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族後代比諸葛亮家族成功,是諸葛家族家風不如司馬家族嗎?

2020-12-19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司馬懿與諸葛亮可以算是三國時代兩個頂級聰明的人物,兩人鬥智鬥勇,鬥兵法、鬥謀略,旗鼓相當,司馬懿依靠強大的魏國實力耗死了實力偏弱的蜀漢諸葛亮,司馬懿贏得了勝利的成果,但司馬懿的後世評價卻不好,諸葛亮雖然北伐失敗了,但贏得了身前身後名。

諸葛亮與司馬懿

兩人死後後世之人還要比鬥對孩子的教育,司馬懿成功的培養了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綿竹戰死沙場,死前發出「外不能制姜維、內不能除黃皓」的離世感慨。

家風是以成功為論調的嗎?筆者認為並不是這樣,舉個例子,散養和圈養的孩子,哪一類會更加有出息?相信大家都有自己一套的理論標準,筆者的看法是散養與圈養並列,筆者的老婆一直以散養方式為主,以孩子的天性自由發展,但筆者不是,對孩子該要求的肯定要求,比如吃零食、比如看手機或電視,筆者是嚴格控制的,筆者的要求很簡單,不要求成龍成鳳,只求孩子在完成學業的同時開開心心、健康的成長就行了。

話題扯遠了,言歸正傳,其實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家風都不差,在太平盛世,好的家風不僅對子女本身、對家族絕對是有益無害的,但亂世卻不一樣,亂世更多的是講究生存之法則,如何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下生存下去比仁義道德更重要。

司馬家的家風一開始是很好的,並不是題主所說的家風很差,出身於河內郡的世家大族,司馬懿兄弟八個,號稱「司馬八達」,在當時都是非常有學識、有名望的,但為何家風變得不一樣了,這就與當時的環境和司馬懿的本人性格有關了。

環境的因素:司馬懿一開始並不想從事曹魏,但被曹操強制下令徵召,沒有權勢只有名望的司馬家族不得不服從,司馬懿忠心輔佐過四代曹魏君主,到了曹芳這一代,曹爽對其忌憚,要想方設法除掉司馬懿,司馬懿通過隱忍、裝病等手段瞞過曹爽,並通過高平陵政變一舉奪得曹魏的實際大權,除掉了曹爽,控制住曹魏的宗親。

三國至忍梟雄司馬懿

司馬懿的名聲一開始並不壞,到了後面的永嘉之亂,司馬懿的名聲開始變壞了,加上司馬師與司馬昭的一系列的奪權行為,讓後人對此嗤之以鼻。司馬師與司馬昭兩兄弟深得司馬懿的真傳,也是個善於隱忍、心狠手辣之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撇開陰謀手段,司馬兩兄弟的能力也是相當突出的,多年跟隨司馬懿徵戰,善兵法謀略,是可以獨當一面的,這有賴於司馬懿的培養。

三國時期曹魏權臣司馬昭

司馬師殺妻廢曹芳、司馬昭弒君(參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炎(司馬昭之子)篡魏等等,這些獲得政權的手段讓人不齒,感覺司馬家的家風很差,但這是在亂世,沒有這些陰謀權術手段,司馬家能在曹爽手下存活都是一件難事。

尤其是之後的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給中原大地造成了無與倫比的傷害,漢人慘遭滅族,司馬家族是當之無愧的的罪人,司馬家族的名聲也就壞到了極點。

如果說司馬氏成功奪得了政權,就說司馬家的家風好,這時成功者的論調,相反我覺得諸葛亮的家風更好。諸葛亮一直奉行的忠君愛國的思想,一部《誡子書》流傳後世,讓人看到了一位父親對子女的敦敦教誨和望子成才的無限期望。

諸葛瞻在綿竹不敵鄧艾,自刎殉國了,說明了諸葛瞻的軍事水平不敵鄧艾這個名將,與家風無關。再說諸葛亮公元234年病死五丈原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諸葛亮常年北伐在外,更是沒有時間去教導這個孩子,於是留下了《誡子書》,期望孩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長大後成為一個有用之人。這樣的家風作為後世的表率一直流傳到現在。

