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熟睡後常出現這個動作,暗示其大腦可塑性很強,更易成小學霸

2021-01-08 母嬰參考

寶寶長大後智商高不高,從他們小時候睡覺狀態就能窺探一二。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寶寶成長的每一刻,媽媽都不想錯過,甚至在其睡覺的時候都一直在旁守候,看著他們的各種小動作,感覺心都要融化了,但是各位媽媽們,你們真的讀懂了寶寶小動作背後的信號嗎?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寶寶睡覺時出現這些「怪癖」,說明大腦發育好

1、面帶微笑

微笑是大腦對外界刺激做出的一種正常反應,通常在清醒狀態下較為常見,如果寶寶在睡著後還經常面露微笑,說明其大腦神經發育成熟,大腦皮層仍處於興奮狀態,能對外界刺激做出靈敏的反應。

幸孕姐小貼士:微笑是寶寶與生俱來的本領,如果在10周左右仍未出現,可能是大腦發育出現了問題,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下。

2、總是驚醒

不少寶媽發現,自家寶寶在睡覺的時候,時常會像「觸電」了一樣突然反彈,或者是有一點聲響就驚醒,擔心他們是不是睡不好。

其實,只要寶寶白天沒有受到驚嚇,且醒後還能快速入睡,就不用太過擔心,反之還是智力發育好的信號。

這說明寶寶的對外界的感知能力以及靈敏度逐漸增加,且在睡眠狀態中還能保持警惕狀態,一旦外界出現聲音、光線、震動等刺激變化,就立馬能做出反應。

而這個過程,需要神經元連接、神經遞質傳遞等相互協作,並能刺激發育,形成正反饋。

3、喜歡翻滾

通常,寶寶在三個月之前還不具備翻身的本領,大多保持一個睡姿,但是隨著骨骼、肌肉的發育,在睡覺的時候會開始翻身。

專家表示,身體軀幹的動作受大腦中樞神經的指令形成,如果三月齡以上的寶寶在睡覺時總是做出翻身動作,其大腦正在快速發育。

幸孕姐小貼士:如果寶寶到了五個月還不會翻身,在排除身體胖、穿衣多等客觀因素之後,需及時就醫檢查,謹防大腦發育出現滯後異常。

4、喜歡「拳打腳踢」

其原理同上,但是這個動作的完成,對寶寶大腦發育的要求更高,因此,你家孩子熟睡後如果經常出現這個動作,暗示其大腦的可塑性很強,更易成小學霸。

有研究資料上顯示:嬰兒時期突觸修剪到兒童時期是大腦可塑性最強的時候,孩子在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後,還一直「拳打腳踢」,其身體的協調能力、運動能力等會進一步得到提升,進而刺激大腦進一步發育,形成好腦力。

幸孕姐小貼士:寶爸寶媽夜間不要睡得太死,以便在寶寶踢開被子後能及時為他們蓋好被子,避免著涼。

寶寶睡醒後的不同反應,暗含不同信號

1、醒後會笑——情商高+智力發育好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情商的概念指人的情緒、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而在嬰幼兒身上,情商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其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寶寶在醒後會笑,說明他們認為周圍環境很安全,有著較高的適應能力,這類孩子通常長大後智力都低不了。

而微笑這一個動作看似簡單,卻需要大腦神經系統和面部肌肉協同合作,所以醒後愛笑的孩子,大多智商都不會太低。

2、醒後自己玩——安全感十足

不少父母將這類寶寶稱之為天使寶寶,聽話又好帶,無需寶媽太過費心,與此同時,寶寶自己也安全感十足。

這類孩子往往對陌生環境的適應力較快,且好奇心強,擅長探索、冒險,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負面情緒,遇到問題往往能想辦法解決,將來更容易獲得成功。

所以,當寶寶醒後自己安靜玩的時候,父母別過多打擾,陪他們靜靜地探索世界。

0-3歲是寶寶大腦發育關鍵期,做好兩件事有助提升智力

專家表示,3歲之前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期間,每個神經元以700-1000個/秒的速度,與其它神經元形成連接,使得寶寶的動作與行為能力發生「突飛猛進」的變化。

