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這個成語大家一定聽過,但是具體的典故和歷史大家可能還不夠了解,那麼他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相互徵伐說起了。春秋時期是一個社會動蕩,各方面勢力蓄勢待發的一個時期,當時各國互相兼併和討伐的實例數不勝數,而「臥薪嘗膽」則說的是越國勾踐與吳國夫差之間的故事。
本來越國是一個不願參與戰爭,安心過好自己生活的一個國家,無心爭奪地盤。但是他們無心,別的國家卻有意。附近的吳國看準了時機趁越國的君王允常死後,新帝繼位朝政較為混亂的時候對越國發起了進攻。
但是剛上任的勾踐也不是吃素的,面對吳國的攻勢,雖然自己國內的兵力稀少,但是勾踐卻直接派兵迎戰。
但是越王絕對不是一個心血來潮得主,他也會用計謀。在於吳國對抗的時候,他派出了一些士兵,竟然在陣前表演自殺,這樣吳國的軍隊都特別的驚訝,隨後就變成了越王腦子有問題的笑話,吳國的士兵也都在看笑話,完全失去了防禦的姿態。
而就在這時,越王勾踐看準時機,對吳國軍隊發起了猛攻,一舉取得了第一次與吳國的對抗,並重傷了當時的吳國國君,並且最終不治而亡,將王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夫差。吳越之間的鬥爭也正式開始。
夫差的父親臨死前囑咐夫差一定要為自己報仇,於是身懷殺父之仇的夫差便著手開始準備了對越國的戰爭。在勾踐繼位三年之後,秣馬厲兵的夫差終於要對越王勾踐發起戰爭,提前得知這個消息的勾踐覺得如果自己就這麼等著別人來宰割自己,倒不如先下手為強。
於是就不聽當時他身邊的大臣文種、範蠡的建議,執意對吳國發動了戰爭。但當時的吳國兵強馬壯,國力也十分的豐厚,越王勾踐最終敗在了吳國的大軍之下,退居會稽,無奈之下向吳國求和,並甘願俯首稱臣。
這下勾踐便抓到了機會,回到自己國家的勾踐與他的夫人一起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和軍事,並且勾踐在自己的床頭懸掛一個苦膽,每日飯前都要品嘗苦膽以此來告誡自己不能忘記兩年來的侮辱,甚至與自己的民眾同住在草蓆之上,同甘共苦,這也就是「臥薪嘗膽」故事的由來。
他還頒布律法穩定軍民,派人挑撥吳國君臣之間的關係,使吳王殺掉了伍子胥。甚至還大肆地往吳國運送木材,導致吳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建造房屋建築,大大地消耗了吳國的國庫。
就這樣堅持了十年之久,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說的就是勾踐了。他蓄勢待發,在公元前482年的黃池會盟中,藉機攻破吳國,迫使吳國與自己議和,但是越王勾踐的目的使消滅吳國,現在的議和只是為了給自己消滅吳國創造機會罷了。
果然在公元前478年之後多次對吳國進行攻伐,最終消滅了吳國,殺死了夫差,奠定了自己越國的千秋霸業。
總結:吳越的戰爭也是歷史上十分著名的,勾踐憑藉他臥薪嘗膽的故事被塑造成為了一個敢於忍耐的正面形象,而消滅吳國之後的越王在政事上仍然有著十分正確的導向,仍然運用「五政」來治理國家,使國家的發展變得井井有條,最終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但是他卻殺掉了當時幫助自己重振雄風的大臣文種,實屬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