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站在全面小康與健康中國戰略的雙周期節點,後疫情時代的中國乳業,面臨產品、技術、模式、業態的多維革新。
從戰略併購到產業鏈賦能、從科技乳業到鮮矩陣升級,新乳業正在布局一盤現象級創新大棋,會給行業帶來哪些啟迪呢?
作者:木寧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查爾斯·狄更斯曾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諸多行業受到重創。
得益於奶品的多維營養價值,加之鐘南山等專家「點讚」,消費需求不降反升。結合國民飲食健康化趨勢,後疫情時代的中國乳業,不乏期許。
然新徵程、亦有新老挑戰。
一杯牛奶背後,是無數條囊括了農業、牧業、現代工業的冗長產業鏈。隨著精細度提高、協同周期拉長、飼料、勞動力等成本上升,產業自建愈發沉重。
而馬太效應下,行業集中度仍在加速。產業鏈之爭,已成為頭部乳企的核心要地。
同時,再融資政策鬆綁。充裕的流動性串聯乳業產業屬性,讓乳業併購加速井噴。
不過,併購模式也如烹小鮮、甚至如履薄冰,考驗企業的實力、初心、耐心。需要相應成熟的戰略匹配、高效整合協同體系。
如何並穩、並優、並強,真正發揮整合優勢,一直是熱點話題。
那麼,新乳業的近期動作,是否又為行業上了生動一課呢?
01
「西南王」併購「西北狼」
5月5日,新乳業披露重大資產重組:將以17.11億元收購西北區域龍頭乳企寧夏夏進乳業的全部股份,收購資金的60%為自有及自籌,40%擬通過可轉債募集現金支付。該部分對價6.8億元,剩餘募資將用來補充流動性。
從規模看,這是新乳業自成立起最大的一筆併購。也是中國乳業2020年以來少有的大動作。
業內人士指出,無論對新乳業股民,亦或關注乳業板塊的投資者,這筆收購均釋放出積極信號。
股價三連漲,即是例證。
受併購消息影響,5月6日,新乳業高開後迅速漲停,報11.94元;5月7日,新乳業延續漲停,報13.13元;5月8日,利好繼續順延,漲報13.28元。
連漲三日,兩日漲停。資本勢能背後,不乏市場對新乳業戰略成長力的認可。
對投資者來說,這筆「強強聯手」的併購動作,並不是一道難推演的算術題。
往期看,以獨特併購模式起家的新乳業,堪稱業界黑馬。
數據顯示,2019年新乳業實現營收56.75億元,同比增長14.13%;營業利潤2.6億元,同比增長0.96%;總資產53.7億人民幣,相比報告期初的42.4億人民幣,漲幅達26.48%。
規模效應與營利能力的雙加速,預示著新乳業的併購戰略做到了「速度與質量」的雙重效應,這是多數白馬股、績優股的標配。
再來看夏進乳業一邊,數據顯示,目前夏進乳業年銷售約15億規模,利潤超1億元,淨利率達8.1%,高於行業平均水平,資金儲備充足,近年一直增長穩健。凸顯其成本管理和團隊管理實力。
有專家估算,二者營收結合,2020年,新乳業業績至少會突破70億大關。
更利好的是,此次併購的估值十分合理。資金壓力亦在新乳業的承受範圍之內。
