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其名號丨諸蟲念佛往生

2020-12-19 智慧20191314

案例1:諸蟲念佛往生

第一個案例引自《大乘莊嚴寶王經》,這個案例是經中所說的。不過在講這之前,我們先想像淨土三部經當中的《觀經》,《觀經》下輩三品往生,大家回去再好好看看經文以及善導大師的解釋。

這三品往生人,他們是一生造惡,沒有遇到佛法,臨終才遇到南無阿彌陀佛,有人告訴他「有個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尊阿彌陀佛。你造罪這麼重,臨終地獄鬼卒要來抓你了,很痛苦。這尊佛大慈大悲,只要念他的名號就可以去往生」。他正擔心著呢,聽說有這麼好的地方,那時候已經沒有辦法了,有根救命稻草都要抓起來,那就念了。念了一聲,念了十聲,當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你說他有禪定一心嗎?地獄眾火已經燒到腳板底了,哪裡有禪定啊?「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內心一片慌亂。在這種萬分危急的情況下,苦苦求救,念了一聲、十聲就往生,所以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的,無法想像。在這種情況下,哪裡有什麼禪定?有什麼功夫?行了多少善事?有多大智慧?通通談不上。

一生造惡,沒有到寺院點過一支香,沒有去拜過一次佛,沒有作過一次功德,無惡不作,無作不惡,只是念了一聲、十聲佛號,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多人不敢相信,「一輩子幹壞事,臨終念幾句就往生了?」佛法的境界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

這裡講個故事。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出師子國,而往波羅奈大城穢惡之處,彼有無數百千萬類蟲蛆之屬依止而住。觀自在菩薩為欲救度彼有情故,遂現蜂形而往。於彼口中出聲作如是云:「南無佛陀耶。」彼諸蟲類隨其所聞,而皆稱念亦復如是。由斯力故,彼類有情所執身見,雖如山峰及諸隨惑,金剛智杵一切破壞,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皆為菩薩同名妙香口。於是救度彼有情已,出波羅奈大城而往摩伽陀國。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出師子國」,佛經裡講的師子國就是現在的斯裡蘭卡,舊稱錫蘭。

「而往波羅奈大城穢惡之處」,這是一個很大的城市,城中穢惡之處是什麼地方呢?大概是垃圾場,很髒的地方。

「彼有無數百千萬類蟲蛆之屬依止而住」,這個穢惡之處有數百千萬種的昆蟲、蛆、蒼蠅,這些東西在那裡住著——依止,他們把那裡當樂園。其實我們娑婆世界也是穢惡之處,穢土,有無量百千萬億小眾生在這裡依止而住。

「觀自在菩薩為欲救度彼有情故」,觀世音菩薩為了救度這百千萬億的蟲蛆,它們是有情眾生,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可以變化自在。

「遂現蜂形而往」,去那裡。當然這是菩薩現的蜂,不是一般的蜂了,它會念佛。

「於彼口中出聲」,這蜂不是嗡嗡叫,它可以出一種聲音,念什麼呢?

「作如是云:『南無佛陀耶』」,就是「歸依佛」,「南無佛陀耶,南無佛陀耶」。「佛陀耶」是印度話的翻譯,沒有節略。但這裡沒有說是哪一尊佛,如果看後面,應該是阿彌陀佛。

「彼諸蟲類隨其所聞,而皆稱念亦復如是」,蟲和蟲之間也是有語言溝通的,只是我們聽不懂。菩薩可以用它們的語言,所以它們都聽得懂。這些蟲子隨它們聽到的,也都這樣念,「南無佛陀耶,南無佛陀耶……」。

「由斯力故」,它們有什麼修行?就這樣子,由這樣稱念佛名號的緣故。

「彼類有情」,這些蟲子、蛆、蒼蠅。

「所執身見,雖如山峰及諸隨惑」,「身見」就是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是佛法講的眾生五種根本邪見之一,這是最粗淺的。「這是『我』,你不能得罪『我』」,把這個身體當作是「我」,這叫「身見」。凡人不都這樣想嗎?這個身見有多大呢?像高山一樣,難以傾動它,這是執著。

身體由地水風火四大所組成,按佛法說,「四大皆空」,或者說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非我」,按佛法講都是無我的。可是我們執著有我,執著身見,由身見而起,一切煩惱就來了,「這是我的,你們不能侵犯」。好壞苦樂,「及諸隨惑」,隨著身見而來的一切迷惑都產生了,這些是煩惱惡業的根本。

