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過近一年,王守海再次陷入爭議漩渦,雖然自認問心無愧,但是對於外界的指責王守海百口難辯。記者 紀力元 攝
對於外界的指責,王守海百口難辯。記者 紀力元 攝
8月18日,中國新聞攝影最高獎「金鏡頭」年度新聞圖片獎揭曉,一幅名為《挾屍要價》的作品以全票勝出,10個月前生死糾結的一幕,又被赤裸裸地呈現在國人眼前,這使爭議再次升級:一方是質疑者發文揭示照片造假,一方是拍攝者力證照片真實可靠,另一方是評獎委員聲明將重新著手調查。唯一沉默的是照片裡的「反面人物」——撈屍者、71歲的王守海。
事實究竟是怎樣的?遇難學生所在學校宣傳部長為何現身打假?拍攝者又會作出何等回應?被定義為「反面人物」的人,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此次照片獲獎又將對「反面人物」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湖北省荊州寶塔灣江面上,10個月前的那場悲情事故,再掀波瀾……
獨家對話王守海:他稱自己枉背罵名
8月21日晚,長江湖北省荊州寶塔灣段江水依舊奔流。
在江對岸,埠江鎮三八村的王守海無法迴避最直接的衝突——隨著照片的獲獎,王守海再次陷入爭議的漩渦,他就是「挾屍要價」圖片上那名白衣老人。
71歲的王守海與老伴兒現在生活在唯一的兒子家。記者在三八村打聽王守海時,不少村民都顯得為難,「王守海人很好的,但不知道為什麼會做出那種事情」。以前王守海閒暇時候會到輪渡渡口去找老同事聊天,但現在很少有人見到王守海出現,因為他很多時候不出屋。
經過村民指點,記者終於見到了王守海。與事先想像不同,王守海是個十分慈祥的老人,面色發紅,很和氣地招呼記者落座,把電扇轉向記者。
回憶2009年10月24日的情況,老人顯得落寞。當日下午4點多鐘,他接電話去撈屍體,之後,他與人合作共打撈出三具屍體,「都是年輕人」,他回憶,「我們一直打撈到5點多,三個年輕人的屍體都被打撈上來了。」事後他才知道,這三個青年是長江大學的學生,因為救落水兒童而溺水。
記者:你知道被打撈的屍體是什麼身份嗎?
王守海:不知道,我只是因為會打魚,技術也不錯,被一個打撈公司僱傭……從不問打撈誰,經常有溺水的人,我不會問身份。
記者:並不是落水者家屬,或者落水者的單位,給你直接打電話?
王守海:不是。
記者:打撈了三個學生的屍體,長江大學給你多少錢?
王守海:不是大學給錢,是打撈公司給我錢。當天晚上,老闆給了我530塊錢。
記者:當時你為何把學生的屍體掛在船邊?而不是放進船裡呢?
王守海:你不了解漁民,漁民對船非常在意,漁民晚上是要睡在船裡的,船像家一樣,哪艘漁船也不會放屍體上來。
記者:照片上,你的手勢代表什麼?是什麼意思?
王守海:我不知道怎麼會有這樣的手勢,我記不得了。
記者:你有沒有挾屍要錢,不靠岸?
王守海:我們根本與岸上的人沒有說過話,怎麼可能從他們那裡要錢呢。我的責任只是指揮我的船,撈屍體,送到岸上去。後面掌舵的人蹲著,看不見前進的方向,他看我的手勢來確定讓船前進的方向。
記者:在事情發生後,你的生活發生了哪些改變?
王守海:有鄰居問我啊,你個老頭兒怎麼那麼缺德呢,人家小孩子救人犧牲的英雄啊,你還跟人家要錢……還有鄉親也在我背後指指點點,說我這個老頭兒良心不好。
記者:您覺得他們罵的有道理嗎?
王守海:怎麼有道理?我哪有那麼做過?
記者:你辯解了嗎?
王守海:沒有用。後來所有人都知道了,鄰居家有孩子在廣州打工的,看到照片說,呀,這不是我隔壁家的爺爺嗎……我後來也不辯解了,村裡鄉親們認識我這麼多年了,知道我的為人,不相信我的人想怎麼講就怎麼講吧,我問心無愧。
記者了解到,在事情發生後不久,王守海因為高血壓及冠心病復發在家中靜養了很久,在身體逐漸恢復後,家人曾勸他到江上去打魚,一來這是王守海所喜歡的生活,二來可以藉此鍛鍊身體,但這些都遭到了王守海的拒絕。
撈屍者兒子:希望用法律還清白
46歲的王文新在聽說父親成了「反面典型」後,第一反應就是,一定是有人搞錯了,事發後他唯一寄希望於隨著時間過去,大家都慢慢忘記這件事情。
以為事情已經過去,不想,時隔近一年,那張被炒得沸沸揚揚的照片再次因獲獎而出現在報紙和網絡上,這令王文新始料不及。又有鄰居說起這件事情,王文新暴跳如雷,「哪裡有這樣子欺負人的,還要不要老人家好好活下去……」
與此同時,湖北省一家律師事務所裡的幾個年輕律師也以法律援助的名義,趕到了王守海的家裡,宣布將成為王守海的發言人和訴訟代理人,他們將可能以侵害名譽權為由,將有關媒體告上法庭。
記者:現在有關方面說,當地撈屍體要錢的事情一定存在,而您父親恰恰是這個公司的人。
王文新:如果覺得不合理,照片應該去曝光打撈公司的人,誰向家屬還是老師要錢了,照片就應該去曝光誰。幹嘛讓一個老人家背黑鍋?老人家精神壓力多大,你們知道嗎?
