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孩子天生就擁有學習能力,就像父母天生都具有養育孩子的潛能是一樣的。我們要怎麼養育才是在正確的?
最近在學習中發現心理專家的3大法則,忍不住想趕快分享給大家。直奔主題了
第一,做父母的,要弄明白養育孩子的本質。
很多家長恨不得孩子的每一步路都按照自己的規划走,想要孩子長大後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畢竟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思想,有追求,雖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可以給予適當的意見和影響,但是不要控制他,長大後他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成為什麼樣的人,讓他自己選擇。
育兒專家認為,最理想的養育孩子的狀態,應該是慢慢地放手,再放手。
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不就是在一點一點地為放手做準備嗎?
從孩子出生,到幫助孩子學走路,自己學會穿衣服,獨自過馬路,處理和朋友之間的事情,就是為了以後他自己能走得更遠。
在發現孩子笨手笨腳地探索新事物和新的挑戰時,我們不如放開手,放寬心,讓他慢慢地去探索,扔掉控制欲,相信自己的寶寶,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
第二,擺正對育兒書的態度。
我們這一代的媽媽,不識字的幾乎沒有,所以,初為人母的時候,我們身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育兒書籍,而且還在比葫蘆畫瓢式的養育。
當然,這麼暢銷的書肯定有它的價值,但是也不能成為我們育兒的唯一渠道。
畢竟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發育快慢也不一樣,我們應該學會辨證去用,提取精華或許是最合適的態度。
我們樓下一對夫婦,結婚幾年了不會生育,好不容易做試管要了個娃娃。寶寶是5月份出生的,家裡面的空調從來沒有關過,現在溫度39度,也從來沒有給孩子喝過水。
婆婆急得不行,孩子媽媽說:書上說的母乳裡面60%是水分,吃母乳的寶寶,不用餵水的。
她都沒想,如果媽的口味偏鹹,或者不喜歡喝粥,也不喜歡喝水,母乳裡面水的含量還會是60%嗎?寶寶捂得厚了會長溼疹,但不是讓24小時吹空調吧。
結果,孩子不到3個月生病了,因為受涼,肺炎住院。醫生都說,要看孩子哭的程度,哭的厲害了,出汗多了,都可以適當補水的,夏天高溫,哪怕每次孩子喝一口,哪怕是溼溼嘴也可以呀!何況每天吹空調。
這就是典型的看著書養,再好的書,也要學會變通,不能照著書搬的。
第三,孩子周圍所有的人都是老師,也就是家庭裡面的所有成員。
寶寶出生以後,學習能力很強的,就像一張白紙,對於他來說,所有接觸寶寶的人都是他的老師。
養育孩子的過程,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全家人都要參與的。如果奶奶總是說家鄉話,而爸爸媽媽說普通話,那寶寶肯定就是混合型,爺爺過度的寵孩子,什麼都替他做主,那孩子可能很大了,還是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穿衣服等等,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叮咚的語言發展特別好,那就是姐姐叮噹的功勞,很小就跟姐姐看繪本,像個跟屁蟲一樣,2歲多的孩子,情商高得很,詞語用得都很到位,這就是環境的影響。
劃重點了!
想要養育出學習能力強的寶寶,父母一定不要給孩子規劃人生,要他一定成為什麼樣的人,讀哪個大學,這種人生大的選擇和決定。我們在養育過程中隨著年齡的變化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飛翔,要比上什麼學校更重要。
最後,就是從小給孩子營造一個精神幸福,輕鬆的學習環境,做到這3點,孩子的學習能力會很強,長大以後工作效率也會很高的。
我是兩個寶寶的全職媽媽,每天無論再忙,我都會堅持分享我的育兒經驗,我在不斷地探索養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喜歡的可以關注,我們共同探討,相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