中水致遠《資產評估報告》顯示,本次交易評估採用資產基礎法對寰美乳業 100%股權進行評估,對其主要子公司夏進乳業、綜合牧業採取收益法、資產基礎法評估,並採用收益法評估值作為最終評估結論。資產基礎法下,寰美乳業 100%股權的評估值為 171,136.05 萬元,較寰美乳業 100%股權的帳面價值 38,184.97 萬元,增值 132,951.08 萬元,增值率為 348.18%。經交易各方友好協商,以寰美乳業 100%股權的評估值為基礎,本次交易中購買的標的資產的交易價格為 102,660.00 萬元。
這樣的「划算」買賣,資本回報率的想像空間不容忽視。
期許底氣,源於雙方匹配度:與夏進乳業的並聯,絕不是簡單的「1+1=2」。甚至有輿論預測,此舉有望衝擊百億營收目標。
先看業務端。新乳業作為「低溫旗艦」,其主要產品包括低溫鮮牛奶、低溫酸奶、低溫調製乳、低溫乳飲料。低溫佔比超60%。
寰美乳業(夏進乳業母公司)雖有常溫奶和低溫奶兩大品類,但2019年常溫奶貢獻營業收入11.9億元,佔比92%,其中更是以「夏進甜牛奶」為北方消費者熟知。
換言之,二者在業務端沒有任何衝突,能夠進行極強的優勢互補。
對夏進乳業來說,其一是產品互補。新乳業強大的產品矩陣,會對夏進乳業相對薄弱的低溫板塊形成良好補充。
其次是業績互補。2019年新乳業毛利率為33.58%;同期,夏進乳業綜合毛利率僅26.41%。可以預見,在補充低溫產品線後,夏進乳業的毛利將被顯著拉高。
第三是資本互補。背靠實力雄厚的上市公司,自然會提升夏進乳業的融資能力。
02
西南、西北:連橫合縱
再看新乳業,意義更為深遠。
戰國時期,群雄實力均衡、戰事交織慘烈,「合縱」、「連橫」成為諸侯國間的主謀略。
200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乳業同樣有類似特點。新舊交替、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競爭日益激烈。
在此背景下,區域乳企,包括上遊乳業唯有聯合起來,才能生存發展。
新乳業,正是併購式發展的「標杆」企業。
截至目前,通過高效、系統化的併購戰略,新乳業旗下已有 37 家控股子公司、13 個主要乳品品牌、15 座乳製品加工廠,12 個自有牧場,發展速度驚人。
從區域角度看,除其西南大本營外,在華中、華東、華北、華南均有布局。此次併購夏進乳業,也標誌著新乳業在完成了「中拓」、「東進」、「北上」、「南下」後,正式開啟「西北大開發」的新徵程。
03
五大戰力
不過,相比過往,此次新乳業並沒採取「以點帶面」的打法,而是一出手就直指西北龍頭,不僅代表其併購格局又上新臺階,也體現對該區域的重視程度。
從市場潛力看,新乳業的高投入有邏輯支撐。
據悉,2020年第一季度全國GDP增速排名前十位的均為中西部省份,身處西部崛起的大環境,陝甘寧乳品市場的增長空間不言而喻,也亟待升級。
統計數據顯示,陝西市場規模大增速快、乳品消費水平較低;甘肅市場對乳品仍有大量基礎品需求;寧夏地區的低溫奶市場也有待開發。
令人奇怪的是,面對這樣一片待開發區域,過去幾十年走傳統路線的乳企為何忽視機會,反被新崛起的新乳業先聲奪人?
