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族,桓氏家族,曹氏家族,諸葛家族的恩怨

2021-01-19 第一為度

      最近優酷上熱播一部電視劇叫《軍師聯盟之虎嘯龍吟》,說的就是這段時期的歷史。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這段故事。司馬家族,桓氏家族,曹氏家族,諸葛家族的恩怨。

       先說曹家。司馬家和曹家的關係太複雜了,在這裡咱們只從司馬懿接受曹丕託孤說起。曹丕短命,去世的時候還不到四十歲,比被他廢掉的漢獻帝死得還早。

       

(曹丕)

  

(曹睿)

       曹丕壯年去世,幼主繼位,也算不上幼主了(曹睿繼位時已經二十多了),便需要託孤,曹丕留下了四個顧命大臣,分別是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

       為什麼是這四個人呢?我們來看一下託孤的學問!

       曹真、曹休是曹氏宗親,司馬懿和陳群則是魏國功臣。託孤的技巧在於,首先要把政權的根本命脈——軍權,放在皇室宗親的手裡,免得被外姓人家把天下給搞走了,所以安排了曹真和曹休這兩個宗親。

        但是除了宗親,也要用特別能幹的功臣,來制衡宗親。一方面可以讓這些有才幹的人主管文官系統,治理國家,另一方面也可以壓制住宗親們別的想法。曹丕安排司馬懿和陳群這兩個功臣做顧命大臣,就是出於這種考慮。

        所以在《軍師聯盟》裡,從第一季到第二季,一直能看到司馬懿和曹真的鬥爭關係。

       這樣一種鬥爭性的人事結構,其實都是皇帝刻意安排出來的,這樣他才能居間操控全局,立於不敗之地。

         老皇帝通過託孤安頓身後事,但是顧命大臣往往權力太大,以至於和新皇帝之間形成無法調和的矛盾,所以古往今來的顧命大臣,能有好下場的很少,多一半都被殺掉了。往早了說有李斯,往晚了說有鰲拜。

      好了說完了託孤的學問回過頭來我們再說司馬懿。作為託孤大臣他居然順利活下來了,這是因為被託孤的新皇帝曹叡,登基時已經二十多歲了,並且相當英明神武,迅速掌握了權力,所以司馬懿他們還沒來得及對曹叡形成威脅,就已經被曹叡搞定了,這也就讓君臣能夠相安。

       司馬懿很長壽,其他三個顧命大臣都死他前頭了,甚至連新皇帝曹叡也死在了他前頭。曹叡比曹丕還要短命,三十多歲就去世了。這會兒太子曹芳只有八歲,所以曹叡只好再次託孤。

       本來曹叡擔心太子控制不了司馬懿,不打算讓他當顧命大臣了,但是多方考慮之後,還是用了司馬懿。有了功臣,就還得有個宗室執掌兵權,於是第一代顧命大臣曹真的兒子曹爽,又當上了大將軍。

高平陵之變

        雖然曹叡繼承了曹丕的託孤策略,讓功臣和宗室相制衡,但曹爽實在是太草包了。他沒意識到,要想讓自己安全,只有兩種策略。

        一種策略是其他政治勢力相安無事,互不相爭。另一種是如果你要爭,咱就把壞事做絕,不給對手留還手的機會。

       但是,曹爽這草包幾乎把所有人都惹了一遍,卻又給每個人都留下了還手的機會,這就逐漸把大家都給推擠到了同一個陣營。

        曹爽逼著垂簾聽政的郭太后跟皇帝分開,以便獨自掌控小皇上;他扶植各種跟自己私人關係好的人,排斥朝堂重臣,並且通過一系列人事調動,讓自己的親弟弟全面掌握了宮廷禁軍。

        他又極力排除司馬懿在實際政治中的影響,在司馬懿的嫡系陝西關中部隊裡,安插自己人進去,試圖瓦解掉司馬懿的軍權。司馬懿這老狐狸哪裡會坐著等死啊,他就跟曹爽做了個交換,讓自己的大兒子司馬師掌管了宮廷禁軍當中的一支。

        這樣,曹爽往司馬懿陣營插了一腳,司馬懿也往曹爽的陣營裡面也插了一腳。後來的歷史表明,曹爽做的這個交換是致命的。關於這段歷史,復旦大學仇鹿鳴老師的研究很值得一讀。

        曹爽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大家都忍了他很久,這也就給了司馬懿以私下串聯的機會。司馬懿又假裝中風,把曹爽也完全給蒙住了。曹爽覺得自己已經大權在握,沒有任何人敢跟自己競爭了,就帶著掌管禁軍的親弟弟和皇上一塊兒外出到高平陵祭祖。

