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百家號作者《小姨說說歷史》的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從小時候學典故,學國學,一定被要求背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小時候不懂,按照要求背過,只知道故事裡面有兩個關鍵人物,一個吳王夫差,一個越王勾踐。小時候的理解的不透徹,感覺就像故事裡的兩個人,為了爭地盤,你打我,我打你,前幾年你勝了,後幾年我又勝利了。等真正長大可以理解臥薪嘗膽的故事時,知道這個故事是激勵我們要在逆境中堅持的生存,先要生存,再要成功。兩個人物當中對勾踐的印象最深,一上來他是以失敗者的姿態出現,總能博得其他人的同情。大家了解「臥薪嘗膽」背後的故事嗎,越王勾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臥薪嘗膽的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按史料記載,公無前494年,當時吳王夫差在位兩年,越五勾踐在位三年,與當年吳楚兩國相爭的情形有些類似,他們兩個也是兩國同時執政的君主。吳國與越國之間,國為國土相領,摩擦爭執也不是一日兩日了,雙方都在等待時期,想給對方致命的一擊。熟悉歷史的小朋友都知道,春秋戰國時代 ,各小國都有自己獨立的領土,因為國多,都沒有安分守已的。整個戰國時期,九州大地一直處於水深火熱的戰爭當中。
有一個春天,相鄰的楚國攻打蔡國,蔡國國君像吳國求助。吳和國楚國關係立即緊張起來。一直在伺機而動的越王勾踐看到吳楚兩國即將開戰,認為自己打敗吳國的時機到了。哪知道吳王夫差其實是另有盤算,夫差一直記恨越王勾踐。畢竟兩國相爭,夫差之父死於勾踐之手,殺父之仇可是大事,吳王夫差看到越國蠢蠢欲動,就先下手為強。一開戰吳國就大敗越國,隨後又勢如破竹侵入到越國腹地,心情掃蕩。勾踐被五千親兵的保護下,退無可退。在這裡不得不服勾踐的為人,他是一個能屈能伸的大丈夫,隨後舉手投降向吳王夫差求和。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伍子胥,吳國幾代能臣。但事情恰巧就在這齣了問題,吳王夫差大勝,有些被勝利衝昏了頭,加之伍子胥是他父輩就徵用的大臣。所以當伍子胥提出:斬草要除根,否則必有禍,歷史上這種教育太多了,越國是我們的世仇,國土雙相近,如今放過他,就如放虎歸山,再後悔就晚了「。吳王夫差叛逆心理出來了,覺得伍子胥是倚老賣老,借他的手公報私仇,吳王認為向北發展自己的勢力才是。隨即與越王講和,越王勾踐,以一國之君的尊貴,給吳王當牛做馬,幹奴隸才能幹的事。
故事講到這裡,中國四大美女這首的西施就要出來了,據史料載,勾踐與大臣範蠡留在吳國即做人質又當奴隸,把另一個大臣文種留在越國治理國家。最後得以回家,是範蠡四處找尋美女,以臣服的姿態把美女呈送給吳王夫差。當然這個美女當中最出名的當屬西施,被培訓好的西施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想法設法的吹枕邊風,教唆吳王夫差將越王勾踐放回國去。歷經十幾年的辛苦,終於在周敬王二十九年,吳王差把越王勾踐送回越國。
臥薪嘗膽的故事這才真正開始 。越王回歸越國以後,他苦心積慮,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磨練自己的志氣,他把苦懸在室內,在吃飯 之前 ,一定要先嘗苦膽。睡覺時身上墊上木柴,以便自己警惕,不要忘記居安思危,不能有一日 忘記要報仇雪恨。他不光自己對自己要求高,還親自與百姓一起共同下地耕作,讓他的夫人與百姓一起燒火做飯,織布縫衣。並且吃飯不加肉,穿衣必粗布,與普通百姓同甘共苦,在這個時期,越王勾踐深得人心。
過長期的準備,越王勾踐終於得償所願,一血前恥。在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踐大舉興兵進攻吳國,逼著吳王派人求和。當時的越王答應了夫差的求和。但越王勾踐可遠沒有吳王那麼心軟,表面的各氣僅僅只維持了幾年。在公元前473年,勾踐找到理則大舉興後,此次戰爭以吳王夫差自盡而結束。夫差自殺以後,周元王只能封勾踐為伯,即為各地諸侯之長,勾踐開始了稱霸於各諸侯的日子。
在整個故事當中,有兩個人物,範蠡和文仲,沒有他們兩個的扶持,越王勾踐不可能成功,這裡要說到越王勾踐這個人,其實放到現代是一個性格比較偏執的。範蠡看清楚越王是只能與人同苦不能同甘的人,於是在越王成功以後辭職遠走,據說帶著西施一起走的,算是一個好的結局。另一個文種,辛苦扶持越王十幾年,最後以自殺了結,了解完整個故事,小編本人還不太喜歡越王勾踐這個人,行事即狠又沒有容人之心。這是小編自己的看法,您怎麼看呢。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