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優酷上熱播一部電視劇叫《軍師聯盟之虎嘯龍吟》,說的就是這段時期的歷史。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這段故事。司馬家族,桓氏家族,曹氏家族,諸葛家族的恩怨。
先說曹家。司馬家和曹家的關係太複雜了,在這裡咱們只從司馬懿接受曹丕託孤說起。曹丕短命,去世的時候還不到四十歲,比被他廢掉的漢獻帝死得還早。
(曹丕)
(曹睿)
曹丕壯年去世,幼主繼位,也算不上幼主了(曹睿繼位時已經二十多了),便需要託孤,曹丕留下了四個顧命大臣,分別是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
為什麼是這四個人呢?我們來看一下託孤的學問!
曹真、曹休是曹氏宗親,司馬懿和陳群則是魏國功臣。託孤的技巧在於,首先要把政權的根本命脈——軍權,放在皇室宗親的手裡,免得被外姓人家把天下給搞走了,所以安排了曹真和曹休這兩個宗親。
但是除了宗親,也要用特別能幹的功臣,來制衡宗親。一方面可以讓這些有才幹的人主管文官系統,治理國家,另一方面也可以壓制住宗親們別的想法。曹丕安排司馬懿和陳群這兩個功臣做顧命大臣,就是出於這種考慮。
所以在《軍師聯盟》裡,從第一季到第二季,一直能看到司馬懿和曹真的鬥爭關係。
這樣一種鬥爭性的人事結構,其實都是皇帝刻意安排出來的,這樣他才能居間操控全局,立於不敗之地。
老皇帝通過託孤安頓身後事,但是顧命大臣往往權力太大,以至於和新皇帝之間形成無法調和的矛盾,所以古往今來的顧命大臣,能有好下場的很少,多一半都被殺掉了。往早了說有李斯,往晚了說有鰲拜。
好了說完了託孤的學問回過頭來我們再說司馬懿。作為託孤大臣他居然順利活下來了,這是因為被託孤的新皇帝曹叡,登基時已經二十多歲了,並且相當英明神武,迅速掌握了權力,所以司馬懿他們還沒來得及對曹叡形成威脅,就已經被曹叡搞定了,這也就讓君臣能夠相安。
司馬懿很長壽,其他三個顧命大臣都死他前頭了,甚至連新皇帝曹叡也死在了他前頭。曹叡比曹丕還要短命,三十多歲就去世了。這會兒太子曹芳只有八歲,所以曹叡只好再次託孤。
本來曹叡擔心太子控制不了司馬懿,不打算讓他當顧命大臣了,但是多方考慮之後,還是用了司馬懿。有了功臣,就還得有個宗室執掌兵權,於是第一代顧命大臣曹真的兒子曹爽,又當上了大將軍。
高平陵之變
雖然曹叡繼承了曹丕的託孤策略,讓功臣和宗室相制衡,但曹爽實在是太草包了。他沒意識到,要想讓自己安全,只有兩種策略。
一種策略是其他政治勢力相安無事,互不相爭。另一種是如果你要爭,咱就把壞事做絕,不給對手留還手的機會。
但是,曹爽這草包幾乎把所有人都惹了一遍,卻又給每個人都留下了還手的機會,這就逐漸把大家都給推擠到了同一個陣營。
曹爽逼著垂簾聽政的郭太后跟皇帝分開,以便獨自掌控小皇上;他扶植各種跟自己私人關係好的人,排斥朝堂重臣,並且通過一系列人事調動,讓自己的親弟弟全面掌握了宮廷禁軍。
他又極力排除司馬懿在實際政治中的影響,在司馬懿的嫡系陝西關中部隊裡,安插自己人進去,試圖瓦解掉司馬懿的軍權。司馬懿這老狐狸哪裡會坐著等死啊,他就跟曹爽做了個交換,讓自己的大兒子司馬師掌管了宮廷禁軍當中的一支。
這樣,曹爽往司馬懿陣營插了一腳,司馬懿也往曹爽的陣營裡面也插了一腳。後來的歷史表明,曹爽做的這個交換是致命的。關於這段歷史,復旦大學仇鹿鳴老師的研究很值得一讀。
曹爽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大家都忍了他很久,這也就給了司馬懿以私下串聯的機會。司馬懿又假裝中風,把曹爽也完全給蒙住了。曹爽覺得自己已經大權在握,沒有任何人敢跟自己競爭了,就帶著掌管禁軍的親弟弟和皇上一塊兒外出到高平陵祭祖。
司馬懿探聽清楚曹爽的力量全部在首都洛陽之外,馬上從床上一躍而起,帶領豢養的幾千死士,再加上司馬師掌握的部分禁軍,迅速控制了皇宮。而宮裡的郭太后也早想報復曹爽了,她半是主動配合司馬懿、半是被挾持,司馬懿就奉太后之名,下詔要廢除曹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變。
司馬家族的事業急劇上升。好了這也輪到我們要說的第二個家族,桓氏家族登場了。
當時朝廷上有個支持曹爽的人,叫做桓範,官拜大司農。桓範早就告誡曹爽,認為曹爽和兄弟們掌握朝政和禁軍,不要一同出城,免得被人關閉城門,在城裡搞動作;曹爽不聽,終於出事了。