而且,在0-3歲這個階段,寶寶大腦體積會從成人的1/4增長至3/4,所以想要寶寶擁有好腦力,這一黃金時期不容錯過。

1、保障充足睡眠

科學研究發現,機體每日耗能中,大腦佔比高達20%,所以,睡眠是大腦高效協作的關鍵。

專家表示,良好的睡眠有助於前額皮質的恢復,加強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如果睡眠不足易降低其對外界的適應力,妨礙大腦整體發育,易出現智力發育遲緩的情況。

2、多去戶外玩耍

可以讓孩子在廣闊的空間裡,接收到更多的新信息,做出更多的反應,從而刺激感官發育,鍛鍊思維能力、運動能力、協調能力等,將大腦開發得更徹底。

相關焦點

  • 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無論是身體的機能還是我們的大腦,在不斷的學習和挑戰中會激發更多能力和可塑性,但是當你長久不使用,就會出現機能倒退的現象了。就像我們平時多見很多盲人,但是聽力卻非常好。失去雙手的人,卻可以用腳照料自己的生活。這都是因為把身體一個機能重複鍛鍊開發的結果。曾經有幸參與了一個臺灣神經學所長關於腦科學的講座,從這個課程裡發現,其實人的大腦也會不用則退。
  • 孩子在睡夢中有以下反應,暗示其大腦發育得不錯,雙商可能比較高
    1、睡覺時嘴角帶有微笑一些父母在看到孩子睡覺時露出微笑後,就以為孩子已經醒了於是去逗他們,其實這可能是寶寶的大腦在進行活動和發育,人的面部表情也是連接大腦的,可能大腦發育到某個地方帶動了他們的微笑。兩歲孩子控制表情的能力還很弱,想做出表情也很難,大腦的神經也少,這個時候能出現微笑,表明孩子發育得很快。而且會微笑的寶寶以後的情商也不低哦。
  • 寶寶進入深睡眠後,經常做這些動作,表示大腦可塑性很強
    孩子的智力發育是父母關注的大事,往往從懷孕開始,就會多方面做準備。孩子大腦發育有三個關鍵的時期,不同的時期,孩子都會有所展現,父母要細心地觀察。其實孩子的大腦發育並不同於身體發育,孩子的身高和體重都會有明顯的的變化,但是智力發育還是要從細節之處去發現。事實上,孩子在睡覺的時候,時常會有一些舉動,這些充分地說明大腦發育很好。
  • 大腦可塑性促進嬰幼兒大腦智力發育,但當心過渡刺激會造成腦損傷
    然後對家長說你家的孩子處在什麼發育黃金時期,這個時期要好好培養,不要錯過了培養孩子的黃金時期。但有科學研究表明:「0至3歲孩子的大腦正處在飛速發展期,有很強的可塑性,是大腦智力開發的敏感期。這個時期需要適當的刺激來促進孩子大腦智力的發展,如果過渡刺激會造成腦的損傷。」什麼是大腦可塑性?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孩子大腦可塑性強不強,睡眠反應能看出一二,別不信,有科學依據
    孩子大腦可塑性強不強,睡眠反應能看出一二,別不信,有科學依據據相關研究:三到六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而夜晚是大腦發育的重要時間段。在這一年齡段睡眠不足的孩子,智商測試遠比睡眠充足的孩子低得多,充足的睡眠對孩子的健康發育非常重要。
  • 體重在這個數的新生兒,往往先天大腦發育最好,將來多半是小學霸
    因為重的嬰兒說明在孕期內營養狀況良好,胎兒的大腦得到了很好的發育。 《英國醫學期刊》提出過這樣的假設:出生時體重較重的嬰兒,長大成人後,他們的IQ要高出平均水平。 這個結果表明,胎兒的體重和大腦的發育是有一定關係的,較重的胎兒可能會更聰明。
  • 孩子成為「電子娃娃」?真正的「元兇」,會影響兒童大腦可塑性
    真正的「元兇」,會影響了兒童大腦可塑性根據相關的權威機構調查,55%的家長會把電子產品丟給孩子,41%的家長也會在餐廳裡把手機給孩子,來制止孩子的哭鬧。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會沉迷於電子產品,「電子娃娃」的數量也在直線上升,這成為讓許多父母頭疼的一個問題。
  • 大腦的可塑性以及人造天才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腦可塑性(也稱為神經可塑性)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奇怪的名詞,「可塑性」一詞會導致特百惠或Saran Wrap的圖像突然出現。但是,大腦可塑性是神經科學家常用的術語,指的是大腦在任何年齡變化的能力,無論其好壞。