原因在於產品結構。
眾所周知,即使強如伊利、蒙牛兩大全國性乳企,均以常溫產品見長。而西北地區的切入點,卻在低溫。
數據顯示,2019年甘肅的低溫奶增速8%,陝西的低溫奶增速16%。
若想佔據「低溫藍海」,則需滿足5個條件:資金、低溫產品矩陣、渠道、奶源、經營模式。
一定意義上說,放眼中國乳業,沒有一家乳企能如此全能。於是,「連橫合縱」成了必然事件。
在渠道和奶源方面,本地龍頭夏進乳業有著絕對優勢。也基於此,成為「西北大開發」的必要角色。
在資金、產品、經營模式三方面,新乳業的實力稀缺性凸顯。
資金方面,前文已有贅述。新乳業營收、利潤雙增,結合上市背景,自然毋庸置疑。有專家表示,目前在中國乳業,有實力拿出17億併購的液奶企業,不超過5家。
產品方面,則更是新乳業的強項。以奠定其低溫龍頭地位的代表之作---24小時鮮奶為例。該款明星產品自上市後便精準觸達消費者需求。
此外,在疫情爆發後,新乳業對該品全面升級。全體系實現75℃/15″的低溫巴氏殺菌工藝。其中,24小時鮮奶的乳鐵蛋白含量和免疫球蛋白G保留率高達40%,普通鮮牛乳僅能留存3%-10%,進口常溫奶僅留存0.1%,乳鐵蛋白具有抗癌、抗氧化、免疫調節的功能;同時,24小時鮮奶的α-乳白蛋白≥780mg/L,乳過氧化物酶 ≥2000mg H2O2/L,這些活性營養物質具有提升免疫力、抗氧化、抗菌等作用。
可見,新乳業升級「鮮」品質的同時,還加強了「活」屬性。正因重新定義「鮮活」,該產品也收穫優質乳工程科技創新獎、優質乳工程工匠團隊獎等多獎項。
值得一提的是,該款產品也是新乳業董事長席剛在4月29日直播首秀中,連麥三位「帶貨」達人所重點推薦的產品。
此外,新乳業的活潤、今日鮮加等產品,也有強勁的市場表現。
簡言之,新乳業已形成低溫鮮奶、低溫酸奶、低溫乳飲等多條優質低溫產品矩陣。產品端「給力」,也是其入局西北的底氣所在。
強產品矩陣,配合強渠道、強奶源,在潛力無限的西北市場將產生怎樣的價值發酵效應?
值得期待。
成立於1992年的夏進乳業,在西北地區耕耘近30年,不僅是西北地區乳製品行業的龍頭企業,也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得益於農業資源、地理環境、人文條件等優勢,夏進乳業的市場覆蓋寧夏、陝西、甘肅等省份及長江以北主要城市。尤其是在大本營寧夏,擁有400多家穩定經銷商,市佔率超50%。渠道壁壘極高,深度和廣度令其他乳企望其項背。
新乳業表示,公司「鮮戰略」將納入夏進現有產品和渠道,擴充寰美乳業低溫奶的銷售,重點開拓陝甘寧市場。未來3年,夏進乳品將繼續與物美集團、新華百貨兩大商超合作。
當然,乳業新零售發展至今,從線下銷售、社群營銷、電商發力,前景已不容小覷。
新乳業的革新賦能,亦在於此。
據悉,新乳業率先成立新零售創新部,與盒馬鮮生、餓了麼、海鮮達、拼多多、每日一淘等頭部平臺建立深度合作。新零售業務規模實現兩位數增長,高於行業的平均增速,其中低溫佔比超60%。
換言之,新乳業布局西北的渠道構成,將是完善的新零售體系+成熟的400多家線下經銷。藉此賦能,其產品能第一時間觸達終端,提升產品鮮活度與品質力,讓新乳業在低溫競爭中卡住C位。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低溫頭部企業,新乳業的渠道優勢更體現在系統性、協同性上。
眾所周知,低溫乳品渠道的強弱、乃至成敗,重點在於冷鏈匹配。在此方面,新乳業「鮮活GO」會員價值管理平臺能發揮巨大作用,其啟動智慧冷鏈管理項目,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更精確的貨物匹配、全過程的冷鏈管理智能化。這對400多家線下經銷商來說,亦是一次冷鏈升級。
04
立足奶源:打開價值大門
再看奶源。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崑岡曾表示:「中國乳業要想健康長足發展,一定要先邁奶源這隻腳。」
所謂「得奶源者得天下」。奶源,是乳企的生命之源,好山好水出好奶,即使現代科技加持,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奶源的等級和品質。
