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歷史: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到底值不值得後人讚許?

2020-12-11 舊人舊事歷史說

清代大文學家蒲松齡雖然因為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而名垂中國古代文學史,但是縱觀老先生七十餘年的人生歲月,除了青少年時代甚得春風,後面的大半輩子卻是十分的不得意,為此他曾經寫下了這樣一幅對聯自勉自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破釜沉舟的項羽,臥薪嘗膽的勾踐本來就是中國歷史長河中大名鼎鼎的英雄人物,老先生此聯一經傳出,又使得這兩位英雄更加有名了。不可否認,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決死勇氣的確值得有志向的人學習,越王勾踐那種臥薪嘗膽的毅力和忍辱負重的魄力也的確可以作為苦心人的模範!

然而,評判一個歷史人物,我們不能僅僅只看他的某一行為,用某一個讚許或者貶低的形容詞來臉譜化的形容他?越王勾踐是一個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的苦心人、有志者這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的另一面卻是陰毒狠辣、胸襟狹窄。

越王勾踐生活在春秋末年,那是一個諸侯相爭,強者生存的亂世。作為一國之君,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他要謀得生存當然要用一些鐵血的手段,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越王勾踐為了謀取戰爭的勝利,幾乎完全不把人民放在眼裡。

在他登基的第1年,也就是史書上所稱的「越王勾踐元年」(即公元前496年),吳國國君聽聞越國國君去世,就想趁著越國國喪的時候發兵。越王勾踐得到消息以後,迅速集結兵力與吳軍對峙。在對峙過程中,他組織了一支數量龐大的敢死隊。這些士兵當然要捨身向前,但是他們並不是向吳軍發起挑戰,奮勇殺敵,衝鋒陷陣,而是當著所有吳軍將士的面大聲叫喊,集體自殺。

結果,吳軍將士看見大批越國士兵集體自殺,頓時驚得目瞪口呆。而越王勾踐就在吳軍看得出神的時候,率領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掩殺過去,結果吳兵大敗……

在血與火的亂世中,為了取得勝利保家衛國,難免要有人犧牲,但是大無畏的犧牲並不意味著自殺式的集體殉國。而越王勾踐從一開始,就沒有給那些越國士兵生的希望。先秦的一位學者曾說:

「仁君用兵,以已之少亡,而取敵之少亡;雄主用兵,以己之少亡,而攻敵之多亡;暴君用兵,以己之重傷,換敵之重傷,無所不用其極矣!」

通過這一場戰役大概可以看出越王勾踐既不是心懷天下的仁君,也不是雄才大略的雄主,而是一個為了謀取勝利無所不用其極的「霸王」。用現在的話說,越王勾踐是一個「精緻無比的利己主義者」。只要有利於他自己,即使方法再不堪,手段再殘忍,他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使用。

於是,作為一國之君他可以放下所有的尊嚴甚至是拋棄僅有的人格尊嚴向吳王夫差求和。當他得知吾王夫差並沒有要他言和的意思後,他甚至不惜通過殺妻滅子的手段,來向吳國宣戰。一個正常人,一個正常的具有鐵石心腸的政治家也不會毫不猶豫的殺妻滅子,可是如果不是文種勸阻越王勾踐的妻子和兒女早就人頭落地甚至宗族都有可能遭受滅頂之災。這樣一個人,臥薪嘗膽對他來說,又怎麼能算忍辱負重呢?

越王勾踐繼位之初,他那並非仁君的性格就已經暴露了出來。然而,不是仁君的他,再從吳國死裡逃生後,卻能壓抑住自己殘暴,做到:

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採,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集解】:徐廣曰:「吊,一作『葬』。」與百姓同其勞。欲使範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索隱】:鎮音。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於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範蠡與大夫柘稽【索隱】:越大夫也。國語作「諸稽郢」。行成,

而支撐他的,與其說是吸血國讎家恨的雄心壯志,倒不如說是強烈的個人復仇心:

吳既赦越,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

為了復仇,為了洗刷恥辱,他拆群了所有能夠取得勝利的手段。不惜耍弄陰謀,搬弄詭計。古往今來的流傳於世的君臣大多都是志同而道合,但是越王勾踐和文種、範蠡等人是志同道合嗎?不是,越王勾踐極其討厭甚至妒忌文種、範蠡等人,但是為了洗刷自己的恥辱,取得勝利他不得不隱忍,重用這些人。一旦大功告成,對於這些人,他非除之而不能後快!這一點範蠡看得很清楚: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集解】:徐廣曰:「狡,一作『郊』。」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所以範蠡很明智的選擇了功成身退,遠遁他鄉,可是文種就沒那麼幸運了。越王勾踐殺文種的理由很簡單:

「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當初,文種曾經為越王勾踐謀劃了七種滅亡吳國的方法,而越王勾踐只用了其中的三種。還有四種沒有實行,而吳國已經滅亡,他是用不上了,冠冕堂皇地說了一句「子為我從先王試之。」只此一句,越王勾踐不能容忍的狹窄胸襟暴露無遺。文種雖然沒有範蠡看人看得那麼清楚,但他畢竟不糊塗,越王勾踐話都說到那個份上了,他也只有拔劍自殺……

