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一個真理——人生苦難重重

2020-12-16 清明在躬

今天是堅持早起的第八天,早上猶豫了十分鐘,感覺艱難,不如前幾天那麼順暢,爽快,我以為是自己的問題。

但是看了核聚老師文章《吃苦,是人的尊嚴,受得了煎熬,是人的榮耀》這篇文章,老師說,感到痛苦是正常,痛苦是人生的常態,早起大部分時候是痛苦的,讀書大部分時候也是痛苦的,即使是他這樣的人,也時常在學習中感到痛苦,但現在的他已經學會擁抱痛苦。

由此感悟,痛苦是必然的,但我們可以選擇擁抱痛苦,無懼痛苦,始終堅定的前行。

此前,我一直以為痛苦是不對的,如果順利,應該感到很歡樂,學而習之不亦悅乎嘛,但是現在,要扭轉思維,把痛苦視為必然的阻礙,猶如登山,必有陡坡,咬牙突破!

以前是以為只有平地,因為內心裡趨利避害的思想,也因為看到很多輕鬆就成功的人的例子,現在看到了人生的許多艱難殘酷的地方,尤其是核聚老師,一直在強調人生是殘酷的,人生苦難重重,這句話是真理,我對此體會還不夠深,他們說未曾長夜痛哭者,不足以語人生,我的人生還是太順利了。

但這不是問題之所在,關鍵是,面對痛苦時,一次次升起責任擔當,勇猛精進!

所以我知道我當下該做什麼了,原來每天的分享是打算在睡前的時候寫,我知道一天每一個空閒下來的時刻都可以用來寫!有感悟的時刻都用來寫!這樣一種方式訓練自己的思維,提升自己!

這就是當下我最該做的事!做到了,我就可以問心無愧!這也就是為什麼昨天一天下來,感覺心裡不得勁,但是到了最後書寫分享之後,感到舒服的原因。因為那時我做了我當時最應該做的!而昨天白天一直在恍惚!

