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其名號丨能夠信樂念佛,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2020-12-18 智慧20191314

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前面說了八個難,都不算難,最後歸結這一個才叫難。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第一句兩個「難」字,能遇到佛在世,聞到佛法,太稀有難得了,多少大劫才有一尊佛出世。

我們能夠在這一期遇到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尤其我還能出家,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真的非常自豪。

「諸佛經道,難得難聞」,有的佛出世,沒講幾天法就入滅了;有的佛出世,還沒講法就入滅了。

釋迦牟尼佛成佛,他一看,「眾生根機太敗劣了,我入滅吧」。

如果不是天人三番祈請,釋迦牟尼佛入滅了我們還不知道。只有後來者成佛後,一看才知道,前面某一劫有過一尊佛出世,但眾生根機很敗劣,沒人祈請,所以就滅度了。

聽聞佛法要有機緣,我們能有機會聽到佛法,不得了,不可思議。能聽到一句,都是不可思議的,因為這是真理的光芒。

「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難得難聞當中有小乘,有大乘。聽聞小乘法相對還容易一些,聽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就很難了。

「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耳朵一過也算聽聞,聞了之後能修行,就更難了。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前面過五關斬六將,那麼多難都過了。現在聽到這部經,是菩薩勝法,是第一波羅蜜,能信樂受持這句阿彌陀佛名號,「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所以這個法門殊勝稀有。