  • Science:調節大腦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2015年9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分子開關,其可以幫助控制應對神經網絡活性改變的神經元的特性人們常把計算機隱喻比作大腦,其包含有可以展現神經迴路和神經元功能的邏輯板和微處理器,儘管這個比喻對神經科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距離正確理解神經科學的奧秘還有很遠一段距離;研究者表示,大腦是一種高度動態且自我組織的系統,內部和外部的影響均可以通過多種未知的機制對信息處理「硬體」進行塑造。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小鼠大腦海馬體中突觸吞噬的三維圖像。綠色為前突觸,白色為星形膠質細胞,藍色為小膠質細胞。被膠質細胞吞噬的前突觸為紅色。發育中的大腦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突觸。重要的連接會反覆出現,得到培養和強化,而那些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清除。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
  • 從大腦可塑性說起
    這個問題進行解答可能會顯示的「成功學」,所以本文根據以往科學研究結果對這個問題進行解答。「心」與「腦」說人都會有一種錯覺——就是以為自己的此時此刻的「思維」並沒有在自己的大腦中,好像真的是「內心」在「思考」,不管是古希臘的哲學家,還是中國古代的先賢,幾千年前,大部分思想家們都會贊同這種觀點,但隨著解剖學的出現(最早起源於公元2世紀的古羅馬醫學家蓋倫),人們對意識由「心」生的這種觀點產生了懷疑
  • 幾歲寶寶的「神經可塑性」強?父母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方法
    人的大腦也是同樣的原理。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神經可塑性」。 連接人的大腦神經元的部位叫「突觸」,兒童在早期發展過程中突觸的數目甚至超過了成年人。但是後來,很少被刺激到的神經元會喪失突觸,從而被削弱甚至裁減掉,即突觸削減。這個削減非常厲害,在整個兒童期和青少年期,一共要削減大約40%,而經常被刺激的腦網絡的突觸會被加強,這就是神經可塑性。
  • 叫醒熟睡的寶寶有什麼危害?首當其衝的傷害是大腦,媽媽不能忽視
    莉莉急切地叫醒正在熟睡的孩子。在媽媽的催促和叫喊中,孩子不得不哭鬧著起床了。很多家長都做過叫醒孩子起床這件事,早上孩子遲遲不肯起床上學;中午不睡覺,傍晚卻睡起了黃昏覺。同樣地,被叫醒的孩子大多帶著「起床氣」被迫醒來。叫醒熟睡的孩子完成他們的任務這無可厚非,但如果長期性叫醒熟睡的孩子,會不會對孩子的身體大腦發育造成什麼影響呢?
  • 睡眠可以增加大腦的可塑性,科學家從果蠅的研究中驗證了這個事實
    如果不能得到充足的睡眠,動物的機體就沒法休息,無法有序地進行新陳代謝,大腦皮層的神經元也沒法進行有效的信息整理。總而言之,睡眠對人類和動物來說,都是必須的。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再次強調了睡眠對大腦的意義——進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為,睡眠是一種進化工具,增加大腦的可塑性,幫助動物去適應具有挑戰性的新環境。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 發現控制大腦可塑性的基本規則
    2018年6月27日/生物谷BIOON/---我們的大腦具有很高的靈活性或「可塑性」,這是因為神經元能夠通過與其他的神經元建立新的或更強的連接來做新的事情。但是,如果一些連接得到強化,那麼神經科學家們就會推理神經元必須進行相應地抵消,以免它們接收到過多的輸入信號。
  • 常吃垃圾食品影響大腦,但對NAc突觸可塑性影響的存在性別差異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長期食用垃圾食品對大腦也會產生不可逆的損害。動物實驗表明持續6周,每天不間斷進食垃圾食物出現大鼠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決策行為障礙。另一方面,大鼠本身失去了食物獎賞能力,通俗一些來說,平時多吃垃圾食物後對其他食物失去食慾。目前垃圾食物對大腦損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伏隔核(NAc),該腦區是獎賞行為的關鍵腦區,在進食等動機行為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世界首項研究將肥胖與大腦可塑性降低聯繫起來
    世界首項研究將肥胖與大腦可塑性降低聯繫起來 2020-10-09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