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該不該回娘家,其實是道選擇題!
網絡上看見一文, 以一位女性角度(媳婦)討論關於「初一能不能回娘家?」說來初一已經過去了幾天,有這樣的討論很合理,在傳統上,初一自然是與夫家的人一起共度喜慶,但回娘家過節有錯嗎?在我看來,不過是選擇而已。
我們無可避免指出,初一回夫家過年,是在父權制度下社會的產物,攤開「嫁出去的女人等於潑出去的水」思維作基礎,「家」的歸屬,於丈夫或妻子,都是夫家才是家,娘家自然是排第二。如今現代人審視這傳統,會覺得很合理或不合理,然如何執行則個人決定。
很多時候,我們會依賴傳統禮俗,因為那是先輩留下,我也相信這些禮俗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從就傳統一點一滴脫皮。從文化心理看,這裡存在「傳承」的關係,尤其是男性更是容易接受,並視為理所當然。若家族沒有提出異議,根本不會有該議題的思考空間。
一旦被提出,這將是一場性別對話,雙方是需要理性探探。文化並非釘死的鐵則,我們更應該反思某項禮俗背後的含義,或者說這件事其實對自身重不重要,我們遵守的意義是什麼。如果初一回夫家事是與家人團聚,娘家為何是排第二。畢竟這件事不遵守,不會降臨厄運吧?一切都是協商對談,我不相信「破壞傳統」會招來家門不幸的話,如果有純屬因果吧。
在文化心理上,我們極容易會形成一種依賴性格,感覺跟著「傳統」就對了,不會錯的。然我們確實很少反思為什麼這麼做,這麼做的背後意義是什麼,這是一種行為慣性。長輩說什麼,我們就做什麼,雖然長輩也可能不知道到底為什麼這麼做,他們都是傳承下來的,而傳承的過程中,可能又簡化成現在呈現的樣子。
還有一層文化心理,即孝道——道德制高點。同樣是站在父權角度審視,「家」是要回的,也必然是夫家,我們需要「家人」開心,也必然是夫家的人,凡事從夫家角度著想,根本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思維。沒人會反對孝順這件事,但娘家的丈人丈母娘也是丈夫的爸媽,不是嗎?其實,沒必要將孝順放在太高的位置,感覺就像逼死自己,孝順誰先都是不孝。
一般上,遇到這樣的難題,大男人主義就出現了,文化傳統也搬出來了,更少不了盡孝的措辭,大概會不歡而散,嚴重的話出現家暴現象。由此可見,這不僅是性別對談,也是對文化反思的舉動,到底初一能不能回娘家,說到底就是選擇題。
婚喪禮節,婚禮禮節簡化地最快,喜慶節日注重於氣氛,繁文縟節總被拋到一邊,時間久了,就被遺忘了。這很能說明,傳統不是永恆不變的東西,尤其現代人對於傳統禮俗簡單就好的態度。我們一邊害怕傳統慢慢消散,一邊覺得不勝其煩,半推半就,傳統也就慢慢變樣,這是一種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