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一個人若想要做一番事業,那麼就應當深得3條馭人之術。
毫不誇張地說在馭人、辨人方面,只怕沒有誰能比鬼谷子更專業。畢竟身為一個具有通天徹地智慧的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看透了處世哲學。
第一、順勢而為,進退有據
鬼谷子說:「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
能解釋為古代謀士,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抓住最佳時機,應當了解行事的最佳時機和形勢。說到底便是要遵守事物發展的規律,要明白順勢而為,才是「抵巇術」的根本所在。
當然假如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說的是當發現沒有能做的事情時,那麼謀士們就應當學會隱忍。
也就是將自身的鋒芒藏起來,切勿為了眼前利益或出風頭,將自身置於危險的境況當中。一個懂得順勢而為的人,才可以真正了解進退有據的道理。
《三國演義》中有「三請諸葛亮」的典故,身為一個隱居山林的飽學之士,他不僅清楚地看出了天下三分的局勢,並且也了解未遇明主之前,不應該隨意出山參與到亂世當中。
直至他見到劉備的確有躬身請賢的誠意,才決定出山為劉備的蜀漢江山出力。《進退篇》中有云:「君子應知進退方,最佳時機不到且隱藏。妝未梳成未見客,勢弱稍時斂鋒芒。」。
這句話與鬼谷子的思想如出一轍,一個人要學會順勢而為,在對的最佳時機做對的事情,才可以讓自身如願以償。
第二、多說多錯,學會傾聽
鬼谷子認為:「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這句話說的是應當以靜制動,說的便是先聽別人怎麼說,然後自身再去想萬全之策。假如有人和自身的看法不同,最好是多去請教。
鬼谷子的這種觀點對現代人非常適用,應當先去觀察和聞聽,而不是誇誇其談地表達意見。
有人說我們用三年時間學會說話,但卻要用一生時間學會閉嘴,實際上便是深得鬼谷子的馭人之術。
別人講話的過程中儘量多聽、多想,儘量不要去打斷別人並發表個人意見。畢竟在聽別人講話的過程中,能明白他們是否有漏洞。
這個時候假如能繼續追問,那麼別人的真實看法就會不自覺地說出來。有一句話叫多做多錯、多說多錯,正所謂「言多者必失」。
一個真正有智慧或有情商的人,通常都是先聽別人怎麼說,而不是第一位搶著發言。聽別人講話的目的並非挑毛病,而是適時地指出錯誤相互共勉,在這個過程中才可以更好的體現個人才華。
第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鬼谷子講:「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財力、料氣勢,為之樞機。」。
大家生活在社會中必定要和各種不同的人接觸,然而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其實就飽含了許多學問和智慧。
公司老闆在招聘員工時,必然是公司需要補充人才。這個時候其實就是在用人,老闆用職工的智慧和能力,而職工在單位務工圖的是薪資,兩者可謂是互相合作各求所需。
然而 老闆在用人之前,一定要對職工深入了解,不可以單純的只看能力更要了解他的人品。有一句話叫作「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然而 這句話的基礎則是相互了解。
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假如一個職工能力特別強,然而 平日卻總是做一些違反公司規定,或者說給其他職工造成利益損失的事情,在這個時候就必須當機立斷。
因為對於一個品行不端的人來說 ,能力越強所做出的壞事就越多,這樣公司遭受的損失也就會越大。
其實老闆看職工的能力,也是在觀察他是否有智慧,因為要想把工作做好必然離不開智慧,另外也需要有魄力。
《孫子兵法》中曾提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實將這句話應用到,人和人之間的交往上也特別實用。
不管是老闆還是職工假如品德不佳,那麼就不單單是公司受損失的事情,嚴重的甚至會涉及到人身安全。
總結
看完著實佩服古人智慧,《鬼谷子》可謂成為了「爛大街」的書籍,幾乎所有企業老闆的書架上都會放上一本。
主要的目的,就是想通過了解鬼谷子的大智慧,進而駕馭企業和職工,因為一個不懂得識人、用人的老闆,他的企業必然走不遠,甚至還很有可能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