雖然有這些煩惱惡業,「金剛智杵一切破壞」。「金剛智杵」是什麼呢?就是念「南無佛陀耶」。「南無佛陀耶」這個佛陀的名號像金剛。金剛是這個世界上最堅利的,能夠摧毀一切,不被一切所摧毀;「智」是智慧,這種智慧非常有力,就像金剛一樣,能破壞一切,不被一切所破壞,這稱為「金剛智」。這句佛陀的名號就像金剛的智慧一樣。「杵」是一種武器,韋陀菩薩拿的叫「寶杵」。所以稱念這句佛陀的名號,就像金剛智杵。

佛陀名號的力量非常強勝,非常堅固。金剛智杵是破壞一切障礙的,所以說「一切破壞」,所有的身見、隨業煩惱,稱念佛陀名號,金剛智杵就把它們打碎了。

「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皆為菩薩」,這些蟲子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都是菩薩。

「同名妙香口」,他們的名號都是一個,叫「妙香口」。

我們是不是妙香口啊?念佛才是妙香口。如果不念佛,就是臭口,很粗劣,講些無用的話,綺語、惡口、兩舌,這個不好,不是妙香口。

所以聽到「妙香口」三個字,那也很好啊,以後大家可以互相喊「妙香口菩薩」,你念佛就是妙香口菩薩。《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為什麼稱為「妙香口」呢?就是當你念佛的時候,你口中就飄出了功德的香味。佛的名號念在心中、口中,這個聲音出來就是妙香口,這句名號是無量功德寶香的集聚。

所以,我們在佛前點香,更要想到在我們心中,把念佛這根香點起來,你這樣念出的佛號都是妙香飄逸,可以遍燻十方法界,十方法界的佛菩薩都聞到了。

「於是救度彼有情已,出波羅奈大城而往摩伽陀國」,觀世音菩薩把這些有緣眾生救度完了,又換另外一個地方去度眾生了。

舉這個例子要說明什麼呢?你說這些蟲,它們有禪定一心嗎?根本談不上。它們就這樣隨口稱念,就往生了,這樣的例子在經中記載很多。有一則阿彌陀魚的故事,我想大家也聽過了,不再講了。

還有西域國的高僧洗手念誦《華嚴經》,因為誦《華嚴經》之前要洗手,把手洗乾淨來誦經,洗手盆裡的水倒下去了,結果就有天人下來,放著光明來供養這些高僧。

「你們怎麼來了?」

「我們是從天上看見高僧們在這裡誦經,感念你們救度我們的恩德,就來供養、報恩。」

「怎麼會有救度的恩德呢?」

「你不知道,你們誦《華嚴經》洗手,把洗手水倒到地上,我們就是那些被水淹死的小蟲;由這個功德的關係,我們生天,做天人了。」

天人都有神通,一回憶,「我怎麼生天了?」一看,「哦,原來是被高僧洗手水淹死了,那下去感謝」,就跑來了。

你說可思議嗎?有人覺得「這是吹牛吧?」佛法就是不可思議。

五臺山上很多地方都掛著經幡、經幢,上面印有很多經文,或者掛著小鈴鐺。經中說,風吹過旗幡經文,吹到哪裡,哪裡的蟲子、鳥都結了佛的法緣,將來都解脫生死輪迴,緣分具足的,當下就可以往生。

有人說:「這也太容易了吧?」這就看你有沒有信心。這句名號本身不可思議,你聽到,這叫佛種,當下就被薰染。名號本身就是佛的光明,佛光照耀,自然就往生極樂。(待續)

