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活著》:關於人生的唯一真理,你越早明白越好

2020-12-12 漫風說教育

01

《活著》這本書,是著名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寫作這本書的緣起,則是因為餘華偶然聽到的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老者經歷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可他依然友善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

就是在這份機緣巧合之下,餘華創作了這部小說。《活著》一經出版就引起社會反響,被評選為「(中國)九十年代最有影響力的十部作品」,斬獲法蘭西文學獎等多重大獎,他本人也獲得藝術騎士勳章,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改編的同名電影則由葛優、鞏俐主演,獲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有人可能會發現,這本書雖然叫「活著」,但通篇都是死亡的氣息。主人公福貴,原本無憂無慮的地主少爺。因為沉迷賭博,輸光了家產,一步步走向貧窮。不僅如此,他的親人也一個個離他遠去,讓他老無所依。

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因為這部看似荒誕誇張的書裡,藏著人生的一個真理。

02 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福貴的遭遇,似乎用「悲慘」形容都不夠貼切,因為實在太坎坷了。

他似乎不斷與死亡擦肩,父親摔進糞缸淹死,母親重病身亡,妻子生病去世,兒子被抽血過多之死,女兒產後大出血而亡。他還被抓壯丁經歷過戰爭、各種運動......故事最後,旁人眼裡的「老不死」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但仍舊坦然地、平和地迎接每一天。

面對福貴悲慘的一生,可能有人說,這不就是逆來順受嗎?有什麼好宣揚的?其實你錯了。

借用麥家曾在《人生海海》中說的:「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

福貴的一生,一次次地與摯愛親人分離,一次次地親手埋葬他們的身體。可是在曾經有的溫暖歲月中,那些細微、瑣碎的亮色,一次次給予福貴繼續「活著」的勇氣,也讓他學會了善良與悲憫,接續自己的生命歷程。

在小說的一開始,福貴是個混不吝的少年,在父母的安排下,迎娶了溫柔賢惠的家珍。但仍舊留戀「溫柔鄉」,吃喝嫖賭打罵妻子。但是經過人生的磨難,從戰場上死裡逃生的福貴,變得勤勞、寬厚、知道心疼孩子和妻子了。

孩子的聰明乖巧、妻子的知冷知熱,曾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光。但是這道光,隨著親人的離世而消散。如果換做旁人,可能要麼就此沉淪,要麼就怨天尤人。但是福貴沒有,他依然選擇活著,站在命運的最低處,追尋著。面對接踵而至的苦難,福貴一直記著母親說:「(只要堅持)雞會變成鵝,鵝會變成羊,羊會變成牛」 。

美國時代《時代》曾對此書如此評價:

「中國過去六十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擊或許令讀者無從同情,但餘華至真至誠的筆墨,已將福貴塑造成了一個存在的英雄。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所以在小說的結尾,一切苦難似乎已如霧靄般散盡。「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

對《活著》,作者餘華本人是這樣解讀的: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來自於喊叫,也不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顯示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只要活著,本身就是希望。

03 「活下去,像牲口一樣活下去!」

記得很小的時候,看見電視裡重播過一部劉曉慶、姜文主演的《芙蓉鎮》。

姜文和劉曉慶飾演的角色,也是遭受了無盡的苦難。在最艱難的時候,他們也想過放棄。但是最終,兩人守住了心中的信念:「活下去,像牲口一樣活下去!」

在這部電影中,有的人為了利益背信棄義,有的人為了欲望失去人性,也有的人為了權力選擇背叛。但是總有一些人,仍舊選擇堅強和善良,用豁達看待人生的一切。

不管是是《活著》中的福貴,還是《芙蓉鎮》中的劉曉慶和姜文,他們個人的命運,雖然被歷史的洪流所裹挾,似乎怎麼選,都逃不脫、掙不開。但是,無論多麼黑暗的日子,他們總是選擇活著。因為他們不沉淪過往,也不懷疑未來,而是活在當下,堅強而勇敢。

因為你我的降臨,本就充滿意外:「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

而我們能做的,是在無常的命運前做出選擇:是留下還是離開?

