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日美貿易戰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2020-12-12 中國青年報

美國對華商品加徵500億美元關稅、中國對美價值30億美元的100多種商品加徵關稅、美額外對1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中國對原產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徵25%的關稅……

看到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逐步升級,日本銀行(日本的中央銀行)前行長白川方明感到這個場景有些眼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剛進入日本銀行工作的白川方明,親身經歷了當時日本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戰」,也見證了由此引發的日美貿易政策和貨幣政策變化。

白川方明認為,目前中美貿易摩擦與那時的情況很像,但如今中國面臨的問題更為複雜。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上世紀60~90年代,日本與美國之間頻繁發生貿易摩擦,並最終升級為兩國間的「貿易戰」,造成深遠影響。在近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來自日本、美國等國家的嘉賓,回顧日美「貿易戰」的歷史,認為這段歷史對當前中美貿易摩擦有諸多啟示。

中國應當吸取日本的教訓

上世紀70年代,日本家電業崛起,並在美國佔據三成市場份額,巔峰時,對美出口佔日本彩電出口的九成左右。但因為貿易摩擦加劇,在1977年,美日籤訂貿易協議,日本「自願限制出口」。

上世紀80年代,日本汽車業對美出口飆升,成為日本對美貿易高額順差的核心產業。在美國的抗議和打擊下,日本汽車廠家改為赴美投資、自願限制出口、取消國內關稅。

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日本的紡織品、鋼鐵等行業也遭遇了類似的經歷。而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及90年代,日本的半導體晶片對美國產業造成衝擊,美國以反傾銷、反投資、反併購等手段進行貿易保護,最終以日本對美出口產品進行價格管制等手段告終。

年過八旬的日本歐力士(Orix)集團資深董事長宮內義彥見證了日本戰後的經濟騰飛,也親歷了日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在他看來,美國與日本在那時出現貿易差距,最終卻提出並要求日本實施限制出口等解決方案,「真是非常地奇怪」。

彼時,受到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壓力,日本政府放寬了金融政策,推出經濟刺激項目,央行降低利率。1985年,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籤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規定日元與馬克(聯邦德國的法定貨幣)應大幅升值,美元應大幅貶值。之後,上述五國聯合幹預外匯市場,拋售美元,繼而推動日元持續大幅升值。

在「廣場協議」籤訂後的幾年,大量的日元資金流向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特別是房地產領域,造成房產價格上升過快,形成泡沫。宮內義彥認為,當時的政府「犯了一個錯誤」,想要打破房地產等領域的資產泡沫,以使之恢復到正常水平,但「進行了矯枉過正的調整」,造成消費物價指數(CPI)過分下降。

「當時CPI根本就沒有上升,沒有泡沫。」宮內義彥認為,日本政府出現的誤判,以及之後出現的經濟泡沫,和將近10年的經濟發展「停滯期」,從根本上是源於日美「貿易戰」之後的一些列貿易、貨幣政策。

「我覺得中國政府從日本的經驗上學到了很多。」宮內義彥說。白川方明也認為,日美貿易產生巨大差距後,美國逼迫日本調整匯率,進行日元貶值,導致了長期的貨幣寬鬆政策,是造成日本經濟泡沫和「停滯」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國是不是要吸取當時的經驗教訓?」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肯特·凱爾德(KentE.CALDER)以商量的口吻提出,日本當年的貿易政策轉變,以及利率市場化等一系列貨幣政策轉變,影響了後續的很多機制,包括長期信貸、銀行發展等。這對今天再次出現在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提供了一定的啟示。

內部結構性改革是重點

作為當年日美「貿易戰」的親歷者,以及之後日本金融政策的制定者之一,白川方明對目前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仍保持謹慎觀察的姿態。他認為,對於「貿易戰」這類帶有明顯政治屬性的經濟話題,需要更為理智、全面的思考,應該回歸兩個國家的「基本面問題」。

以日本當時的宏觀經濟狀況為例,白川方明指出,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的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在國際上仍然很快,但與之前幾年相比有所下降,但當時的決策者不能接受經濟增速下降的現實,希望通過加槓桿等措施來刺激經濟保持高速增長。

回顧當年的歷史,他認為應該仔細研究「貿易戰」背後,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等核心問題。以人口結構為例,恰恰是在日本「人口紅利」最高的時候,日本的經濟泡沫破滅了。白川方明指出,在持續的貿易摩擦背後,更應該關注和尋找解決本國經濟內部結構性問題的辦法。

宮內義彥指出,當時面對來自歐美國家的壓力,日本央行的做法是正確的,但要解決外部貿易摩擦、內部經濟結構等問題,所依靠的不只是貨幣政策,還要通過財政政策來提高供給側需求。「在現實過程中,貨幣政策的寬鬆只是一個工具而已,這對我來說是比較失望的,因為只有貨幣政策在發揮作用。」

事實上,日美「貿易戰」時,日本經濟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國內消費需求在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中所佔比例較低。而今天,內需已經成為日本經濟最重要的部分。據宮內義彥介紹,如何穩定內需、提升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已經成為日本政府關注的頭號大事。