▍摘自《阿彌陀經講記》

相關焦點

  • 聞其名號丨佛名是非常尊貴、稀有難得的
    在往生傳當中,也記載了很多惡人念佛往生的事例,比如說張善和、釋雄俊,這些人一生造惡,臨終遇佛法念佛往生。所以並不是一定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對「少善根福德因緣不可往生」和「善男子、善女人」,這兩點如果都誤解了,誤解會越來越深。前面說少善根不得往生,這裡說「善男子、善女人」,有人就會說「很顯然,五戒十善是最基本的,人都沒有做好,怎麼可以往生成佛呢?」
  • 聞其名號丨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這就是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善導大師講這些話,只要每天讀一遍,就像充了電一樣,越讀越歡喜。哪會跟你講含含糊糊的話?「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不用懷疑,決定無疑。這裡也很簡單,解釋為「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跟上面一樣。
  • 什麼叫「念佛往生」
    此覺體既顯現於阿彌陀佛之名,則有志於厭離穢土、欣求淨土之人,不論我機之信不信、淨不淨、有罪無罪,唯喜得聞如斯不思議之名號,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息斷命終時,必蒙聖眾來迎,當契無生法忍也:此雲「念佛往生」也。
  • 聞其名號丨能夠信樂念佛,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諸佛經道,難得難聞」,有的佛出世,沒講幾天法就入滅了;有的佛出世,還沒講法就入滅了。釋迦牟尼佛成佛,他一看,「眾生根機太敗劣了,我入滅吧」。如果不是天人三番祈請,釋迦牟尼佛入滅了我們還不知道。
  • 聞其名號丨專稱名號,是善中之極善
    這部《阿彌陀經》的教法,諸佛稱嘆,諸佛讚揚,諸佛護念,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所講的善是佛地的善,完全是阿彌陀佛本有境界,「極樂無為涅槃界」,是這樣的善。本經是以名號為體,曇鸞大師判淨土三部經以「名號為體」,他講的點點滴滴,都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持名為宗」,修行就是專稱這句名號,這句名號是善中之極善,是整部《阿彌陀經》的核心,這個善已經超過太多了。「上善」才有這樣的功能力用,「上善」就是「無上善」。
  • 如何斷「變易生死」念佛往生
    若非釋尊金口所說,諸佛誠證,真是令人難以置信!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提出的「經證」 ────念佛往生往生是不是那麼容易?再看一遍第十八願說什麼?阿彌陀佛誓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 聞其名號丨誤解「一心不亂」之過失
    因為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本願很容易,說「乃至十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沒有要求禪定、不起妄想雜念。只要「乃至十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念佛,「如果你不往生,我負責」,這不是很容易嗎?可是如果把「一心不亂」解釋為禪定的話,等於是釋迦牟尼佛在這裡說要達到息心凝想,這不是矛盾了嗎?一個說很容易,一個說很難。不可能啊,佛佛道同,世尊不可能講很難。
  • 聞其名號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佛所有的功德都加諸給我們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歸投於佛;而佛所有的功德,「阿彌陀佛即是其行」,大海水一般清淨的功德,都加諸給我們,灌滿我們。如果以做生意來比喻,佛賺我們一滴水,還是髒的;我們賺佛一大海水,是乾淨的。所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很殊勝的。也可以講,是我們跟佛完成了一個交易:我們奉獻生命給佛——歸命,佛也把他的生命給我們。
  • 聞其名號丨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
    持執名號論(1)「聞說阿彌陀佛」與「執持名號」第一點,「聞說阿彌陀佛」和「執持名號」的關係。「執持名號」是淨土宗根本的行法,這一點尤其有必要討論。這一點源於經文「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所以首先從經文的上下關係來說明如何理解「執持名號」。這兩句話是聯繫在一起的,「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個「聞說阿彌陀佛」和「執持名號」,互相之間有因果關係,「聞說阿彌陀佛」是因,「執持名號」是果。「聞說阿彌陀佛」的趨向,就是要讓我們達成「執持名號」,所以「執持名號」才是「聞說阿彌陀佛」的目的。這個「說」,是釋迦牟尼佛說,說阿彌陀佛。
  • 聞其名號丨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就是把這句名號給我們
    ⑦引《彌陀要解》我們看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對這句阿彌陀佛名號是多善根福德的解釋。共有九條文。1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第一句,「萬德」代表一切功德都在這句名號裡面。「以名召德」,「召」就是招呼,叫你來你就來,就像君召臣,君主要召見臣下,叫來就來。名和德的關係,「名」就是君王,具體的德目就像臣屬部下一樣。名是總的,「名」下面所有的一切萬德,三身、四智、十力、四無畏這一切,光明、智慧、慈悲,都在名號裡面。