諸葛亮老來得子諸葛瞻

毛宗崗是這樣評價諸葛瞻父子的,如果甘於降魏可保全性命與家族,但諸葛瞻恪守家訓,與其子死戰殉國,不失武侯之志。

諸葛瞻父子戰死沙場

諸葛瞻父子受命於大事既去之後,而能以一死報社稷。君子曰:武侯於是乎不死。蓋戰死綿竹之心,亦秋風五丈原之心也。使當日甘心降魏以圖苟全,則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家訓,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則武侯存。來源於毛宗崗的評價。

結語:比才能,諸葛亮的後代確實不如司馬懿的後代,但諸葛亮高尚的品格以及良好的家風,其實是勝於司馬家族的。

相關焦點

  • 司馬家族,桓氏家族,曹氏家族,諸葛家族的恩怨
    司馬家族,桓氏家族,曹氏家族,諸葛家族的恩怨。       先說曹家。司馬家和曹家的關係太複雜了,在這裡咱們只從司馬懿接受曹丕託孤說起。曹丕短命,去世的時候還不到四十歲,比被他廢掉的漢獻帝死得還早。      司馬家族從此進入了急劇上升期,架空了曹魏皇帝,並最終篡權建立西晉。桓氏家族的血是司馬懿成功的墊腳石。       沒想到的是,桓範的兒子中有一個逃脫了法網,隱姓埋名,以低微的身份在東晉政權中謀生。
  • 三國司馬家族成立西晉王朝,原來全是靠諸葛家族的幫助
    但在歷史的記載中我們發現,諸葛家族與司馬家族存在重大的隱秘關係,甚至說諸葛家族幫助了司馬家族完成了大一統。,司馬懿正是在這個時機之下培植了自己的勢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諸葛亮是開啟了司馬家族走向權力巔峰的道路引路人。
  • 為什麼三國時期諸葛家族總是跟司馬家族過不去?
    諸葛家族,最有名氣的當屬諸葛亮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諸葛家族其實個個都是聰慧過人,只是或多或少有些倨傲之氣,亦或是人臣事主不同,其他諸葛家的人才被諸葛亮的光輝所掩蓋罷了。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最大的智力較量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較量。其實諸葛家族與司馬家族開始鬥爭要從劉備與曹操開始說起,因為司馬懿其實就是曹操的一招後手!
  • 三國時期,諸葛家族是如何助力司馬家登上的皇位的?
    本以為最終能天下一統的是這三個中的一個,可是萬萬沒想到,一個司馬家突然間奪取了曹魏政權,並一統天下,建立了晉朝。司馬家從默默無聞到一統天下,這裡面其實最大的功臣要屬諸葛家族,為什麼這麼說呢?翻看三國的歷史,其實我們不難發現,諸葛家族於司馬家族其實有著十分隱秘的關係。
  • 三國的諸葛、司馬原來是一家人?晉朝的開國皇帝都出身諸葛家族!
    很多以三國題材的遊戲都會在諸葛、司馬倆人身上做文章。《臥龍吟》也不例外,諸葛亮跟司馬懿都是功能性紅將,倆人技能一個反傷,一個收殘,特色鮮明,因此也經常被玩家放到一起來比較~但是你們知道嗎?這對「仇家」在歷史上其實一直都是親戚關係,甚至後來晉朝的開國皇帝都有諸葛家族的血統! 那麼,這要從何說起呢?首先,我們要知道,三國時期的諸葛家族是個「投資大戶」。《世說新語》中記載:"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說的就是諸葛家分別在吳蜀魏三國下了注。
  • 諸葛家族最有氣節之人,三國結束後寧肯回家種地不為司馬家族效力
    「諸葛三君,功名鼎盛,彪炳人寰」,這是近代國學大師餘嘉錫的著作《世說新語箋疏》中的一句話,極言三國時代諸葛家族之興盛。「諸葛三君」,是指三國時代的三位名臣,蜀漢的諸葛亮,吳國的諸葛瑾,魏國的諸葛誕。蜀國後期人才凋零,諸葛亮獨撐危局,心力交瘁,積勞成疾,在北伐前線病故,壯志未酬身先死。吳國諸葛瑾的結局最好,富貴一生,深得君王寵信,平安終老。但魏國的諸葛誕卻下場極為悽涼。諸葛誕在任期間,正好趕上了司馬家族篡奪魏國大權的動蕩時期。諸葛誕深受儒家忠君理念影響,對司馬昭的謀朝篡位大逆不道之舉非常憤怒,於公元257年在淮南壽春舉兵造反。