對致力低溫乳品的新乳業來說,奶源的重要性尤甚。
一定意義上說,常溫乳品之所以長期橫屏市場,在於使用了更長保質期的「利樂包」。如此一來,對渠道、奶源的要求並不高。
但對「時間就是生命」的低溫乳品而言,奶源必須要與餐桌保持最近距離。
這也是新乳業「鮮戰略」的邏輯所在:即在城市周邊建立自有生態牧場,並將牧場、工廠和銷售終端都設置在距離城市150公裡的「鮮半徑」之內,並通過建立完整的冷鏈運輸鏈條,讓乳品在24小時內就可到達銷售終端,確保產品安全、營養。
顯然,任何一家乳企想在西北布局低溫,都要在當地擁有強大的奶源實力。
這方面,夏進乳業有先發優勢,不僅與當地優質牧場和園區建立了深入長期合作,還建設了寧夏規模最大的萬頭現代化養殖牧場。
不止產量,奶源品質也在一線水平。
夏進乳業的牧場,建立在被譽「塞上江南」的寧夏地處北緯38-45度,海拔高1100-1300米,位於世界公認的最佳養殖帶,每年擁有3000小時的充足光照,晝夜溫差大,黃河穿境而過,水草豐美,無工業汙染,形成天然黃金養殖帶。
可以看出,新乳業又得到一片強大奶源地。結合預計今年10月完工的寧夏海原、甘肅永昌牧場,以及此前入股的現代牧業,日產優質奶源或達2000-3000噸。這種源頭戰略價值,自然再次夯實了新乳業的產業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再獲黃金奶源,提振的不僅是產品與產業,還有資本。
眾所周知,近年來,我國原奶價格時有波動。農業農村部統計顯示,內蒙古、河北等10個奶牛主產省(區)生鮮乳平均價格從2018年底的3.5元/公斤啟動,2019年底的平均價格上漲超3.8元/公斤。
進入2020年,受疫情影響,國內奶價曾一度下行,隨著乳企生產逐漸恢復,原奶價格再次上漲。
原奶價格波動,也給乳企帶來成本壓力,易引發業績波動。自有奶源的穩定器功能,從某種程度上提升了新乳業抵禦風險、夯實成長性的能力。對價值資者而言,具有誘惑力。
05
南北協同:頂層雙戰略賦能
更重要的是,此次併購夏進乳業,亦是新乳業全國化布局的關鍵一步。重點在於,夏進乳業所在的西北地區,與新乳業的西南大本營,在渠道和奶源上可形成極強協同,產生集群效應,
眾所周知,新乳業在四川、雲南等地擁有較高市佔率,參股子公司天友在重慶優勢明顯。新乳業併購西北龍頭乳企夏進乳業後,可以實現西北、西南地區強強聯合,進而夯實其西部市場的龍頭地位。
由此,全國布局已呼之欲出。
那麼問題來了,企業千人千面,梳理併購案例,不少標的進入新的體系後,會出現嚴重的「排異反應」。納入新乳業體系的夏進,如何做到產品、管理、戰略甚至文化端的無縫銜接,是否也會出現上述情況呢?
這亦是新乳業的底氣所在。
一直以來,新乳業以獨創的併購發展模式,聞名業內。甚至被一些專家稱為另類乳企。
回顧新乳業十餘年曆程,已併購數十家企業,其中多家子公司為地方性老牌乳企,如創立於1980年的蘇州雙喜、1989年的昆明海子、1990年的雲南蝶泉、1991年的青島琴牌、1999年昆明雪蘭、2002年的杭州雙峰、2003年的河北天香、2004年的四川乳業和西昌三牧、2005年的雲南七彩雲等。
包括此次在內,2019年上市後,新乳業已實行三起併購。
細觀併購,新乳業無一例外的在當地加強布局低溫奶產業鏈,深耕區域市場。從而使子品牌煥發生機,「南山」「三牧」等品牌還實現了扭虧為盈。
以新希望昆明雪蘭公司則更是最佳力證,其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昆明市牛奶公司,屬於老字號的國營企業。但市場快速發展過程中,原有模式不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逐漸趨於弱勢。
加入新乳業陣營後,雪蘭公司快速複製了「鮮戰略」產業模式,搭建優質乳生產鏈,產品結構、產品質量都得到極大提升。同時,在新乳業品牌資源加持下,成功落地「中國好鮮奶新鮮盛典」,成為中國優質乳工程的先行者。
出色成績,回應了質疑聲音,也奠定了新乳業併購先行者、新型乳企的行業角色。
為何有此成效?
