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單位邀請了著名學者、曾國藩研究專家、讀山詩社社長劉安定來講授千古第一家訓——《曾國藩家訓》,意猶未盡之餘,特意買來此書仔細閱讀,讀後感觸頗多。
曾國藩是湘軍的創立者、統帥,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 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了「同治中興」,後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種種言論影響深遠、澤被後人。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
曾國藩的一生,可以用「忠正」「堅忍」「謹慎」「智慧」來形容,從「八本」「八寶」「四字訣」到「曾氏三致祥」「曾氏三不信」「日課十二條」,再到 「四句遺囑」,曾國藩在修身、處世、為學、為官之路等各方面的心得,直到現在都值得我們去借鑑、去學習。
《曾國藩家訓》中寫道:「正人先正己,時刻不忘修身養德。」曾國藩說修身養德的關鍵是:誠、靜、謹、恆。誠為誠實、誠樸,為人表裡一致。靜,指的是心、氣、神、體都處於安靜放鬆的狀態。謹,主要指言語和行動上的謹慎,不打誑語,不講無根據之話,不做無勝算之事。恆,指的有恆心,生活有規律,做事有毅力。曾國藩認為「人但有恆,事無不成」,他一生「無一日不讀書」,自32歲寫下《日課十二條》的那夜起,每天都持之以恆的踐行著,一直到生命的最後歷程。這麼長時間的堅持,他自己總結就是一個字——恆。讀了《曾國藩家訓》後,我深受感染,我將從每天堅持讀書開始,磨練我的恆心和毅力,相信只要人有恆心,何事不成?
曾國藩一生追求中國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在這四者之中,修身是基礎、是前提,也是根本。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一直都在不斷修正自己的心態,都想做到「制心一處,事無不辦」,但事實是「屢錯屢改」總是達不到我們想要的。讀了《曾國藩家訓》後,我找到了原因:我們之所以犯錯誤,大都與心態不正有關,凡事不見自己過,總見他人非;不思自己貪,總怒他人得。在這種心態下怎麼能做好事情,怎麼能端正心態呢?《曾國藩家訓》中寫道:「多見自己過,少見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卻防自己貪。」凡事多想想自己的過錯,不說別人的閒話,對別人擁有的不做非分之想,時刻提防自己的貪念,這才是我們端正心態的關鍵。
曾國藩的修身自省之法是記日記和寫家書,他認為修身的最高境界為慎獨和研己。「慎獨則心安」,這是曾國藩留給後人的四句遺囑之一,簡單的5個字卻仍給如今的我們以深刻啟迪。對於全體黨員幹部來說,修身要努力做到慎獨慎微,勤於自省,並心存敬畏,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永遠不忘根本、不忘初衷、不忘使命,始終把握好權力的使用,做好自己,守好自己,奉獻自己,方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尊敬。而自己身為一名基層的紀檢幹部,更是要努力做到慎獨慎微,時刻反省自己,常懷感恩之心,常懷敬畏之心,自覺堅定良好的工作作風,以做到「忠誠、乾淨、擔當」。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