  • 諸葛亮家族成了司馬懿家族的墊腳石!
    毋庸置疑,諸葛亮在同司馬懿的個人較量中是完全佔據上風的。但從家族發展角度看,諸葛家族卻成為司馬家族飛黃騰達的墊腳石,包括諸葛亮本人在內。諸葛家族是三國時期最狡兔三窟的家族。諸葛亮在蜀漢,他親哥哥諸葛瑾在東吳,都身居高位,他們還有個堂兄弟諸葛誕,在魏國任徵東大將軍,相當於大軍區司令,也不是等閒之輩。
  • 司馬家族
    這件事之後,司馬孚被封為關內侯,又衣錦還鄉到老家河內郡管過一段時間的屯田事務,再到清河郡當了一陣子太守,擺明了就是京官掛職鍛鍊以備重用。累有功勳46歲,曹丕去世,曹睿即位,度支尚書(財政部長兼國家稅務總局局長)一職空缺,曹睿想任用司馬孚,諮詢身邊的人:「司馬孚有他哥哥的風範嗎?」身邊的人回答:」那必須的」。曹睿說:「朕有司馬兄弟二人,還有什麼可不放心的?」
  • 三國最勵志家族慘當經驗寶寶,既生諸葛三傑,何生司馬父子?
    歷史上的諸葛亮家族很強大,堪稱三國時期最勵志的家族。諸葛家族背景一般,雖然祖上出過諸葛豐這樣的鳳凰男,一度坐上了司隸校尉這樣的高位,但好景不長。諸葛豐雖德才兼備,但性格太過剛直,不夠圓滑,最終犯顏直諫,觸怒皇帝,被貶歸家,鬱鬱而終。諸葛家族也因此一蹶不振。
  • 司馬家族興衰史
    編者按:姓啟司馬,望出頓丘.為便於司姓本家了解司姓家族歷史,特編輯一下三篇,以饗本家讀者:司馬家族為何能統一中國? 司馬氏要想奪取曹氏政權,當然也必須爭取士族的支持。出身河內名門望族的司馬懿起初曾因有「狼顧相」而遭多疑的曹操猜忌,直到曹丕篡漢稱帝後才逐漸受到重用。明帝曹睿時,因「北平公孫、西拒諸葛」而漸掌兵權、累積戰功,終成魏國重臣,也成了士族門閥階層當然的利益代言人。他用優厚的待遇收買士族,逐漸形成司馬氏集團。雖然明帝臨終託孤,但因功高震主屢遭猜忌而被架空。
  • 司馬家族滅掉曹魏,曹操手下一武將的後代,又推翻司馬家族的西晉
    三國時代的眾多英傑賢才中,諸葛亮和司馬懿無疑是其中的翹楚之輩。兩人才幹半斤八兩,伯仲之間,但兩人的歷史評價卻有天壤之別。諸葛亮一生對蜀漢盡忠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司馬懿高平陵之變為起點,曹魏江山一步步淪為司馬家族的囊中之物。後來又經過司馬昭、司馬師等人的苦心經營,完全具備了取而代之的條件。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馬昭之子、司馬懿之孫司馬炎,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奐「禪位」,重演了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的一幕。司馬懿家族至此正式滅掉曹魏,建立西晉。
  • 三國時代,在諸葛家族的後代中,狗也比龍強!
    提到諸葛亮,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三顧茅廬等故事也是人人知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諸葛亮其實還有兩個兄弟。今天我們就來比一比他們的後代誰更強。諸葛謹在三兄弟中排行老大,孫權身邊大紅人之一,大兒子諸葛恪更有小孔明的稱號。
  • 諸葛亮死後,諸葛家族慘遭滅門,為何至今還有諸葛亮後裔?
    在司馬家族篡奪曹魏大權時,諸葛恪不顧他人反對,率領二十萬大軍進行北伐,結果起兵一個月不僅沒拿下魏國一座城池,反而還遭到了魏國的伏擊,導致吳軍損失慘重。而回國後的諸葛恪也被孫氏所誅殺,其族人也被夷滅三族,如此一來,在吳國的諸葛家族基本上也就算是結束了。而老二諸葛亮這裡,情況也不容樂觀。
