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與諸葛亮可以算是三國時代兩個頂級聰明的人物,兩人鬥智鬥勇,鬥兵法、鬥謀略,旗鼓相當,司馬懿依靠強大的魏國實力耗死了實力偏弱的蜀漢諸葛亮,司馬懿贏得了勝利的成果,但司馬懿的後世評價卻不好,諸葛亮雖然北伐失敗了,但贏得了身前身後名。
兩人死後後世之人還要比鬥對孩子的教育,司馬懿成功的培養了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綿竹戰死沙場,死前發出「外不能制姜維、內不能除黃皓」的離世感慨。
家風是以成功為論調的嗎?筆者認為並不是這樣,舉個例子,散養和圈養的孩子,哪一類會更加有出息?相信大家都有自己一套的理論標準,筆者的看法是散養與圈養並列,筆者的老婆一直以散養方式為主,以孩子的天性自由發展,但筆者不是,對孩子該要求的肯定要求,比如吃零食、比如看手機或電視,筆者是嚴格控制的,筆者的要求很簡單,不要求成龍成鳳,只求孩子在完成學業的同時開開心心、健康的成長就行了。
話題扯遠了,言歸正傳,其實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家風都不差,在太平盛世,好的家風不僅對子女本身、對家族絕對是有益無害的,但亂世卻不一樣,亂世更多的是講究生存之法則,如何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下生存下去比仁義道德更重要。
司馬家的家風一開始是很好的,並不是題主所說的家風很差,出身於河內郡的世家大族,司馬懿兄弟八個,號稱「司馬八達」,在當時都是非常有學識、有名望的,但為何家風變得不一樣了,這就與當時的環境和司馬懿的本人性格有關了。
環境的因素:司馬懿一開始並不想從事曹魏,但被曹操強制下令徵召,沒有權勢只有名望的司馬家族不得不服從,司馬懿忠心輔佐過四代曹魏君主,到了曹芳這一代,曹爽對其忌憚,要想方設法除掉司馬懿,司馬懿通過隱忍、裝病等手段瞞過曹爽,並通過高平陵政變一舉奪得曹魏的實際大權,除掉了曹爽,控制住曹魏的宗親。
司馬懿的名聲一開始並不壞,到了後面的永嘉之亂,司馬懿的名聲開始變壞了,加上司馬師與司馬昭的一系列的奪權行為,讓後人對此嗤之以鼻。司馬師與司馬昭兩兄弟深得司馬懿的真傳,也是個善於隱忍、心狠手辣之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撇開陰謀手段,司馬兩兄弟的能力也是相當突出的,多年跟隨司馬懿徵戰,善兵法謀略,是可以獨當一面的,這有賴於司馬懿的培養。
司馬師殺妻廢曹芳、司馬昭弒君(參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炎(司馬昭之子)篡魏等等,這些獲得政權的手段讓人不齒,感覺司馬家的家風很差,但這是在亂世,沒有這些陰謀權術手段,司馬家能在曹爽手下存活都是一件難事。
尤其是之後的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給中原大地造成了無與倫比的傷害,漢人慘遭滅族,司馬家族是當之無愧的的罪人,司馬家族的名聲也就壞到了極點。
如果說司馬氏成功奪得了政權,就說司馬家的家風好,這時成功者的論調,相反我覺得諸葛亮的家風更好。諸葛亮一直奉行的忠君愛國的思想,一部《誡子書》流傳後世,讓人看到了一位父親對子女的敦敦教誨和望子成才的無限期望。
諸葛瞻在綿竹不敵鄧艾,自刎殉國了,說明了諸葛瞻的軍事水平不敵鄧艾這個名將,與家風無關。再說諸葛亮公元234年病死五丈原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諸葛亮常年北伐在外,更是沒有時間去教導這個孩子,於是留下了《誡子書》,期望孩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長大後成為一個有用之人。這樣的家風作為後世的表率一直流傳到現在。
毛宗崗是這樣評價諸葛瞻父子的,如果甘於降魏可保全性命與家族,但諸葛瞻恪守家訓,與其子死戰殉國,不失武侯之志。
諸葛瞻父子受命於大事既去之後,而能以一死報社稷。君子曰:武侯於是乎不死。蓋戰死綿竹之心,亦秋風五丈原之心也。使當日甘心降魏以圖苟全,則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家訓,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則武侯存。來源於毛宗崗的評價。
結語:比才能,諸葛亮的後代確實不如司馬懿的後代,但諸葛亮高尚的品格以及良好的家風,其實是勝於司馬家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