▍摘自《阿彌陀經講記》

相關焦點

  • 深信切願地念佛,你就取得了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
    【解】「信慧聞法難中難」,即前「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慧能生解,故聞經信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宗難信。今則難得者能得,難聞者能聞,難信者能信,復加以慧解,故云「難中難」也。佛勸行人,當深信切願,念佛求生,切莫錯過。此回若錯,則真成錯矣。末後念老這兩句話,這苦口婆心。我們今天要的是什麼?深信切願。「切」是懇切,「願」是願生淨土、願做彌陀弟子,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 在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保送我們到極樂世界、保送我們親近阿彌陀佛。
  • 聞其名號丨諸蟲念佛往生
    一生造惡,沒有到寺院點過一支香,沒有去拜過一次佛,沒有作過一次功德,無惡不作,無作不惡,只是念了一聲、十聲佛號,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多人不敢相信,「一輩子幹壞事,臨終念幾句就往生了?」佛法的境界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這裡講個故事。
  • 聞其名號丨持名念佛的法門,貫穿於一切佛法當中
    3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嘆其難信也。
  • 為什麼說念佛是難信之法,念佛人是最有大福報的人
    為什麼說念佛是難信之法,念佛人是最有大福報的人。有兩大難事,第一件難事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竟然能在這個五濁惡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證悟成佛。這是被諸佛所讚嘆的,經文中說道,「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
  • 聞其名號丨佛名是非常尊貴、稀有難得的
    因為經文說「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到底什麼樣的人有資格稱為「善男子、善女人」呢?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很多人會喪失信心。因為一想到「只有善男子、善女人才可以往生,我算善男子嗎?」或者「我夠不夠善女人的資格?我煩惱這麼重,業障這麼深厚,戒律也持不清淨,一比較,我算是惡女人,豈不是往生無分?」所以對這裡的「善男女」,必須作詳細的了解。
  • 為何說人身難得,中國難生?
    為何說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得到人身,不生在有佛法流行的地方,你也聞不到佛法。中國是大乘佛法普及流行之地,沒有佛法的地方就等於邊地,聽聞不到佛法,所以中國難生,可見生在中國需要大福報。
  • 聞其名號丨誤解「一心不亂」之過失
    ③有世尊自說相違之失「有世尊自說相違之失」,釋迦牟尼佛自己跟自己講的話相違背。比如釋迦牟尼佛在《大經》中說,上中下三種根機的人,只要一向專念,通通往生,三輩往生文講得很容易;《觀經》下輩三品眾生,特別是下下品,臨終眾苦逼迫,精神惶恐,「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這樣的眾生,十聲念佛就能往生。不論《大經》還是《觀經》,講得都很容易。
  • 該如何好好地念佛
    嚮往極樂世界的佛友們,你們是否還在堅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無論是什麼原因堅持下來,都恭喜你們。你們,此生命終將會往生淨土!不能堅持下來的佛友,你們應該找找原因吧?這是自己的問題,不是佛法的問題,更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問題。
  • 念佛名號的人很多,但是沒有做到執持
    1.淨空法師:念佛名號的人很多,但是沒有做到執持《圓中鈔》裡面舉前面兩段做一個前提,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念佛名號的人很多,雖然是念佛名號,不能叫執持,經上教給我們要執持名號,為什麼說我們沒有做到執持?
  • 聞其名號丨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
    持執名號論(1)「聞說阿彌陀佛」與「執持名號」第一點,「聞說阿彌陀佛」和「執持名號」的關係。「執持名號」是淨土宗根本的行法,這一點尤其有必要討論。這一點源於經文「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所以首先從經文的上下關係來說明如何理解「執持名號」。這兩句話是聯繫在一起的,「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個「聞說阿彌陀佛」和「執持名號」,互相之間有因果關係,「聞說阿彌陀佛」是因,「執持名號」是果。「聞說阿彌陀佛」的趨向,就是要讓我們達成「執持名號」,所以「執持名號」才是「聞說阿彌陀佛」的目的。這個「說」,是釋迦牟尼佛說,說阿彌陀佛。
  • 《無量壽經》中經典的六段語句,真正的人生大修行!
    《無量壽經》全稱《佛說無量壽經》,亦稱《大阿彌陀經》,是淨土宗的基本經典之一,為「淨土五經一論」中的一經,淨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中找到理論依據。一、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二、人於浮世,獨來獨往,獨生獨死,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一個人生存在這世界上,都是獨來獨往的,獨自生活然後孤獨的死去,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自己一個人默默的承受,沒有人可以代替他的生活。三、善護口業,不嘰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 聞其名號丨這句名號是無漏善、勝義善,直接趨向涅槃
    「為未斷煩惱之世間善,包括凡夫行五戒十善等」,善是在不同的層級、不同的界限來談的,這個是人天善法,「依此能招未來樂之果報」。「有漏善與法性無相之理相異」,和法性無相的真理是相違背的,它是取「自他差別相」所修的有相善,所以也稱作「相善」,就是有相的善,不是無相的善。「法性無相」是佛教常談的。
  • 怎樣『執持名號』念佛?
    『執持名號』就是教人要常常一心一意地念佛,把這個心常常放到佛號上,就像把佛的名字用手來捉住、捧住一樣。印光老法師的《文鈔》講到:信佛的人如同把佛捧住,佛是滿身有香氣的,那麼因香而得香。不信佛的人,用腳去踏佛,那麼佛的身體是香的,踏佛腳也香,腳也有香氣。這是什麼意思呢?非但是恭敬佛,能夠得到利益。就是破壞佛法,也只是慢一點。
  • 印祖:持佛名號,待其念佛得證三昧,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鹹皆具足
    印光大師:持佛名號,待其念佛得證三昧,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鹹皆具足【印光大師開示】1、且勿謂緣想一佛,不如緣想多佛之功德大。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舉一全收,無欠無餘。若久修大士,緣境不妨寬廣,境愈寬而心愈專一。若初心末學,緣境若寬,則心識紛散。而障深慧淺,或致起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歷代諸祖,皆令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證三昧,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鹹皆具足。古人謂:「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可謂最善形容者矣。
  • 聞其名號丨我們一旦歸命阿彌陀佛,就永不改變
    雖然我們「煩惱百千間」,但是「信願念佛之心永不退轉,永不變異」,這就是「心無間」。「不以疑雜來間」,我們不懷疑,也不用雜行雜修來間斷、間隔,這就是「心無間」,心不間雜,所以用心是可以的,即使我們睡著了也不妨礙。
  •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念佛是多善根,但佛法講究「聖言量」,也就是要有聖人所說的言教為依據。沒有佛經祖釋的依據,你說的再有道理,也可能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說法。下面,我們依照經文和祖師解釋做為標準,來證明念佛是多善根,其餘的種種修行跟念佛相比,屬於少善根。
  • 稱名念佛的核心綱領
    世間百態,知道它是苦、空、無常、無我,所以要放下。二是放下自己的心。我是一個凡夫,不要認為自己要修到什麼樣的程度,連這個「我在修行」的心也要放下。不要認為自己能修到什麼程度,我們就這樣子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很好了,這樣就夠標準了,這樣就符合條件了——這樣不是身心自在嗎?不要把目標提得很高:我們要達到什麼程度,我們要家庭、兒女什麼都不管嗎?
  • 聞其名號丨專稱名號,是善中之極善
    佛是無上正等正覺,菩薩還有上,佛是無上。菩薩的善跟佛來比,他還沒有純淨,還沒有圓滿。所以,人天善是顛倒善;佛法裡面的善,才是正知正見的善,才是隨順事物本來面貌的善。佛法善當中也有小善和大善,小善就是小乘,大善就是大乘。菩薩善裡面也有因地的善和果地的善,菩薩發心在因地,沒有圓滿,佛才叫果地圓滿。
  • 略釋攝生三願中的信願行
    然「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心態卻不易建立,至心深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存在。對超然存在的信心是需要宿世深厚福德智慧的。《涅槃經》云:「若人過去已曾供養半恆河沙諸佛,復經發心,而能於惡世中聞說大乘經教,但能不謗,未有餘功,若經供養一恆河沙諸佛及經發心,然後聞大乘經教,非直不謗,復加受樂。」《妙法蓮花經》亦云,其有眾生聞佛壽命無量阿僧祗劫,常住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