俗話說:「讀書先讀史,讀史先史人。」但是在閱讀歷史的過程中,很多人只注重看故事,而很少去真正的注意歷史中的活生生的人。不過話要說回來,還有一句俗話:「讀史莫讀深,看人莫認真。」為什麼呢?因為一旦讀史讀深了,看人看真了。幾千年歷史樹立起來的光輝形象,也就蕩然無存了。

相關焦點

  • 細讀歷史: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到底值不值得後人讚許?
    細讀歷史: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到底值不值得後人讚許?破釜沉舟的項羽,臥薪嘗膽的勾踐本來就是中國歷史長河中大名鼎鼎的英雄人物,老先生此聯一經傳出,又使得這兩位英雄更加有名了。不可否認,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決死勇氣的確值得有志向的人學習,越王勾踐那種臥薪嘗膽的毅力和忍辱負重的魄力也的確可以作為苦心人的模範!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是杜撰的?還是確有其事?
    但歷史上越王勾踐是否真的用臥薪嘗膽這樣的行為來激勵自己呢?史學界對此提出過不少質疑,我沒玩從可以一些歷史文獻中看出一些蛛絲馬跡。春秋時期的著名的歷史文獻《左傳》和《國語》在講述越王勾踐時,均未記載有臥薪嘗膽一事。
  • 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真的值得後人讚頌嗎?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臥薪嘗膽一詞出自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中,後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強,忍受痛苦之後定會苦盡甘來,這句詞也成為了不少人座右銘。臥薪嘗膽說的是春秋時期,吳越大戰,越國戰敗。越王勾踐在吳國受盡種屈辱,臥薪嘗膽。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真真假假
    吳國與越國是春秋時期兩個國家,據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越國在今江蘇省紹興一帶,吳國在今江蘇省蘇州一帶,兩國是鄰國。而重獲自由後,勾踐為了報仇用盡手段,用越國饑荒的藉口向吳國借種子,但在歸還種子時將種子全部煮熟,導致吳國大饑荒,無數百姓餓死。在吳越交戰時,勾踐設計讓一批囚犯在衝鋒陷陣時突然拔劍自刎,擾亂吳軍士兵的鬥志。可見,歷史真實的勾踐更像一個流氓,為了贏不折手段。這樣的人,真的會臥薪嘗膽嗎?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是真的還是假的?
    越王在和吳王夫差的戰爭中失敗後,到吳國的宮中當了3年的奴隸。被吳王赦免後,他在屋內掛了苦膽,吃飯時嘗一嘗,不用被褥床鋪,睡到柴火上。小編查閱記載越王勾踐事跡的歷史資料,成書較早的史書是比較可信的,《左傳》和《國語》這兩本古籍都是戰國時代的人,利用春秋時代的歷史記載編纂專門記載春秋史實的。
  • 歷史中勾踐臥薪嘗膽是否是真的?
    在歷史長河中,越王勾踐一直被稱作為傳奇人物,一想到越王勾踐,便會想到臥薪嘗膽,這個成語也被流傳至今,一般形容那些能屈能伸的氣概。相傳,在春秋時期,越過被吳國消滅,越往勾踐成為了吳國的奴隸,吳王夫差為了能夠羞辱勾踐,使其喪失鬥志,讓越王勾踐去養馬,勾踐為了能夠記住恥辱,通過「臥薪,嘗膽」兩種方式來激勵自己,最終,越王回到越國,成功消滅吳國,報仇雪恨,從此,越國也因此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但是歷史上是否真的有臥薪嘗膽這件事情呢?
  • 你所不知道的歷史,越王勾踐,到底有沒有臥薪嘗膽?
    千百年來,中華大地上流傳著不計其數的故事,其中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歷史故事流傳至今,可謂是人盡皆知。在春秋時期,吳國的國君闔閭率兵攻打越國,但是卻被越國所擊敗,吳國國君闔閭也在這次戰役中被對方所傷,最終因傷重不治而亡。
  • 越王勾踐是否真的有過臥薪嘗膽?
    明代胡寄垣有一勵志輓聯,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一輓聯共用了兩個典故,上聯引用項羽破釜沉舟之典故,下來引用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典故。對於項羽是否有沒有破釜沉舟過這裡暫且不論,小編主要講述一下越王勾踐是否真的有過臥薪嘗膽這回事。
  • 一段盪氣迴腸的歷史,臥薪嘗膽,越王勾踐及越國王族的最終命運?
    大家好,我是龍閣,「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今天我們不聊西楚霸王項羽,只聊聊,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越王勾踐和他的越國……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陳寶國陳道明一齊演勾踐
    陳寶國、陳道明兩個實力派男演員,演了同一個題材的戲,演了同一個歷史人物!自陳道明出演電視劇《臥薪嘗膽》中的越王勾踐後,昨天,電視連續劇《越王勾踐》宣布開機,陳寶國也表示將挑戰越王勾踐這個角色。  30集大型古裝電視連續劇《越王勾踐》是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本年度一部重點劇目,講述的也是春秋時期的吳越之爭的這段歷史,主題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的故事。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派編劇張敬等人傾心打造、精心修改,歷時4年完成了《越王勾踐》的電視劇本。為保證該劇劇本的藝術獨創性,該劇已在國家版權保護中心進行了註冊。
