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13日電 由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瀟湘電影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中央黨校等單位出品的電影《半條棉被》在全國公映。影片通過光影藝術再現三位女紅軍和徐解秀因被子結下的情誼,傳遞了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心心相連的魚水深情,表達了共產黨始終依靠群眾、始終為了群眾的初心和使命。
近日,電影《半條棉被》在中國電影家協會舉辦了觀摩研討會,與會專家就該部影片的藝術創作、思想內涵、創作背景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據悉,該部影片的創作背景源自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撤出中央蘇區。在轉移的途中,面對著地上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和天上敵機的狂轟濫炸,英勇的紅軍一次次從血路中殺出,在一次又一次的突圍當中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研討會中,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談道:「這是典型的『小大正』的創作風格,即故事很小,情節很小,但主題很重大,它的思想內涵充滿了正能量,這是主旋律電影裡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作品。影片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運用了很多藝術手法,力求讓這個故事講得生動講得好看,影片的切入從時間中段入手,雖然時間並不長,就三四年,把故事拉回到棉被的緣起,不僅僅是在故事的發生地講故事。因此,這個故事講得很完整,拓展了故事的空間,使得故事更有觀察性。」
此外,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在看過電影《半條棉被》後總結其創作經驗時說:「我覺得這部片子了不起的地方是對當下紅色文化傳承的方面的意義,當代中國文化我們講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可能會首先想到傳統文化資源,當然這很重要。但是我必須看到,中國百餘年來的紅色革命文化曾經在新中國初創到改革開放之前作為我們最重要的文化建設的構成部分。今天我們再重溫革命歷史文化傳統,我覺得我們的紅色革命文化是中國當代文化建設中極其重要的構成部分,這塊的比重還不夠,還需要再適當加大。因為紅色的革命文化不僅僅是一個政治的含義,它也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在艱難坎坷的過程中我們的勇氣、我們的創新、我們的意志力,體現了我們民族的一種精神氣概。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半條棉被》的電影在傳承紅色革命文化這點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是我們今天講文化自覺和自信的重要體現。」(工人日報記者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