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為了復國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其中曲折卻鮮為人知
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些人選擇了知難而退。而有些人則選擇了咬牙堅持,等待時機的扭轉。自古以來就有非常多的能人志士以隱忍而出名,他們起初的命運並不是很好,受到了各種欺壓,但是由於他們的隱忍,暗地裡積蓄自己的力量,最後成功得到機會,一舉成名,建立了豐功偉業。比如忍受過胯下之辱的韓信,最後成了一代名將。再比如越王勾踐,忍受了稱臣於吳王的屈辱,最後成功復國,報仇雪恨。下面我們就針對隱忍這個問題,先來介紹一位人物吧。
越王勾踐作為允常的兒子,在允常死後接任了皇位。實際上越國和吳國經常因為一些小事發生戰爭,在他們的父輩時期,越王允常和吳王闔閭就結下了非常深的怨恨。在越王勾踐即位之後不久,吳王闔閭得到消息,想要趁此機會來滅掉越國。當時吳國的軍隊不僅多,而且非常精良。而越王勾踐一開始並沒有和他們進行正面迎擊,而是挑選了十幾位勇猛的戰士,讓他們排成方隊,齊步趕到了吳軍面前。他們先是用盡全身的力氣齊聲大喊,然後一起割頸自殺。吳軍雖然強大,但是看到這種情況,吳軍的將士全部傻了眼,不知道越軍在幹什麼,竟然還有自動送死的。
越王勾踐趁吳軍正在納悶的時候,便帶領大軍突襲了他們,還沒有反應過來的吳軍,在這次戰役中慘敗,而吳王闔閭也因為大腳趾頭受傷了,後來病重死亡。這次大戰之後,越王勾踐非常高興,並且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將吳國覆滅。吳王闔閭死後吳王夫差繼任了王位,他銘記著父親死前對他留下的遺囑,決心一定要為自己的父親報仇。於是他勤於理政,整頓軍隊和國內的勢力,後來終於準備妥當,便向越國發起了總攻。越王勾踐由於上次勝利之後,一直洋洋自得,根本就沒有把心思用在治理國策上,看到敵人來攻,他便自以為是的帶領軍隊前去迎敵,絲毫不聽取旁邊大臣的建議,最後越王勾踐戰敗。
越王勾踐身邊的能臣範蠡,向他提出建議讓他以稱臣的方式向吳國求和。當時吳王夫差身邊有一位能臣叫吳子胥,他一開始就建議吳王夫差趕快殺了越王勾踐,以絕後患。但是越王勾踐聽取了能臣範蠡的建議,早就派人用重金和美女賄賂了吳國的太宰,企圖想要離間他們君臣之間的關係,從而保住自己的性命。果然如範蠡所料,吳國的太宰接受了這些賄賂,便對吳王夫差說:「如果現在繼續進攻越國的話,那麼越王勾踐一定會殺妻滅子,毀掉所有的宮殿,和我們來一場生死決戰的。雖然我們能夠取得勝利,但是那樣的話,我們也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不如現在答應他的請求,讓他來吳國稱臣,這樣我們也能減少損失。」於是吳王夫差錯誤的相信了吳國的太宰的話,帶領大軍回到了吳國。
後來按照約定,越王勾踐便帶著自己的妻兒老小來到吳國稱臣。他竭盡全力表現出沒有抵抗的意思,對吳王夫差也是言聽計從。然後暗地裡整頓自己的軍隊,愛護自己的百姓,當時老百姓無論誰家有喜事,他都去賀喜,誰家有喪事,他都去弔唁,慢慢的,他的影響力逐漸提升,老百姓們也逐漸傾信於他。這時候伍子胥再次建議吳王夫差趕緊殺了越王勾踐,以防止他準備妥當之後,起兵謀反,吳王夫差再一次拒絕了伍子胥的請求。
就這樣,每天越王勾踐都會想盡辦法討好吳王夫差,把吳王夫差服侍的舒舒服服,使得吳王夫差徹底打消了對于越王勾踐的懷疑。白天,越王勾踐服侍吳王夫差,而到了晚上,越王勾踐回到自己的茅草屋時,就躺在草堆上,用舌頭去舔懸掛在眼前的苦膽,想要用苦膽的味道,來時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忍辱負重才能夠成功復國。這就是「臥薪嘗膽」的故事。之後越王勾踐果然成功復國,殺死了吳王夫差。
我認為,越王勾踐是一個知錯能改,並且懂得忍辱負重的郡王。他先前因為自己的自大而差一點亡國,之後他終於聽取了範蠡的建議,採取忍辱負重的方式,表面上服從吳王夫差,暗地裡積蓄自己的力量,讓老百姓歸順於自己,最後終於等到恢復國力之後,一舉將吳國消滅,逼死了吳王夫差。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這樣,為了自己的目標,應該忍辱負重、堅持到底,在暗地裡積攢自己的力量,最後一定會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