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咖醉文化
很多人都說南懷瑾是中國最後一位大師,雖然這樣的話聽起來有些言過其實,但是如果是加上「民國」兩個字的話,那也是尚可的。
可惜的是,這樣一位「最後的」大師也在前不久離我們遠去了。南懷瑾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造詣是非常精深的,不單單是對於儒家經典,在佛教領域上更是有著自己的一套研究成果。
學問上精深的人,不止是行走的書櫥,更多的還是對於人性和社會的感悟,特別是南懷瑾這樣「儒釋道」三家融會貫通的大學問家,他平常對於世人的指點,透露這的不僅僅是近百年的人生經歷,還有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所提煉出來的人生道理。
南懷瑾曾經說過,人生來便是需要犯錯的,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成長,而成長的本質便是改錯。一個自詡從來不犯錯的人,那麼他的人生應該是非常單薄的。
但是犯錯雖然能夠讓一個人成長,可是成長後卻永遠有三種錯誤絕對不能犯,這三種錯誤就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德薄而位尊」,中國人有一句老話叫做:「德不配位」。南懷瑾所說的人生第一個不能犯的錯便是這樣。一個人品行不高,只是小錯,改了便是成長,但是一個身居尊位的人,倘若是品行不高,那麼就不僅僅是小錯那麼簡單了。
漢朝時,漢昭帝病逝後,因為膝下沒有子孫,於是便按照宗法制度,讓昌邑王劉賀前來繼承大統。昌邑王劉賀在封國為王的時候,行為就非常的不檢點,但是因為只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沒有什麼大礙。
得知到自己突然成為了皇位繼承人的劉賀,人生落下了這麼大的一塊餡餅,內心的喜悅自然也是無法言說。但是九五之尊的位置,劉賀前後僅僅坐了二十七天,就惹得朝野上下怨聲載道,最後皇太后和霍光直接罷黜了他的皇位資格,劉賀回到自己的封國後,膽戰心驚的活了不過四年就死了。
劉賀的行為就是「德薄而位尊」的真實寫照。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我們在事業的拼取中,會坐到領導者的位置上,那麼作為上位者,就一定要收斂自己的品行,不能夠授人以柄,否則失去的不單單是地位,還會給自己招來羞辱,這樣是絕對得不償失的。
「智小而謀大」。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其實很多時候,人的欲望都是不足的,可是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不會去做好高騖遠的事情。能夠驅使一個人「蛇吞象」的,那多數都是高估了自己的智謀,才會有不切實際的行動。
當初劉備去世前,有人告誡諸葛亮要快快脫離蜀國,因為劉禪做了皇帝,一定加害於他,諸葛亮卻不以為然,最後證明諸葛亮的胸有成竹是對的。與之相對的,就是漢初劉邦稱帝,韓信的謀士蒯通勸韓信解甲歸田,不然就起兵謀反,韓信也是不以為然,可是最後卻被呂后設計害死,一代兵神死於非命。
對於韓信來說,他便是不自知自己玩弄權術的能力,所以才會捨不得已經得到的富貴,最後自然會結局悲慘。而諸葛亮則是屬於「智大而謀大」,自己有掌握命運的能力,也自然不害怕劉阿鬥這樣的君王能夠對自己造成什麼威脅。
「力小而任重」,不去承擔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這也是一個人在社會上不能夠犯的錯。量力而行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的話很容易被多餘的責任所壓垮。
千萬富翁可以去做百萬的生意,失敗了也不過是一個教訓而已,但是普通人要是想要為了不切實際的發財夢去放手一搏,那麼很可能就將自己的一生給搭進去了。
南懷瑾的這三句人生的忠告,從本質上來說,無非就是告誡世人要明白「自知」的道理。蘇格拉底說:「一個人最大的困難就是認識你自己」。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夠知道自己所能做什麼事,也能知道什麼事情是自己不能做的。
所謂人生不能犯的錯誤,也就是人生不能夠不自知,不自知的人,人生便是要註定坎坷。對於我們來說,想要學會自知,就應該放低自己的姿態,知道的「德薄」,知曉自己的「智小」,懂得自己的「力小」,只有接受到這三點不足,才能夠在人生中避免失敗。
這裡是新咖醉文化,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