見,這是炎黃子孫的歷史,是中華幾千年文化的結晶。其中中國廣東省就是其中最代表性的省份之一。
粵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其中的烤乳豬、白切雞、咕嚕肉等名菜可謂是膾炙人口。粵語裡有一句俗語是「有得食唔食,罪大惡極」,其實廣東人並不是今天才什麼物種都會去吃,他們其實是沿襲了古人兩千年來均認為「食物不分貴賤都可吃」的傳統。中國吃野味的城市很多,但是唯有粵菜廚師一直投入巨大精力來研發各種野味的吃法,從而使得這類菜品製作精美,花樣繁多,充滿創意,自然給人造成極強的感官衝擊,長久以往,也形成了廣東人很愛吃也很懂吃「野味」的形象。
真正讓廣東人吃野味這個習慣出名的,應該是2002的sars病毒事件。當時病毒在廣東一帶大規模爆發,疑似病毒攜帶者是一種叫果子狸的野生動物。而這種動物,正是廣東名菜「龍虎鬥」中,虎的扮演者。
何為「龍虎鬥」?傳說在清朝同治年間,有位廣東籍的京官叫江孔殷,是一位當地小有名氣的美食家。有一年,他做七十大壽,親朋好友紛紛請他在大壽這天做出一道誰都沒吃過的新萊,他因此反覆琢磨。一天他看見家裡的貓正朝籠裡用來做蛇羹的蛇張牙舞爪,籠中的蛇也昂首吐信,似要向貓撲去。江孔殷靈機一動,便想出了用蛇和貓製成萊餚,蛇為龍,貓為虎,因二者相遇必鬥,故名曰「龍虎鬥」。此菜後來風靡一時,成為廣東名菜,也叫豹狸燴三蛇。隨著野味食材的加入,貓也換成了古代達官貴人們趨之若鶩的果子狸。
其實吃野味不但不能滋補,還很可能給身體造成極大的健康隱患。 研究顯示,野生動物種類中有許多動物的肌體、腺體、血液含有劇毒成分,其所含的有毒成分對人體有相當大的危害。另外野生動物攜帶人獸共患的傳染病有100多種,其中不乏著名的多個疾病,如:狂犬病、炭疽、結核病、布氏桿菌病、類丹毒、口蹄疫、鼠疫等。另外青蛙、蛇的身上含有多種對人體有害寄生蟲,比如常常寄生在蛇和青蛙的皮下、肌肉和腹腔中的曼氏裂頭蚴,以及寄生於蛇膽內黏膜上的鞭節舌蟲。其中,蛙類感染曼氏裂頭蚴病非常普遍,高達91%。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華南農業大學報導了穿山甲有可能是潛在的中間宿主,新型冠狀病毒也可能存在多個中間宿主。穿山甲毒株與目前感染人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當今78%人類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說來源於野生動物。 儘量少養,更不能去吃!
上層精英的品味始終是力求凸顯自己的高貴身份,讓自己可以明顯區別於其它階級,而廣東特色的野味消費也正是迎合這樣一種品味區分的工具。清代權貴當時就早已流行用熊掌、魚翅、犴鼻、駝峰來款待賓客,不過在北方的頂級菜品自此自後再無什麼突破,反而廣東的野味菜品卻能一直推陳出新。
16年前的事,並沒有讓貪吃的人類變得收斂,時間可以讓人忘掉一切。雖然加強了對野生捕捉、出售的管理,但是依然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效果。新的轉折點發生在2019年。一場史無前例的巨大「風暴」在武漢「登陸」,首發地點正式武漢最大的野生動物交易市場,這次的主角變成了蝙蝠。在這之前,我們真的很難想像,居然有人會去吃這種醜陋又攜帶大量病毒的「野味」,直到網絡上各種吃蝙蝠的小視頻都被人翻出來,火了,才不得不相信。
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這次的事情會這麼的嚴重,波及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都註定了要在史書上留下重重的一筆。這次再也無法無視食用野生動物所產生的危害,全國各地紛紛響應,開始全面禁食野生動物。
這一次,廣東省響應迅速,率先立下極為嚴格的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涉及900餘種野生動物,並專門對食用野生動物提高了處罰力度,食用者最高擬可罰款1萬元,組織食用者最高擬可罰款五萬元。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只有從食用的根源去嚴懲,直至無人食用,才會無人去捕捉。自5月1日正式施行後,距今已半年過去了,我在跟廣東的一些網友交流時,他們明確表示已經很久沒吃過,也沒見過人銷售野生動物了。
對「野味」堅定說不,與動物和諧共處,這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