成熟、前瞻的系統併購戰略,是重中之重。
通過雪蘭公司的案例可看出,新乳業併購模式的本質即賦能,即利用成熟經驗,迅速制定出定位清晰、權責對等、運轉協調、制衡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並在企業管理、人員搭建等軟體上「賦能」。在資金、資源和技術上,完善本土化建設。同時,在尊重當地市場基礎上,實現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改造,藉助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戰略,迅速煥發企業的發展活力。
在「質」方面,則是新乳業通過一系列併購整合,將每家牧場、工廠及銷售市場都控制在距離城市150公裡的「鮮半徑」內,並配套全冷鏈保障體系,確保鮮奶「從牧場到餐桌」一路保鮮,全產業鏈聯動優勢,讓產品品質得到提升顯著。
「快與質結合」的併購模式實行下,一方面,新乳業的產品品質再次提升擴散;一方面,區域乳企帶來新的發展機會,進而加強新乳業的產業化平臺、生態鏈條搭建。以此,提升布局效率,讓業績增長更加可觀。
新乳業董事長席剛曾表示,併購整合方面,新希望乳業韜光養晦,從業務、品牌、團隊、文化各環節,一項一項捋,厚積薄發。市場反應及技術創新方面,遵循新、鮮、快原則,向用戶要靈感、向同行要經驗、向歐美要技術、向澳新要資源,用開放共生的姿態做有競爭力的品牌。
基於此,使新乳業走上了整合「1+N」之路。
席剛認為,新希望乳業在這條道路上收穫了兩個寶貴成果:一是通過對牧場、工廠、渠道的整合,搭建了面向全國的優質產業鏈平臺;二是摸清了混合經濟所有制的發展方式,在共享、共生、共榮基礎上得出一套成熟可複製的混改經驗。
不難看出,新乳業的打法,絕非單純的財務型,而是戰略性產業孵化、布局,後者的持續性和成長性遠勝於前者。
深層次分析,新乳業併購模式的成功,實際上是其「鮮戰略」的勝利。由於「鮮戰略」的「新鮮」、「快速」、「純粹」等特性,使其有極強的應變能力,面對不同情況的子品牌,能迅速做出相應調整、資源匹配,從而實現高效契合。
中國經濟傳媒協會金融與產業研究院院長柴永強表示:經過十餘年摸索,新乳業已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備的併購整合體系,通過多維精準賦能,產生較強協同效應,增強被併購公司的市場競爭力,進而實現業績、資本信心的共振。同時,其產品端的新鮮戰略,在低溫市場具有極強複製性,可有效實現規模、利潤雙增長。在市場愈發集中化的當下,新乳業雙戰略並舉,即形成了特色競爭優勢,與伊利、蒙牛形成差異化競爭,從而做大做強、快速全國化。這種破徑突圍,順應消費升級及產業升級大趨,可謂抓住了乳業新周期要義。由此釋放的成長力、稀缺性值得關注。
06
席剛:非傳統路徑的「開拓者」
可以看出新乳業的雙戰略「陽謀」,旨在打造乳業首個「全國性低溫生態系統」。按照傳統乳企的產業、營銷、業態模式,顯然很難實現。
這也是新乳業走上「非傳統乳企」道路的核心原因。
儘管是全新路徑,但從目前看,新乳業的每一步穩紮穩打,已開拓出一條可借鑑路徑。
這與席剛的行事風格,有著極強關係。
無論是從管理者化身為「產品經理」,還是重點發力數字營銷、定位「科技型乳企」,席剛的每一步都顯得與「傳統」二字格格不入。
從結果來看,這些先鋒動作,均讓新乳業獲益匪淺。
以科技轉型為例,2019年,新乳業成立科技研究院,綜合原有的「四洲四國」的國際科研布局和產業研發平臺資源,進行菌種研發、細分營養需求的產品研發、殺菌工藝等方向的深入研究,內容涵蓋生命早期營養、老年營養、疾病及公眾營養等領域,確保為產品創新提供自有生物技術IP輸出,讓新產品更具競爭優勢,滿足消費者更多的營養鮮活需求。