也許「活著」的真正含義,可以用餘華的話做註腳:

「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願你讀過《活著》,仍舊想好好愛這個世界。

如果您也想品讀這本書,可以點擊下方購買正版: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餘華《活著》:人活著總是要經歷這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人生路漫漫,終要學會告別,誰都會離開,就像任何事都會結束是一個道理。沒有人不恐懼離開,但是恐懼卻最沒有用處。活著雖然不易,但也要努力活下去。即便不能活著離開,也要努力給自己找條「活路」。餘華《活著》:人活著總是要經歷這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有位哲人說過,活著有三個層次,即「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
  • 餘華《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單純的活著,越早明白越好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的任何事情而活著。關於《活著》《活著》是我國著名作者餘華,當時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故事:餘華曾經不經意間聽到一首歌叫《老黑奴》,歌詞的大意講的是一個老黑人奴隸一生的苦難,親人們一個個離他走去,但是他不曾抱怨,依舊熱愛生活,好好地對待這個世界。
  • 餘華的《活著》告訴了我們什麼?人生的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於是,「我」們並腿並肩地坐在大樹下,富貴開始給「我」講述他坎坷的一生。
  • 餘華《活著》中6句經典語錄,透露正確人生態度,越早明白越好
    《活著》,一本豆瓣評分高達9.4的書,作者是餘華,外界對這本書的評價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說,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讀餘華的《活著》,因為這本書裡句詞之間,藏著對待人生的正確態度」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體會《活著》中6句最為經典的語錄,來悟出正確的人生態度吧!1.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有這樣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
  • 餘華《活著》:人一生要明白的三個道理,越早知道越受益
    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因為這本書裡,藏著三個深刻的人生哲理。越早知道越受益活著,要學會珍惜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出生在富裕的地主家庭,從小衣食無憂,就連上學都要人背著去。
  • 餘華《活著》的經歷
    《活著》的經歷正如一條顛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終會在浪尖與谷地起伏一樣,前行在寫作之路上的作家們的創作狀態無疑不可能穩定如一。餘華也不例外。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餘華在1995年前後,也就他在那篇《活著》的創作前期,餘華的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很微妙的時期。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關於國內小說家,曾有人戲言只有兩類人,一類是餘華個人,一類是其他小說家。餘華這個門派,永遠都是自己獨自扛大旗,用手中的筆剝離社會的浮塵,就像剝洋蔥一般,一層一層為世人撥開雲霧,說透關於活著這件事。上世紀,張藝謀、鞏俐、葛優等人,憑藉電影《活著》,連續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七個大獎。
  • 餘華的《活著》中經典10句話:活著很難,可正是因為難,才有意義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餘華《活著》:直擊人生的苦難,才是活著的意義,活著就有希望
    這是餘華在《活著》中的感慨,是啊,你自己感受到你活著的意義與偉大,你才真正地活著。從小在太平間長大,見慣血肉的他高考落榜後從醫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餘華。自此十五年,餘華再也沒有寫過殺人的故事。沉浸三年,餘華質問: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自此,這三年的轉型《活著》出世,這個長篇小說《活著》就是一部關於」死亡「的記錄。
  • 餘華《活著》對人生的思考:生命是帶著沉重眼淚的笑渦
    這些人看似離我們很遠很遠,但卻離餘華的書很近很近,他們帶著不曾有過垂憐的命運,一躍而進餘華的書裡。活下來已經很難了,活著就更難了提起餘華,最應該被提到的就是《活著》。這本書是一本每個人都不應該錯過的書。我們總是在感慨生活很苦、生活很難,但其實我們都不明白,對於某些人而言,我們已經太過幸福。
  • 人到底為什麼活著?餘華的《活著》讓我看到了最好的答案