        司馬懿探聽清楚曹爽的力量全部在首都洛陽之外,馬上從床上一躍而起,帶領豢養的幾千死士,再加上司馬師掌握的部分禁軍,迅速控制了皇宮。而宮裡的郭太后也早想報復曹爽了,她半是主動配合司馬懿、半是被挾持,司馬懿就奉太后之名,下詔要廢除曹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變。

       司馬家族的事業急劇上升。好了這也輪到我們要說的第二個家族,桓氏家族登場了。

       當時朝廷上有個支持曹爽的人,叫做桓範,官拜大司農。桓範早就告誡曹爽,認為曹爽和兄弟們掌握朝政和禁軍,不要一同出城,免得被人關閉城門,在城裡搞動作;曹爽不聽,終於出事了。

(桓範)

       桓範聽說了司馬懿的動作,馬上矯詔騙開城門,跑到曹爽在城南的軍營裡司馬懿這邊有人聽說桓範跑出去了,擔心曹爽會用桓範的計策絕地反擊。司馬懿則對曹爽的草包性格太有把握了,冷靜地說,「桓範的計策,曹爽肯定不會用。」

         桓範出的什麼計策呢?很簡單,你司馬懿是矯詔太后的名義廢除曹爽,但皇上可是在曹爽大營裡呢。手裡有皇上還怕什麼呀?這可比太后更正當。

      所以曹爽應該帶著皇上逃到故都鄴城,然後以皇上的名義發詔,徵集天下兵馬剿滅司馬懿的叛亂。司馬懿現在實際控制的就是洛陽一座孤城,他可用的兵都遠在關中,遠水不解近渴,所以曹爽肯定能獲勝。而且我桓範是大司農啊,我手上有印信,以此可以調集天下糧草,可以支持大軍作戰,幾天就能滅掉司馬懿。  按說桓範這計策絕對有效,可是曹爽不聽,反倒接受了司馬懿派來的人的勸說,願意交出兵權,從此以後老老實實,做個富家翁就算了。

      最後桓範只得硬著頭皮,跟隨曹爽兄弟回到洛陽城。之後沒有多久曹爽兄弟就被司馬懿殺掉了,桓範也被誅滅了三族。

      司馬家族從此進入了急劇上升期,架空了曹魏皇帝,並最終篡權建立西晉。桓氏家族的血是司馬懿成功的墊腳石。

       沒想到的是,桓範的兒子中有一個逃脫了法網,隱姓埋名,以低微的身份在東晉政權中謀生。桓家這家人還是非常能幹,逐漸又崛起了,到桓範的玄孫一代,叫做桓溫,位極人臣,差一點就能篡掉司馬家的皇位;桓溫的兒子桓玄最終完成了篡位工作,雖然很快又被人推翻,但東晉之後也還是很快就亡掉了。

         桓氏家族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居然鬼使神差地實現了復仇,親手將司馬家族的事業送上終點。冥冥之中,似乎有天意。

(桓溫)

       說完了曹家和桓家,接下來再說說司馬家族和諸葛家族的恩怨。

        不過這裡要說的不僅僅是諸葛亮。諸葛亮在蜀漢,他親哥哥諸葛瑾在東吳,都身居高位,他們還有個堂兄弟諸葛誕,在魏國任徵東大將軍,相當於大軍區司令,也不是等閒之輩。司馬家族和諸葛這三家都有複雜的恩怨關係。

       我們最熟悉的肯定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爭鬥歷史。這個爭鬥對司馬懿非常重要。他幾次被曹魏貶黜,但是隨即就會有諸葛亮北伐,司馬懿便又被起用。

       正是跟諸葛亮爭鬥的這個過程,讓司馬懿在關中地區培植了自己的軍事勢力,這是後來司馬懿能夠成事的關鍵之一。可以說,正是諸葛亮,開啟了司馬家族攀向事業最高峰的道路。

        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後過了兩年多去世了,長子司馬師繼承了他的位子把持朝政。司馬師沒有太多戰功,人心不穩。這時諸葛亮已經去世多年,蜀國疲弱不堪,而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當上了東吳的宰相,諸葛恪又來攻打曹魏,司馬師苦戰之後擊敗了諸葛恪,穩固了自己的位子。

     於是,在司馬家族的第二代繼續攀登權力頂峰的道路上,諸葛家族的第二代又給墊了一塊石頭。又過了沒多久,司馬師也病死了。司馬昭再繼承哥哥的位子,他的戰功還不如哥哥,人心又開始不穩。