肯特·凱爾德認為,日本在「貿易戰」期間的財政政策不夠積極,這也是一個問題,背後所反映的是,在自身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日本國內當時的體制轉型過程並不成功,特別是全球化的過程太快了,反而毀壞了日本的一些機制。他指出,中國可以從中吸取教訓。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則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日美「貿易戰」的另一個主角。

在他看來,美國在上世紀60~90年代將貿易逆差歸罪於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型經濟,並且逼迫日本把生產轉移到美國,但直到今天,美國所面臨的貿易逆差並沒有減少,反而還在繼續增加,這說明關鍵問題還是在於美國自身的經濟結構。

「現在美國的貿易逆差同樣是因為儲蓄率太低,只有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林毅夫說。但讓他感到遺憾的是,美國並沒有從自身問題下手,而是繼續盯著貿易逆差不放。他認為,中國再次面臨著類似的情況,「這次我們有理由做我們該做的事」。

相關焦點

  • 日美貿易摩擦對中美貿易戰的啟示
    【財新網】(專欄作家 王漢鋒 特約作者 李求索 周昌傑)啟示一:中美貿易之爭背後是潛在的全球經濟地位之爭。  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貿易戰歷史,對本次中美貿易戰歷史定位有準確的認知是中國採取正確舉措的前提,也是判斷後續情況可能演化路徑的基礎之一。
  • 王廣濤:日美貿易戰留下的重要啟示
    日美兩國的貿易紛爭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就斷續存在,而集中爆發是在上世紀80年代。這一時期除了常規的鋼鐵、汽車、紡織品等貨物貿易摩擦之外,涉及高新技術的貿易摩擦成為日美兩國之間最重要的問題。日美貿易戰首先反映的是兩國經濟貿易的不平衡問題。美國對日本的企業進行經濟制裁是常規手段,美國自1974年出臺「301條款」之後,日本是冷戰期間最頻繁遭受 「301條款」調查的國家。有數據顯示,1975-1997年美國共對日本實施過16次「301條款」調查,其中多數調查以美國方面成功、日本被迫妥協讓步而告終。
  • 中美貿易戰當前 中國可以從日本服裝業得到什麼啟示
    核心提示:隨著美國加速升級中美貿易戰,很多人不禁想到一個與美國持續了近30年貿易戰的國家——日本。 隨著美國加速升級中美貿易戰,很多人不禁想到一個與美國持續了近30年貿易戰的國家——日本。
  • 美媒:借鑑日美貿易戰,中國學會絕不屈服
    【編譯/觀察者網 奕含】美國《福布斯》網站8月5日發表專欄文章《中美貿易戰的日本前車之鑑》,作者王月魂(Yuwa Hedrick-Wong),為萬事達卡(MasterCard)經濟顧問。 文章梳理了上世紀80年代日美貿易戰的過程,強調曾設計廣場協議的美國就是最大的貨幣操縱者。文章還通過對比中美與日美的經濟力量,指出與美國的貿易戰中,中國不會成為另一個日本。
  • 【行業研究】歷史回顧:日美貿易戰,以半導體行業為例
    日本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趨於頻發並不斷升級,中美貿易戰和中日貿易戰發生的根本原因均在於中國或者日本的快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威脅了美國的相關產業,出於利益爭執美國發起了貿易戰,引發貿易摩擦的領域從輕工業、重化工業演變到高新技術產業,再到金融、宏觀領域。相對應地,貿易摩擦的解決手段也從1985年前的強制性關稅、配額、自願出口限制為主拓展到1985年後的匯率調控、自願進口擴大、開放市場。
  • 任澤平:日美貿易戰——日本為什麼金融戰敗?
    這對當前中美貿易戰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日美貿易戰的歷程: 從195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的三十多年,日美經濟爭霸從六大行業的貿易戰逐步升級為匯率金融戰、經濟戰、科技戰,從產業衝突到宏觀協調和經濟制度衝突,最終以日本金融戰敗陷入「失去的二十年」、美國維持世界經濟金融霸權告終。
  • 曾經的日美貿易戰,驚人神似今天的中美貿易戰
    今天我們來講講日美貿易戰,美國為什麼要拿日本開刀?日美貿易戰和中美貿易戰有何異同?你像美國在大蕭條前曾閉關鎖國,但也曾對日本、歐洲單方面免關稅,對中國實行15年最惠國,美歐美日美印也經常發生貿易摩擦。我們再回到日美貿易上。從1971年開始,美國對日本出現持續的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發生貿易摩擦的行業也逐步擴大。
  • 俠客島:30多年前的中美貿易戰,給我們什麼啟示
    從歷史上看,近代以來中國的對外經貿爭端中,美國從未缺席。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場貿易戰、甚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場貿易戰,還是小平同志主政時期打的。今天推薦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的一篇文章,循著整條時間線出發,我們或許得以窺見美國挑起貿易糾紛的邏輯。
  •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談貿易戰:損害彼此、殃及世界】當地時間17日...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談貿易戰:損害彼此、殃及世界】當地時間17日下午,新時代大講堂在紐約開講。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演講中表示,經貿問題上,美方單方面挑起和升級的貿易戰從一開始立論就是錯的,結果更是損害彼此、殃及世界。美國各界都在反對,老百姓也蒙受損失。摩根大通最新報告認為,美國家庭由於新關稅平均每年損失1000美元。