    我為什麼要活著?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疑問?我有過。很多人說:人到中年才發現,生活真的太累了。生活不緊不慢的過著,身邊的人來了又去,一切都與我們年少時的憧憬相差太多。就像餘華筆下的「福貴」一樣,縱然命運跌宕起伏,老無所依,孤苦一生,但是他仍然在努力的活著。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 餘華與福貴,兩者人生對比後,原來經歷這些才是真正的「活著」
    我想在這人間歷經人世滄桑,感受萬般磨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活著吧。福貴的「活著」餘華作品《活著》中的福貴大概就是把握了活著的真諦,才能在歷經滄桑之後,仍保留一顆淳樸的心。福貴的活著是一種看透人生,積極面對的豁達。
  • 餘華《活著》:一本現代生活的「聖經」
    說「痛」未免顯得矯揉造作了,整個故事給人的感覺多的不是心痛,多的是無力感,悲劇像是註定的,一步步到來,你知道它會來,也知道它會引起你的悲憫,可就是控制不住。餘華其人在國內,早就如雷貫耳,其書,更是受人追捧,尤其《活著》一書,在近幾年的圖書排行榜上,一直居高不下。
  • 《活著》-餘華 讀後感
    書荒,百度搜索,一生必看的書籍,推薦小說《活著》,餘華著,當時還不了解作者餘華,抱著輕鬆的心態去看這本書,越讀越放不下,一口氣讀完整篇,故事不長,卻讓我內心越發沉重。故事主人公名叫富貴,紈絝子弟,嗜賭如命,終於輸光了家業,一貧如洗,全家搬進茅草屋,父親悲傷過度,突然離世,接著母親積勞成疾病倒,前去求醫途中,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兩年後被解救歸家,母親已經離世,聰明伶俐的女兒鳳霞也應大病變成了聾啞,熬過了自然災害,大躍進極度貧困饑荒,為救縣長夫人,小兒子有慶被醫生抽血抽死,好不容易找到歸宿的聾啞女兒難產殞命,多年患軟骨病的妻子家珍不久去世,女婿二喜在一次事故中不幸身亡,唯一留下的與富貴相依為命孫子苦根
  • 基督徒人生感悟:我們要明白的活著
    書裡的主人公能夠向過路人講述自己多苦多難的一生,對所有悲情的懷緬,對活著與死亡的麻木。餘華老師在書裡傳遞的是那個時代背景下,底層百姓的生活縮影,描繪了各式各樣的苦難。政治只是他想表達的一個方面,但是最主要的,是對生命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慨,對活著的致敬。如果說原著是在描寫那個時代背景下民眾的悲哀,那電影就是用民眾的生活狀態在反思那個時代。
  • 餘華《活著》:人為什麼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
    《活著》是餘華的中篇小說,並且本書獲得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多種獎項,本書主要講述了福貴這個人的一生,"我"去民間收集民謠時,偶遇了一個垂危的老人——福貴,由福貴講述了他的一生,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
  • 餘華《活著》:活著,本身就是希望,要學會珍惜
    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著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後來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外孫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著,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應對自己的過去能夠冷靜的回憶與論述。他這一生起起伏伏,經歷過錦衣玉食,也有過墜入深淵。
  • 關於餘華《活著》大賣,莫言是這樣評價的,你怎麼看?
    一對於餘華的《活著》,幾乎是耳熟能詳。第一次接觸《活著》是在小時候觀看的電視劇《富貴》。不得不說,那時十歲的我,都哭了很多次。一個富家子弟的落寞被餘華刻畫得淋漓精緻。4月13日,北京師範大學餘華教授聘任儀式在該校珠海分校舉行,莫言、餘華、畢飛宇、李洱、葉兆言等著名作家都出席了儀式活動,莫言在活動中笑著說:「餘華是我的好朋友、同學、同行,也是大家都非常尊敬、非常喜歡的一個作家。他的《活著》已經發行了2000萬冊。要知道,一輩子有一部書如此暢銷,對一個作家來說是很幸運的事。
  • 《活著》:當富貴失去所有親人,活著的意義是啥?餘華這樣解釋
    莎士比亞的經典獨白中直白的講到了我們現在到底是活著還是不活做出了解釋,我們不禁深思一個問題,達爾文也在《進化論》當中給出了「適者生存」的生物學解釋。正當人逐漸脫離低級生物的時候,「活著」就被定義成了一個哲學問題。於是,作家餘華通過了富貴這個人物給了我們啟迪:人本身就是為了自己而活著,而不是為了外界的一切事物所活著。
  • 餘華《活著》:福貴一家幾口都去世了!他為什麼還孤獨的活著?
    今天讀了麥家的《人生海海》,忍不住又去重讀了餘華的《活著》,依舊是忍不住的唏噓不已,為著書中的人物的苦難經歷而難過,也為自己尚且擁有安穩的生活而自足。01 餘華筆下的福貴人物原型是誰?在這樣的心態下,餘華偶爾聽到了一首美國的民歌《老黑奴》,在那首歌中老黑奴雖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後離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面對這個世界。餘華特別感動,於是就寫下了令我們潸然淚下的小說《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