同時,新乳業與高校合作完成的「功能性乳酸菌靶向篩選及產業化應用關鍵技術」,旨在進一步開發我國自有智慧財產權的功能性乳酸菌菌種資源,並打破產業化生產瓶頸,擺脫對進口菌種的依賴。
席剛表示,傳統企業之所以傳統,就是因為在基礎設施上投入不夠,新方式、新需求難以實現。因此,乳品企業要打破焦慮贏得未來,就必須推動數位化轉型,從基礎設施做起,推動供應鏈轉型更加柔性和高效,做好產品滿足用戶當下乃至預先的需求,由原來的B2B2C完全轉化為C2D2F,從用戶需求到精準大數據,再到工廠生產。這也是新乳業啟動數位化戰略,著力推動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重要原因。
不難發現,席剛的種種舉動,並不滿足於當下。通過前瞻性的觸角布局,革新優化未來企業、甚至行業的模式業態、產品服務,是其終極目標。
這無疑為新乳業,脫離了傳統禁錮,可以在時代前沿、高速、高效奔跑,不斷釋放向上的價值空間。
07
逆勢騰飛:疫情下的資本信心
這種奔跑,對疫情之下的中國乳業而言意義深遠。
短期看,在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一季度,近7成上市乳企營收、淨利同時大幅下降。在此背景下,多數乳企選擇了自保,原定的戰略計劃亦被無限延期。而新乳業的逆勢向上,體現了對自身低溫戰略的強大自信,更是對行業信心,甚至資本信心的巨大提振。
眾所周知,由於常溫乳製品保質期較長,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飲用全世界的乳製品。因此,主打常溫奶的乳企,往往可以「輕模式」。
低溫產品,則完全不同。以新鮮作為生命線的低溫乳企,必須具備強大的牧場、工廠、渠道、冷鏈等全產業鏈條支撐。因此,低溫乳企的發展步伐往往分量十足,甚至有些「費力不討好」。
不過,走「輕模式」的常溫乳企,護城河較低,易被對手複製,甚至取代。結合對產品把控環節的不夠重視,常陷發展瓶頸。而布局全產業鏈的低溫乳企,一旦牧場、工廠、渠道、冷鏈等環節布局完成,無異形成一道強大壁壘,既能抵禦市場及資本風險,又能爆發巨大的成長動能。但問題在於,該模式成功與否,完全取決於資本和市場給予的時間耐心。
長期以來,沒有一家傳統乳企能將速度質量的優點集於一身,兼收並蓄。
而新乳業卻通過獨創的「併購、鮮戰略」,實現了「高速度」與「高質量」的並行發展。匹配了投資者與消費者的雙重利益。
這是一股重要的價值提振力。
長期分析,乳業的投資回報周期較長、資金要求高,產業的基礎建設亦是難題。基於此,資金方往對乳業股持有爆發力不足、前景不明朗等印象。
但正如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周振峰所言,「奶業是規模產業、標準化產業、密集型產業,其高質量發展需要資本的帶動和支持」。
在此背景下,高速度、高質量並行的新乳業,無疑讓資金方看到了不一樣的乳業模板。隨著戰略不斷深化,布局逐漸完善,不斷提升低溫差異化優勢,必然加快其全國性乳企轉變的步伐。
這種高質高效下的做大做強,成長力喜人。由此重喚的資金信心,或是板塊走出價值窪地、開啟新周期升騰的重要力量。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各中表現,銠財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