  • 聞其名號丨淨土法門,契合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機
    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釋迦牟尼佛多麼慈悲啊!「我今天跟你們講了,讓你們看到無量壽佛,看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們所求的都可以求到。不要在我滅度之後又懷疑」。現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兩千多年了,很多人開始懷疑了。
  • 聞其名號丨這句名號是無漏善、勝義善,直接趨向涅槃
    不過,這句名號是無漏的善法,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會得牽引到三界的果報,而是直接到彌陀淨土去,這是「得涅槃菩提之善」。下面分為勝義善和勝義不善,這樣分就非常明確了。「念佛即是涅槃門」,所以念佛就是「勝義善」,直接趨向涅槃。
  • 聞其名號丨阿彌陀佛成就六字名號,把穢淨兩土接通了
    諸法實相、真如實際就是「正」。以淨土門來講,這句名號、極樂淨土就是「正」。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真如實相」是諸法正體,是「第一義空」。但是,我們修不來。「曾未措心」,從來就沒有跟它碰上過。真如實相,我們「曾未措心」,可是借用這句名號,念念執持名號,念念就是真如實相,就是「如實修行相應」。如果靠自力,我們不可能跟真如實相契合,可是這句名號就是真如實相。
  • 聞其名號丨佛的甚深境界,最好的辦法是諦信不疑
    因為大乘經典,還有佛菩薩的名號、咒語等等,都是從真理——真如實相,從真實功德的本體所顯現出來的。經中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檀香燃起來,香味飄到哪裡,那裡就有香氣,就能除汗臭、除穢染。從真理的本身,佛陀的證悟、智慧,點燃真理的真如本體,然後生起的功德香味,遍覆虛空法界。大乘經典就是佛功德香的一個具體展現,一個物質的載體。
  • 聞其名號丨「一心」,佛心成為我心,就不亂了
    「汝等應離諸疑垢」,應該離開疑惑心,疑惑心就像塵垢。心中有懷疑,就不明朗,就像垢汙把它覆蓋住了。反過來說,沒有疑心,心就明淨了,所以叫「淨信」。有信就是清淨的,有懷疑就是垢染的。「一心不亂而諦聽」,「一心不亂」就是離開了疑垢,心就是有信的、一心的,這樣心才不亂。這個「一心不亂」和前面的「離諸疑垢」,是信心的一個方向。「諦聽」,就是專注思想聽法。
  • 佛教:為什麼六方諸佛一定要證誠《阿彌陀經》?而不是其他經?
    念佛法門看似很簡單,只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但是,不僅人間的眾生需要信受,他方世界的眾生也需要信受;不但聖人、小乘等修行者要念佛往生,凡夫更要念佛往生。一切眾生都要念佛往生。這是唯佛與佛才能究竟圓滿的法門,是果地之法,從這裡就可以知道這個法門的重要性。「果地」是專業名詞,指佛的境界以及圓滿的功德。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修行圓滿的功德,這個功德超越了所有的功德。
  • 在無畏王如來處修習般舟三昧後,於諸佛所種諸善根成就不思議已
    當時有一個佛,他的名號叫「無畏王如來」,又叫「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個無畏王如來「出興於世」。「當爾之時」,有一個「長者子」,名叫「須達多」。這個須達多長者子,與兩萬人等,來拜訪無畏王如來。到了無畏王如來處所,頂禮無畏王如來,頂禮完畢之後,退坐一面,這兩萬人坐在一邊。【時須達多。
  •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但並沒有說明哪些是少善根,可是下面直接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個就能往生!執持名號能往生,說明就是多善根。因為少善福不能往生,只有多善福才能往生;多善福,就說到「執持名號,即得往生」,所以說「多善福在念佛」,三學、六度,這些都不談。這是《阿彌陀經》上下經文的次第,義理如此。
  • 為什麼稱念文殊菩薩名號,勝過稱念百千億諸佛名號的功德?
    另:在《大寶積經卷第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中佛說:「若有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若復有稱文殊師利菩薩名者,福多於彼。」接著佛又說:「彼百千億那由他佛,利益眾生,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饒益。」在這段經文中,佛說稱念文殊師利菩薩名者,其福勝過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那麼為什麼稱念文殊菩薩名號的功德,百千億諸佛名號的功德呢?釋迦佛陀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應化到人間。
  • 念誦彌勒菩薩名號,殊勝功德,不可思議!
    念誦彌勒菩薩名號功德一個人若能夠經常持誦佛教經典或者念佛諸佛菩薩的名號,就能夠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為了讓弟子們能夠生起對讀誦經典和念諸佛菩薩名號的信心,佛陀在各種經典中都向弟子們講述持誦經典和諸佛菩薩名號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