我爸沒有說出「不給我錢,我就不給屍體」這樣的話,沒有做過「不給我錢,我就不給屍體」這樣的事,為什麼把他的照片擺出來?
在採訪的最後,王文新說他讀書不多,但這次他同意律師介入父親被曝光這件事情,希望律師能夠找到真相,希望拍攝者停止侵害,恢復名譽,因為「老人家今年都71歲了,還有幾年可活?老人家一輩子很有威望,難道老了,還要被冤枉,背上個罵名嗎? 」
「金鏡頭」主辦方:圖片說明有點問題
對於張軼的這組《挾屍要價》照片引發的爭議,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獎頒獎典禮組委會執行秘書長霍瑋告訴記者,主辦方在看到有人質疑後便引起高度重視,並成立了調查小組,對此事進行全方位、細緻的調查,「在23日凌晨之前我們會向社會公布結果,將各方面的細節一一呈現給公眾。」霍瑋表示,之前向《華商報》了解過情況,當時他們刊發的時候,圖片說明確實有點問題,「因為要錢的是打撈公司,圖片中的白衣男子王守海並沒有要錢」。不過,霍瑋認為,白衣男子也是受到了打撈公司的旨意的,所以,張軼的這組照片已能說明「挾屍要價」的事實是肯定存在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記者還致電了「金鏡頭」獎評委之一、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賀延光,他表示在對《挾屍要價》評審之前,評委會已經對圖片拍攝過程以及真實性進行了調查,並未發現任何問題。賀延光坦言,此照片可以全票獲獎,是因為照片所拍攝的新聞事件具有很強的震撼力。另外,照片很直觀,用到位的攝影語言體現出很強的攝影表現力。就李玉泉質疑照片真實性一事,賀延光表示,「質疑必須要有證據,而且證據必須確鑿。 」
長江大學李玉泉:照片是在糊弄大眾
就在讀者為《挾屍要價》所揭露的人性黑暗感慨時,長江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李玉泉8月19日在博客發文,質疑《挾屍要價》照片真實性,在其博文引起軒然大波後,手機一直轉移到小秘書的李玉泉21日再次發文稱,「撈屍人不願意把屍體直接撈到船上,不是為了要錢,而是如果把屍體撈上船,就認為這個人的靈魂一直會待在船上,從而對船主人不利。 」李玉泉堅持認為,要價與挾屍要價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要價是打撈公司老闆所為,而《挾屍要價》照片直指撈屍老人這個社會中的弱者,是顛倒事實、糊弄大眾。 」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李玉泉第一次提出質疑。 2009年11月16日李玉泉就曾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了《「牽屍談價」:不能不說的事實真相》的文章,指責首發和轉載《挾屍要價》照片的兩家媒體對照片進行誤讀,使得本應是「牽屍靠岸」的場面變成了「牽屍談價」。
拍攝者張軼:照片反映事實真相
照片獲大獎,作者張軼卻高興不起來,「我拍攝的照片是真實的,事件也確實存在,甚至當地政府和公安部門也做了認定,怎麼就成假新聞了? 」面對不斷出現的質疑,張軼顯得很無奈。
張軼向記者講述了當時拍攝這組照片的經過:2009年10月24日14時許,荊州寶塔灣發生了一起捨己救人事件,當地長江大學、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兩所高校的三名學生為救兩名落水少年,英勇獻身。作為《江漢商報》的攝影記者,張軼在事發後40分鐘左右趕到了現場。
此時,救人的現場已經沒有了,張軼目擊到的情況是:學生們在江岸上哭,有人指著江面上停泊的船說,長江大學師生們已經給撈屍者支付了4000元現金,不多久就撈上了第一具遺體,現在撈屍者罷工了等著要錢。
張軼肯定地說,「當日16時41分,第二名遇難學生遺體其實已經打撈上來,只是因為之前談好的打撈費沒到位,才遲遲不把屍體運送到岸邊。王守海和其他撈屍者向學校的人喊:『……說好的36000元,錢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聽老闆的。 』在師生們一再求助和抗議並承諾馬上給錢後,16時51分,王守海等人將第二具遺體交給岸上的師生們。 」「這之後,他們又停止打撈,在船上抽菸喝水,因為索要的36000元還沒到手。17時37分,老闆陳波收到了校方籌集的錢款,才把第三具遺體拉上水面。 」
當晚,因種種原因,張軼任職的報紙沒有刊發這張圖片,「我覺得應該讓人們看到事實,就以個人名義把照片給了《華商報》的記者,並署了『真真』的名字。」就是這樣一個署名,現在也被拿出來質疑,張軼覺得有點荒謬。「我當時是迫於無奈,要顧及自身安全,根本就沒有想過照片會獲獎,會引起這麼多關注。 」張軼現在已經離開了之前供職的《江漢商報》,面對那些對他的質疑,張軼的回應很淡定,「質疑可以,但要有證據,我不怕質疑,因為我手裡有證據。」張軼已於昨日發布了《挾屍要價》的全部照片,力證其圖片的真實性。
遼瀋晚報 特派湖北記者 經淼
遼瀋晚報 特派北京記者 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