        諸葛家族第三位墊石頭的人又來了。魏國的徵東大將軍諸葛誕發動叛亂,並向東吳求援。司馬昭經歷苦戰,打敗了諸葛誕,穩固了自己的位子。
       之後司馬昭之心日漸顯露,但他還是覺得功勞不夠大,沒有篡奪皇位的基礎。於是,在眾人的反對聲中,司馬昭毅然決定要派鍾會去攻滅蜀漢,一旦這個事情能夠做成,那麼自己有了超級軍功,就可以取代曹魏自立為帝了。魏軍出奇兵攻至成都城下,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率領蜀軍最後精銳都戰死在城外,蜀漢就此滅亡。諸葛家族終於助力司馬家族走完了登上皇位的最後一步。
        但是,司馬昭即將篡位了,卻突然也病死了。之後是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了他的位子,並最終篡奪帝位,開創了西晉

        好了,關於這幾個家族恩怨鬥爭的故事就這些了。感謝施展老師的《中國史綱50講》,為我梳理了這段歷史。

       這是2018年的第一篇文章。在這裡特別感謝一直支持我的朋友,你們是我的超級用戶。謝謝你們。我在這裡鞠躬,致謝!

相關焦點

  • 司馬家族後代比諸葛亮家族成功,是諸葛家族家風不如司馬家族嗎?
    諸葛亮與司馬懿兩人死後後世之人還要比鬥對孩子的教育,司馬懿成功的培養了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綿竹戰死沙場,死前發出「外不能制姜維、內不能除黃皓」的離世感慨。環境的因素:司馬懿一開始並不想從事曹魏,但被曹操強制下令徵召,沒有權勢只有名望的司馬家族不得不服從,司馬懿忠心輔佐過四代曹魏君主,到了曹芳這一代,曹爽對其忌憚,要想方設法除掉司馬懿,司馬懿通過隱忍、裝病等手段瞞過曹爽,並通過高平陵政變一舉奪得曹魏的實際大權,除掉了曹爽,控制住曹魏的宗親。
  • 為什麼三國時期諸葛家族總是跟司馬家族過不去?
    諸葛家族,最有名氣的當屬諸葛亮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諸葛家族其實個個都是聰慧過人,只是或多或少有些倨傲之氣,亦或是人臣事主不同,其他諸葛家的人才被諸葛亮的光輝所掩蓋罷了。其實諸葛家族與司馬家族開始鬥爭要從劉備與曹操開始說起,因為司馬懿其實就是曹操的一招後手!曹操當時發現司馬懿有「雄圖大志」又發現其有「狼顧之相」,但是在曹操的淫威之下,司馬懿真的是慫的不能再慫。為什麼說司馬懿慫?那是因為他掌管魏國大部分權利卻不敢稱帝!
  • 宣城桓氏家族續考(下)
    宣城桓氏家族續考(下)陸再奇六、宣城桓氏第六代桓振、桓亮考宣城桓氏第六代史載男十一人、女一人,分別是:平南將軍、鎮南將軍、江州刺史、湘州刺史桓亮,義興郡王、輔國將軍桓濬,西昌縣王桓邈,豫章王桓昇劉毅等人又在豫章口擊敗桓氏主力,桓謙慌忙和桓蔚、桓怡等桓家兄弟,以及何澹之、溫楷等棄城出逃。晉安帝司馬德宗和琅琊王司馬德文被遺棄在江陵城中,擺脫了桓家的控制。劉毅率部進入江陵,抓住卞範之等人,全部殺掉。桓振回師,望見城中大火四起,知道江陵已經被攻陷,只得逃走。戊戌(十六日),晉安帝大赦天下,改年號為義熙,只有桓氏家族的成員不加原宥。因為桓衝一心忠於王室司馬家族,特別赦免了他的孫子桓胤。
  • 三國司馬家族成立西晉王朝,原來全是靠諸葛家族的幫助
    但在歷史的記載中我們發現,諸葛家族與司馬家族存在重大的隱秘關係,甚至說諸葛家族幫助了司馬家族完成了大一統。司馬師率軍出戰,更是擊敗諸葛恪,用這一大戰功穩固了自己的地位,司馬師為了自己的地位,更是廢掉了魏國皇帝曹芳,另立曹髦為帝,成為了司馬師的傀儡。至此第二代諸葛家族成功助力。讓司馬家族在軍隊以及政權統治上樹立了空前的威信及勢力。
  • 三國風雲——曹氏家族的興衰
    導讀:三國風雲——曹氏家族的興衰曹魏政權雄踞北方,佔領了中國的三分之一的江山,曹操的一首周公吐脯,天下歸心,名流百世。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在三國的歷史上便是著名的梟雄,曹氏家族可以這樣說它的衰亡從曹叡的死開始,它的興盛起於曹操的文治武功。