(桓範)
桓範聽說了司馬懿的動作,馬上矯詔騙開城門,跑到曹爽在城南的軍營裡司馬懿這邊有人聽說桓範跑出去了,擔心曹爽會用桓範的計策絕地反擊。司馬懿則對曹爽的草包性格太有把握了,冷靜地說,「桓範的計策,曹爽肯定不會用。」
桓範出的什麼計策呢?很簡單,你司馬懿是矯詔太后的名義廢除曹爽,但皇上可是在曹爽大營裡呢。手裡有皇上還怕什麼呀?這可比太后更正當。
所以曹爽應該帶著皇上逃到故都鄴城,然後以皇上的名義發詔,徵集天下兵馬剿滅司馬懿的叛亂。司馬懿現在實際控制的就是洛陽一座孤城,他可用的兵都遠在關中,遠水不解近渴,所以曹爽肯定能獲勝。而且我桓範是大司農啊,我手上有印信,以此可以調集天下糧草,可以支持大軍作戰,幾天就能滅掉司馬懿。 按說桓範這計策絕對有效,可是曹爽不聽,反倒接受了司馬懿派來的人的勸說,願意交出兵權,從此以後老老實實,做個富家翁就算了。
最後桓範只得硬著頭皮,跟隨曹爽兄弟回到洛陽城。之後沒有多久曹爽兄弟就被司馬懿殺掉了,桓範也被誅滅了三族。
司馬家族從此進入了急劇上升期,架空了曹魏皇帝,並最終篡權建立西晉。桓氏家族的血是司馬懿成功的墊腳石。
沒想到的是,桓範的兒子中有一個逃脫了法網,隱姓埋名,以低微的身份在東晉政權中謀生。桓家這家人還是非常能幹,逐漸又崛起了,到桓範的玄孫一代,叫做桓溫,位極人臣,差一點就能篡掉司馬家的皇位;桓溫的兒子桓玄最終完成了篡位工作,雖然很快又被人推翻,但東晉之後也還是很快就亡掉了。
桓氏家族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居然鬼使神差地實現了復仇,親手將司馬家族的事業送上終點。冥冥之中,似乎有天意。
(桓溫)
說完了曹家和桓家,接下來再說說司馬家族和諸葛家族的恩怨。
不過這裡要說的不僅僅是諸葛亮。諸葛亮在蜀漢,他親哥哥諸葛瑾在東吳,都身居高位,他們還有個堂兄弟諸葛誕,在魏國任徵東大將軍,相當於大軍區司令,也不是等閒之輩。司馬家族和諸葛這三家都有複雜的恩怨關係。
我們最熟悉的肯定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爭鬥歷史。這個爭鬥對司馬懿非常重要。他幾次被曹魏貶黜,但是隨即就會有諸葛亮北伐,司馬懿便又被起用。
正是跟諸葛亮爭鬥的這個過程,讓司馬懿在關中地區培植了自己的軍事勢力,這是後來司馬懿能夠成事的關鍵之一。可以說,正是諸葛亮,開啟了司馬家族攀向事業最高峰的道路。
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後過了兩年多去世了,長子司馬師繼承了他的位子把持朝政。司馬師沒有太多戰功,人心不穩。這時諸葛亮已經去世多年,蜀國疲弱不堪,而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當上了東吳的宰相,諸葛恪又來攻打曹魏,司馬師苦戰之後擊敗了諸葛恪,穩固了自己的位子。
於是,在司馬家族的第二代繼續攀登權力頂峰的道路上,諸葛家族的第二代又給墊了一塊石頭。又過了沒多久,司馬師也病死了。司馬昭再繼承哥哥的位子,他的戰功還不如哥哥,人心又開始不穩。
諸葛家族第三位墊石頭的人又來了。魏國的徵東大將軍諸葛誕發動叛亂,並向東吳求援。司馬昭經歷苦戰,打敗了諸葛誕,穩固了自己的位子。
之後司馬昭之心日漸顯露,但他還是覺得功勞不夠大,沒有篡奪皇位的基礎。於是,在眾人的反對聲中,司馬昭毅然決定要派鍾會去攻滅蜀漢,一旦這個事情能夠做成,那麼自己有了超級軍功,就可以取代曹魏自立為帝了。魏軍出奇兵攻至成都城下,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率領蜀軍最後精銳都戰死在城外,蜀漢就此滅亡。諸葛家族終於助力司馬家族走完了登上皇位的最後一步。
但是,司馬昭即將篡位了,卻突然也病死了。之後是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了他的位子,並最終篡奪帝位,開創了西晉
好了,關於這幾個家族恩怨鬥爭的故事就這些了。感謝施展老師的《中國史綱50講》,為我梳理了這段歷史。
這是2018年的第一篇文章。在這裡特別感謝一直支持我的朋友,你們是我的超級用戶。謝謝你們。我在這裡鞠躬,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