  • 廉德瑰:中美貿易戰與日美貿易摩擦及同盟悖論
    三、中美貿易戰與日美貿易摩擦的延續中美貿易戰並未減輕日本所受美國的壓力,反倒加劇了這種壓力,使日本既受到美國的直接壓力,又受到因中美貿易戰中國受損而帶來的間接損失。日美貿易摩擦的結構性特點是兩國經濟不互補和日美同盟不平等,美國憑藉在同盟掌握主導權的優勢,不斷向日本施壓,利用安全利益損害日本的經濟利益。
  • 貿易戰中國自古有之
    近年來,中美貿易戰越打越激烈,美國的出爾反爾,毫無誠信可言,讓更多的國人看清了美國的真面目,同時全國上下也做好了打貿易戰的準備。2018年6月15日,川普宣布將如期在7月6日對總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25%的關稅。
  • 美國貿易戰歷史回顧,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不管是當年的蘇聯、日本,還是現在的中國,概莫能外。  以下主要就歷史上發生的美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之間的貿易戰進行梳理,以歸納出雙方在貿易戰中的普遍舉措及其影響,以供參考。  美國與英國的貿易戰  今天的美國是全球高科技霸主,並靠一整套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維護自己的利益。
  • 日美貿易戰:日本為什麼金融戰敗?
    那麼,對我們又有哪些啟示呢?日美金融衝突回顧1950年後,隨著美國調整在東亞的戰略,日本經濟尤其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經濟衝突也不可避免。儘管隨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但隨之而來的人口老齡化、人口紅利的消失、城鎮化接近飽和,日本再也沒能夠恢復高增長。更重要的是,美國乘機在高科技和網際網路領域取的突破,並且借著信息高速網絡的建設,又迎來了長達十餘年的高增長。日美經濟爭霸,以日本的失敗為告終!
  • 回顧日美貿易戰:日本放棄未來30年,一再退讓換來美國變本加厲
    自2018年3月以來,美國單方面挑起中美經貿摩擦,中國不得不採取反制措施來加以應對。在這一過程中,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恐美」言論,認為中國不應與美國對抗,反而應儘可能滿足美方要求,換取美方的「豁免」。 一味委曲求全、妥協退讓,真能換來美國的「豁免」嗎?
  • 來自歷次中美貿易戰的啟示
    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兩國正式建交。1979 年 1 月 28 日鄧小平訪美。1979 年 7 月 7 日,兩國政府籤訂了為期三年的《中美貿易關係協定》,決定從 1980 年 2 月 1 日開始相互給予最惠國關稅待遇,使中美貿易實現了正常化。  2000年5月和9月,美國眾議院和參議院分別通過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的地位。
  • 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框架分析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之時,美國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卻不斷抬頭。自川普政府上臺後,對中國發動貿易戰:2018 年3月23日,美國總統川普以2017年中美貿易美方逆差3700億美元為由,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鋁產品徵收25%關稅,由此正式掀開了中美貿易戰序幕。2018年7月6日,美國政府開始對34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標誌著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開始了貿易戰。
  • 中國應對美貿易戰的三策略/盧麒元
    2018年3月1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進口鋼鐵加徵25%的關稅,對進口鋁產品加徵10%的關稅。
  • 美媒認為:中國經濟實力足以應對貿易戰
    參考消息網5月22日報導美國新聞評論網5月20日發表文章稱,在向中國發起貿易戰時,美國忽略了兩個關鍵事實:一是中方以長遠眼光看待這場貿易戰,二是中國持有的1萬億美元美國國債。文章稱,在美國與中國的新一輪貿易戰中,對於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怎麼走到了這一步以及前方的道路和出路是什麼,存在諸多誤解。一邊是無知和不了解情況的美國民眾,他們堅持偽愛國主義姿態;另一邊是一個持本土主義和反全球化立場、只關心自己的秘密小集團,認為打擊中國就是貿易戰的制勝策略。文章認為,學習一點關於中國的知識很重要。
  • 日美貿易戰:日本若戰勝美國會如何?現在的世界大國是誰?
    據悉,日美貿易戰:肇始於1960年代,激化於1970年代,高潮於1980年代,從60年代一直打到90年代初。90年代中期之後,大型貿易對抗基本偃旗息鼓,背景是日本已經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的深淵,美國憑藉信息產業再度繁榮。日本輸了這場貿易戰關鍵:日美的廣場協議。假設日本穿越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會如何?
  • 美中貿易戰越南角色關鍵 臺灣東元看美越關係友好
    東元會長黃茂雄預期,美中貿易戰最終仍可談妥,東元不受影響。觀察美中貿易戰變化,黃茂雄預期,美中貿易戰最終應該也會談妥,因為美國總統川普是生意人出身,會實際掌握局勢。 臺商或許可能會轉移生產基地到中國大陸以外的據點,不過,這樣的轉移也是正常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