  • 司馬懿老謀深算,卻因漏殺一小孩,導致司馬家族被團滅!
    亞馬遜的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引發數周后北美洲的一場海嘯,而司馬懿老謀深算,卻因漏殺一小孩,導致司馬家族被團滅!他又是如何做到將整個司馬家族「團滅」的呢?可是萬萬沒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司馬家族「成功偷雞」建立起的晉朝,在短短不到200年的時間就被推翻了,並且整個司馬家族還遭到了「團滅」,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 同樣是篡位謀逆,司馬家族的口碑為何比曹氏家族差了這麼多
    這是一段著名的歷史,三國歸晉,但後世對司馬家族的舉措一直罵聲一片,更加諷刺的是,距離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摧垮東漢政權也不過三代。為什麼後世對曹操的評價卻比對司馬家族的評價好的太多呢。首先,我們就需要對比一下這兩者篡位的過程了。曹操的那個時代,屬於真正的皇權旁落,軍閥割據的時期。那個時候,巍巍漢朝到了末年,已成強弩之末。
  • 司馬懿對曹氏家族大開殺戒的時候,為何夏侯家族的人見死不救?
    曹爽當時以為自己投降,家族能夠存活下去,但是回到京城後,司馬懿以曹爽造反為理由殺了曹氏三族,後來還控制曹魏的皇帝曹芳作為傀儡皇帝,為什麼當時手握重兵的夏侯家族的人沒有出面阻止司馬懿的此次謀反呢?其實當時夏侯家族想要出來阻止,但是夏侯家族當時在京城掌控的兵力都早就被司馬懿用郭太后的詔書替換了將領,在外領兵的夏侯家族的子弟中只有夏侯玄掌握著10萬兵馬。
  • 三國時期,諸葛家族是如何助力司馬家登上的皇位的?
    本以為最終能天下一統的是這三個中的一個,可是萬萬沒想到,一個司馬家突然間奪取了曹魏政權,並一統天下,建立了晉朝。司馬家從默默無聞到一統天下,這裡面其實最大的功臣要屬諸葛家族,為什麼這麼說呢?翻看三國的歷史,其實我們不難發現,諸葛家族於司馬家族其實有著十分隱秘的關係。
  • 諸葛亮家族成了司馬懿家族的墊腳石!
    但從家族發展角度看,諸葛家族卻成為司馬家族飛黃騰達的墊腳石,包括諸葛亮本人在內。諸葛家族是三國時期最狡兔三窟的家族。諸葛亮在蜀漢,他親哥哥諸葛瑾在東吳,都身居高位,他們還有個堂兄弟諸葛誕,在魏國任徵東大將軍,相當於大軍區司令,也不是等閒之輩。司馬家族和諸葛這三家都有複雜的恩怨關係。最著名的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爭鬥歷史。
  • 諸葛家族最有氣節之人,三國結束後寧肯回家種地不為司馬家族效力
    「諸葛三君,功名鼎盛,彪炳人寰」,這是近代國學大師餘嘉錫的著作《世說新語箋疏》中的一句話,極言三國時代諸葛家族之興盛。「諸葛三君」,是指三國時代的三位名臣,蜀漢的諸葛亮,吳國的諸葛瑾,魏國的諸葛誕。在漢末三國時期,諸葛家族人才輩出,在魏蜀吳三國建功立業,縱橫捭闔,對三國歷史走向產生過重要影響。諸葛亮位至蜀漢丞相,封爵武鄉侯,執掌蜀國軍政大權。諸葛瑾擔任大將軍、豫州牧,封爵宛陵侯,深得孫權器重。諸葛誕擔任魏國御史中丞、尚書、徵東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揚州諸軍事,封爵高平候。但在三國時代的歷史變遷中,三人的人生命運卻有天壤之別。
  • 司馬懿篡位時漏殺一小孩,結果他後代滅了司馬家族,成為開國皇帝
    曹操一生徵戰無數,只為贏得天下,而曹氏皇位僅僅傳了三代,仿佛天下就是為司馬家打的一樣,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確實是便宜了司馬家。其實,高平陵政變曹爽並非無計可施,桓氏家族在當時也算是一個世家大族,桓範一直追隨曹爽,他是一個十分具有政治眼光又心思敏捷的人。
  • 司馬家族興衰史