相關焦點

  • 「作文速遞」遼寧協作體聯考:也許「苦難」沒那麼令人難以接受
    對於「苦難」的理解、闡釋,角度多樣。考生需結合材料,提煉觀點。不同的材料組合,立意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例如①+③側重談逆境、苦難對人的促進作用,提示我們要學會正視苦難,激發自己的潛力,成就出色的工作或自身的優秀;④+⑤則側重談人們要正確認識苦難、面對苦難,學會激勵自己戰勝苦難,收穫成功;②+④則意在說明獲得成功、探索真理的第一步是要學會面對苦難,戰勝苦難。
  • 人生的真諦在苦難中尋找
    正是因為對苦難的思考,才會給我們成長。苦難是個好東西,是我們成長所必需的,甚至是值得追尋的。苦難能帶給人成長是因為它有時無法躲開,我們不得不去成長,去克服它。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苦難是成功的前提孟子有幾句話,對於胸懷大志又處境艱難的人,特別有鼓舞作用。
  • 讀《平凡的世界》:奮鬥是生活的意義,而苦難是人生的必經
    而原本迷茫的人生,也開始變得清晰。它教會了我人生的意義,也讓我理解了苦難的必要,雖然沒能讓我的人生因此成功,但卻讓我在普通且迷茫的人生中,找尋到了自己的方向。一:人生,認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剛剛到中年,三十還沒出頭的男人。已婚,在自己生活的縣城裡,有房子,有一輛代步的車。婚姻穩定感情和諧,有一個女兒,乖巧可愛。你認為這樣的人生很完美了?
  • 《人生海海》:一句閩南方言點破扎心現實,苦難才是人生的真相
    人生總有你不想再去觸碰的鎖,即使鑰匙就握在手中。「孩兒啊,勸人勸不了心,還得自己想開才行啊」這是兩個月以來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原來,真理在民間,在口口相傳的俗語方言。書裡的每一個人無論篇幅長短,都是立體生動的,因為每個人都在經歷著各自的苦難人生。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道過不去又放不下的坎。「我」放不下的,少年時期對於家族命運的擔憂,對爺爺的掛念,後來定居異國他鄉之後,他放不下的是作為他人生旗幟的前妻,意外去世。
  • 為什麼有的人生下來就錦衣玉食,而有的人生來就飽受苦難?
    而有的人出生於寒門家庭,出生便意味著受盡苦難。有一種人生來是來要債的,有一種人生來是還債的。不論家世背景。生來受苦的孩子懂事,幫著苦難的家庭渡過難關,一步步向上爬,他們是來為父母還債的。可是,無論怎麼的出生背景,後面的路都是要靠自己去走的。有的人從窮苦路越走越寬,有的人從富貴路越走越窄。
  • 不僅佛教講苦海無邊,基督教也認為人生無法避免苦難!
    佛教中的苦難觀——東方最大的宗教佛教把苦難當做「人生幻影」,在釋迦摩尼的思想中,當他在菩提樹下打坐思想如何拯救蒼生以便讓他們脫離苦海時,曾冥想到死亡和苦難的問題,對於這兩個問題,釋迦摩尼的結論是苦難之所以存在於生死之中,實際上是人幻想的產物,把人生的苦難概念和對苦難的定義給直接抹去了。
  • 在苦難中快樂——讀《青銅葵花》有感(李怡諾)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陽光總在風雨後。雖然青銅一家是全村最貧窮的人家,但他們卻是最幸福的人家。他們堅信風雨過後會有彩虹,從容不迫地面對各種天災人禍;儘管他們很貧窮,但他們卻總是心連心;他們家就像一輛老馬車,雖然跑得很慢,但是他們還是越過重重大山,跨過條條大河,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 在苦難中破繭涅槃,人生的成功是苦難的煎熬鑄就的
    在苦難中破繭涅槃,人生的成功是苦難的煎熬鑄就的。從古至今,取得人生大成就的人,都經歷過人生苦難的煎熬。苦難到來時,要堅信,它不是來讓我們倒下退縮的,在苦難面前我們一定要堅信,成功必由苦難鑄就。誰不希望擁有快樂呢?又有誰喜歡苦難呢?但是,在追求人生成功的路上,快樂和苦難,是一對結伴而行不可分開的相對的兩個面,要想進入快樂的那一面,必定要經歷苦難那一面之後才能進入。
  • 人生萬般苦難,唯有自渡方可渡過難關
    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會經歷萬般苦難,雖不是招招斃命,卻令人舉步維艱。我們總是在渴望會有一個「擺渡人」,卻總是得不到幫助,直到事後才發現,凡是需要過的河,只有靠自己才能遊過去。也許這是一次涅槃重生,也許這是一次峰迴路轉,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但唯有熬過去,人生才會迎來豔陽天。絕不逢人必說,就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起初大家對她抱有同情,沒有人能夠與她感同身受,救助她於苦難之中。只是將她視為茶後閒談,直至後來沒人願意再與其親近半步。
  • 人生經歷過苦難,才是真幸福
    人生有很多的追求,只是我們每個人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在我們心裡早就有這樣清晰或者不清晰的目標,只是你知道或者不知道。最早,我開始進入探索生命旅程的這條路上的時候,不管是我在進行宗教、修行還是身心靈的課程。我記得當時我最深切的一個目的,就是離苦得樂。
  • 《平凡的世界》最經典的20句話,簡而動人心,說透人生真理!
    潘石屹自言至少讀過7遍《平凡的世界》:「小說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苦難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你碰到的困難越大、考驗越艱巨,你的進步與成長就會越大。記得小說中,孫少平說過一句『我遲早要扒火車去外面的世界』,這句話也是我心底的聲音,讓我深受鼓舞。」
  • 《活出生命的意義》:經受住苦難的考驗,人生將會更加出彩
    那一刻,他一生中第一次領悟到一個真理: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他也理解了詩歌、思想和信仰所傳達的偉大秘密的真正含義:拯救人類要通過愛與被愛。雖然,在行進的過程中,弗蘭克爾的思緒多次被打斷,但他很快又回到了那個只屬於他和妻子的夢想的世界。
  • 微笑化解苦難 4K修復版《美麗人生》正式上映
    「總有一部隔段時間就想重溫的電影,《美麗人生》絕對是其中之一」,被奉為「有生之年必看影片」的《美麗人生》,今日發布了一支「早安公主」經典片段。偉大的父親,浪漫的丈夫,成就一家人的「美麗人生」在納粹集中營,圭多一家被迫分開。沒有猶太血統的妻子多拉卻堅持乘上通往集中營的火車,身在集中營卻對丈夫和兒子的境況一無所知。
  • 伊朗經典影片《小鞋子》人生苦難重重,唯有愛和信仰可以突破重圍
    觀影的時候腦子裡總是想起另外一個經典故事:莫泊桑的《項鍊》,貧窮而又愛慕虛榮的馬蒂爾德為了參加舞會,借了朋友的一條昂貴項鍊,卻在舞會結束的時候發現丟失了。為了償還朋友的項鍊,馬蒂爾德和丈夫借了高利貸買了項鍊,之後就是長達十年的打工還債,人也迅速蒼老。多年後馬蒂爾德跟朋友說出了實情,朋友驚訝不已,因為那條項鍊是假的,根本不值錢。
  • 冉阿讓,人生實苦,你卻一次次使我們堅信:苦難中也會開花
    有的人一生沉浸在幸福中,他們無憂無慮,快樂成長;而有的人仿佛被苦難包圍,只能隔著窗嗅著他人幸福的芬芳。《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屬於後者。命運仿佛和他開了一個玩笑,遲遲不把幸福相送。固然如此,固然苦難接踵而至,冉阿讓卻用自己的善舉,使苦難中開出花來。那麼,冉阿讓都做了哪些善舉呢?
  • 苦難是人生的老師 - 名人名言小集 - 句子寶庫
    —— 蕭伯納(19) 人生有情淚沾衣,江水江花豈終極。 —— 杜甫(20) 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饑寒。 —— 薩迪(21) 凡不是就著淚水吃過麵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人。(24) 信奉真理的人,必受天佑。 —— 富蘭克林(25) 心志要堅,意趣要樂。(26)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稻盛和夫:大病初癒後體悟到的人生真理——心態決定命運
    後來,他逐漸有了一種領悟,所有這一切苦難都是由他自己的心態所引起、所招致的。稻盛和夫說:「我闡述的是一條人生的大原則:人生是隨人的心態的變化而變化。這原則是我在痛苦煎熬中領悟的,實際上我的人生曾遭遇一系列的挫折和失敗。」
  • 餘華的《活著》:關於人生的唯一真理,你越早明白越好
    不僅如此,他的親人也一個個離他遠去,讓他老無所依。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因為這部看似荒誕誇張的書裡,藏著人生的一個真理。借用麥家曾在《人生海海》中說的:「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福貴的一生,一次次地與摯愛親人分離,一次次地親手埋葬他們的身體。可是在曾經有的溫暖歲月中,那些細微、瑣碎的亮色,一次次給予福貴繼續「活著」的勇氣,也讓他學會了善良與悲憫,接續自己的生命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