  • 諸葛亮死後,諸葛家族幾乎被誅殺殆盡,為何至今還有諸葛亮後人_諸葛京
    原標題:諸葛亮死後,諸葛家族幾乎被誅殺殆盡,為何至今還有諸葛亮後人諸葛亮神機妙算
  • 三國時期,一個智慧家族權傾朝野遍布三國,不是司馬家族
    讀過三國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是個流傳千古的人物。在三國是蜀漢的政權代表人物,如此的大人物,其家族又如何,是不是所說的諸葛村夫。仔細一查,嚇人一跳,諸葛家族可謂是能吃三國,在蜀魏吳都有諸葛家族,而且身兼要職之位。按史記載:諸葛家族本是徐州豪族,因逢曹操屠戮徐州,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不得已帶諸葛亮三兄弟南渡逃難,而諸葛誕家沒走。
  • 諸葛家族在三國布局:諸葛誕諸葛瑾被滅門,諸葛亮的後裔去哪了?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實現三馬食槽,除了他們父子三人都比較有本事之外,還有家族的強力支持:且不要說上幾輩出了多少高官,司馬家的先祖是否是祝融,僅僅司馬懿這一輩,就有八個出類拔萃的兄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司馬八達」。 袁家曹家司馬家,家家顯赫,但是他們基本都把雞蛋放在了同一個籃子裡,遠不如諸葛家族同時在魏蜀吳三國布局。
  • 諸葛亮死後,諸葛家族幾乎被誅殺殆盡,為何至今還有諸葛亮後人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發明家,他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智者之一,但由於生活在戰亂時代,諸葛亮的家族幾乎被消滅了。眾所周知,諸葛亮有三個兄弟,他們三個為了留下諸葛家的後代,為了避免捲入其中一方,分別為魏蜀吳賣命,但還是被慘絕人寰的滅族。既然被「斬草除根」,為什麼諸葛家族還有後人。
  • 司馬懿家風差,為何孩子都成才,諸葛亮家風好,為何後代不成功?
    關於司馬家族和諸葛家族的家風,還真不好說,如果以成王敗寇的理論來說的話,的確是司馬家族取得了成功,而諸葛家族最後失敗。 但是在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孩子成才與否,家風不是主要的,門閥才是最重要的,謹慎一點說的話,在擁有門閥的基礎上,如果還有學識,想要成功自然是錦上添花。
  • 為什麼三國後得天下的是司馬家族
    到公元263年,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兵分三路伐蜀,魏國大將鄧艾南出劍閣,克服千難萬險,偷襲成功,而滅掉吳蜀的都是司馬家族。這之後的司馬家族吞併魏國朝廷的野心逐漸彰顯,於是有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說。司馬家族的崛起,靠的是司馬懿的軍事才能,雖然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屢次被諸葛亮壓制,但實際上司馬懿的謀略並不在諸葛亮之下。
  • 最強家族: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分仕三國,後代成了晉國皇帝!
    所以在三國史上出現了許許多多士族,如沛國曹氏、夏侯氏,潁川荀士、鍾士、陳氏,清河崔氏,北海王氏,河內司馬氏等組成了曹魏集團;孫氏家族則在江東四大家族顧、陸、朱、張的支持下建立了孫吳集團;劉備得到諸葛亮及益州李氏、吳士等家族的支持下建立了蜀漢。對於這些士家大族,人們總會進行比較,誰才是最強士族?有人會說是司馬氏啊,最後不是三家歸晉了麼,當然是司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