    編者按:姓啟司馬,望出頓丘.為便於司姓本家了解司姓家族歷史,特編輯一下三篇,以饗本家讀者:司馬家族為何能統一中國? 司馬氏要想奪取曹氏政權,當然也必須爭取士族的支持。出身河內名門望族的司馬懿起初曾因有「狼顧相」而遭多疑的曹操猜忌,直到曹丕篡漢稱帝後才逐漸受到重用。明帝曹睿時,因「北平公孫、西拒諸葛」而漸掌兵權、累積戰功,終成魏國重臣,也成了士族門閥階層當然的利益代言人。他用優厚的待遇收買士族,逐漸形成司馬氏集團。雖然明帝臨終託孤,但因功高震主屢遭猜忌而被架空。
  • 司馬懿篡位時漏殺桓楷,結果他後代滅了司馬家族,成為開國皇帝
    曹操一生徵戰無數,只為贏得天下,而曹氏皇位僅僅傳了三代,仿佛天下就是為司馬家打的一樣,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確實是便宜了司馬家。其實,高平陵政變曹爽並非無計可施,桓氏家族在當時也算是一個世家大族,桓範一直追隨曹爽,他是一個十分具有政治眼光又心思敏捷的人,早在當年祭祖的時候,他就勸解曹爽不要和掌管朝政的兄弟同時出城,至少要留一個鎮守,可剛愎自負的曹爽根本不聽桓範的諫言,結果果然出事了。
  • 淺析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全過程
    乃曰:"司馬公正當欲奪吾權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範拊膺曰:"坐卿。滅吾族矣!"遂通帝奏。既而有司劾黃門張當,並發爽與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黨與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範等誅之。-《晉書·宣帝紀》司馬懿除掉曹爽後,並沒有還政於曹氏,而是自己掌控朝政大權,同時任用親信架空曹魏,積極篡權。
  • 揭秘:東漢末年複姓家族的秘密聯盟
    漢末所有複姓家族代表,經皇甫嵩的召集,在其家中秘密結盟。聯盟推舉夏侯、諸葛、司馬、公孫四家為盟主,約定,分散在各個勢力之中,尋求機會圖謀起事,一旦成功,則與其他複姓家族互相照應,共同統一華夏,建立複姓王朝。
  • 淮南三叛真是忠於曹魏的勢力,向司馬家族發起的反擊嗎
    曹魏後期,確切地說是人高平陵之變的曹魏,淮南地區先後三次爆發了針對司馬家族而來的叛亂,但都被司馬家族平定了,這三次叛亂統稱為淮南三叛。在一些歷史愛好者看來,淮南三叛是忠於曹魏的政治勢力,為恢復曹魏政治而發動的針對司馬家族專權的軍事行動。事實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
  • 司馬家族
    在漢末三國的舞臺,司馬家族孤注一擲,全部出仕於曹魏,並成為三國最終的勝利者,由於司馬懿的名氣太大,司馬家族其他人物的形象似乎只是作為他的附庸和延續,但事實上他們各有各的人格,也各有各的選擇。高平陵之變 59歲,魏明帝曹睿駕崩,齊王曹芳即位,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政。司馬孚擔心遭到曹爽集團的打擊,以離休的姿態什麼事都不管了。 69歲,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司馬孚是主要參與者。他的任務是和司馬師一起控制住重中之重的司馬門(偏偏是這個名字),控制皇宮。政變成功,司馬孚因功進爵長社縣侯,保持尚書令官位的基礎上又兼任侍中,不久又升任司空。
  • 他是諸葛家族的最後一個人,司馬炎的朋友,卻想要他的命
    諸葛家族在三國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家族,因為這個家族中有很多人才。雖然他們不在同一個團隊工作,但他們都有自己的天賦。首先就是諸葛亮,劉備當年可是費了很大的功夫,才終於邀請到這樣一個人才,而諸葛亮幫助他,創造了一個偉大的事業,並獲得了良好的聲譽。
  • 司馬懿處死此人,滅其三族,百年後其子孫奪走司馬家族的江山!
    在桓範死後桓氏成為邢家,一直被埋沒。 直到晉明帝司馬紹時期,才開始重新嶄露頭角,桓範的玄孫桓溫成為司馬紹的駙馬,還帶兵立下了赫赫戰功,在第三次北伐後,桓範將皇帝司馬奕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