  • 越王勾踐真的「臥薪嘗膽」了嗎?專家考證,真相不是你想的那樣
    越王勾踐真的「臥薪嘗膽」了嗎?專家考證,真相不是你想的那樣眾所周知,在春秋時期的吳越爭霸中曾有這樣一個故事,越國在一次戰爭中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吳軍圍困於會稽山上,不得不向吳王夫差屈辱求和。這就是「臥薪嘗膽」的故事。然而關于越王勾踐是否真的曾經臥薪嘗膽,在史學界卻是眾說紛紜。在浩繁的歷史典籍中,《左傳》和《國語》是現存最早的記載吳越爭霸和勾踐事跡的歷史典籍,而且距當時的歷史較近,其中記載的史實也較為可信,因而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 揭秘:越王勾踐真的臥薪嘗膽了嗎?為何要親嘗吳王夫差糞便
    勾踐是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最終贏家。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諸侯爭霸中,越王勾踐憑藉堅強不屈的毅力和忍辱負重的耐力最終獲勝,留下了許多為後人稱道的典故,這其中最為人稱道的當是"臥薪嘗膽"的故事。但是,這一故事的真實程度到底有幾成越王勾踐肯定有過臥薪嘗膽的經歷嗎?似乎也未必。
  • 越王勾踐,值得學習!
    在我們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中,有一個的失敗與成功流傳了兩千多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不畏失敗、奮發圖強,這個人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踐!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勾踐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是失敗與成功俱全的一生,是天堂與地獄輪迴的一生,是臥薪嘗膽、奮發圖強的一生!
  • 越王勾踐真的臥薪嘗膽了嗎?
    越王勾踐忍辱求和,從此,越國成為吳國的臣國。越王也在吳國宮中服役三年,後來吳王免去了越王的罪,將他放回越國。為了不忘亡國之痛,為了報仇雪恨。越王勾踐在屋頂上吊了一個苦膽,日日夜夜都要嘗一嘗,用來激勵自己。
  • 大家了解臥薪嘗膽背後的故事嗎,越王勾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本文為百家號作者《小姨說說歷史》的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從小時候學典故,學國學,一定被要求背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小時候不懂,按照要求背過,只知道故事裡面有兩個關鍵人物,一個吳王夫差,一個越王勾踐。
  • 「臥薪嘗膽」最開始不是用來形容越王勾踐的,而是蘇軾寫孫權的?
    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受困於會稽山上,勾踐選擇屈辱求和,俯首稱臣,越國成了吳國的附屬國,除此之外,越王勾踐為了表達自己對吳王夫差的忠心,主動到吳國宮廷服役三年,過著奴隸般的生活,表面上越王勾踐顯得頹廢不堪,實際上他一直在暗中默默收集情報,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復國,為了不忘記亡國的恥辱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難道只是傳說嗎?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以圖復國的故事,歷來被人們稱道,並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如此才能夠成就大事,一雪前恥。可是歷史上的越王勾踐真的是用「臥薪」和「嘗膽」兩種手段來激勵勸勉自己嗎?或者這只是一個人云亦云的故事?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成春秋最後霸主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成春秋最後霸主文/炎炎談歷史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姓姒,名勾踐,又名鳩淺。勾踐是夏朝開國君主夏禹的後裔,夏朝君主少康庶子無餘的直系子孫。此後經歷二十多代,傳到勾踐父親允常,允常在位時,與吳王闔閭數次交戰。勾踐繼位後,秉承父志,公元496年吳王闔閭攻打越國,重傷身亡。吳王夫差繼位後,在相國伍子胥的輔佐下,日夜勤兵,立志為父報仇。得意之時的勾踐鑄成「王者之劍」,欲滅吳後快,不想,伍子胥已領兵渡過大江,勾踐兵敗椒山。
  • 越王勾踐:春秋最後一位霸主,臥薪嘗膽後東山再起
    面對吳王闔閭的遺囑,夫差時刻不敢忘記。紹興越王臺臥薪嘗膽二十年,終圓宿夢勾踐順利返回越國後為了不讓自己忘記為奴之恥,而被消磨意志,勾踐每次吃飯時先嘗一下梁上懸掛的苦膽。此外勾踐還在馬棚搭建一張簡陋的小床,上面鋪的是一根根柴火。這就是後人流傳的臥薪嘗膽。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是真有其事?還是司馬遷的虛構?
    (說歷史的女人——第1330期) 做為勵志的典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