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一生精研國學,貫通儒釋道,涉獵百家言。大師一生四處遊歷講學,從不停下弘揚優秀文化的腳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和先驅者。
他曾說過:人生在世,無非是三個「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是啊,我們都需要對自我有清醒的認知。那麼如何克服這三個「欺」呢?大師提到,有三種基本錯誤不能犯。
一、德薄而位尊
「德」和「位」的關係在這裡其實有兩種解讀。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的品質德行配不上,或不適用於他現在所處的位置和高度。第一種是,道德修養水平低下,品行不端,為人處事手段卑劣;第二種是,為人友善,人品也靠譜,但是他的才華和能力並不適用於這個職位或這個項目。那麼,如果再不注意及時調整或修補,這個位置怕是坐不穩,而要拱手讓人了。
現代社會中,很多人在找工作時,首先考慮的是薪資和福利待遇,還要「貨比三司」。精挑細選後決定入職,入職不過一個月,就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這個崗位,工作節奏跟不上,工作任務常常完不成,人情世故也拿捏不妥當……又開始跳槽找工作。反反覆覆,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什麼職位,白白浪費了很多積累工作經驗的時間。同樣,在職場中,越是身處高位,越是要發揮領導學藝術,「德」和「才」缺一不可,才能讓競爭對手和手下的成員心服口服,有利於從整體上提高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
二、智小而謀大
這個錯誤是說,一個人思考問題的智慧過於淺陋,格局不夠大,卻想要去謀劃難以實現的大事。現實確實如此,當你的謀略跟不上你的野心,再雄心勃勃也是徒勞,如果心生歪念,還有可能誤入歧途。
生活中,耍小聰明的人其實並不少見。他們肚子裡沒有多少真才實學,一次兩次偶然的小收穫,就讓他們覺得投機取巧也能實現自己的目的。其實,只是養成了他們好高騖遠、不想選擇正規渠道、不能吃苦耐勞的惰性。而且,如果長期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才能有限,一意孤行地對待每一件事,不聽取他人的想法和建議,不考慮後果,可能會一次次經受失敗的打擊。
三、力小而任重
這裡的「力」,可以是能力、人力、物力和財力等,畢竟承擔重任或擔當要職,為了完成一個大目標,缺少一樣就可能導致事情進展得不盡如人意。這個錯誤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很多人根本沒有認識到什麼是「不自量力」,所以以卵擊石後,還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首先是能力。有的人不管是才識、見識還是膽識都有所欠缺,但可能經不住那個高處的誘惑、或架不住旁人的慫恿和激將法,自願或不得已地承擔了重任,其實對於完成目標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只是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窘境。
其次是人力。現代社會中,有不少年輕的創業者,雖然元氣滿滿,但是準備不充分,對於人才的選擇一再地退而求其次,導致整體實力一開始就落入下風,後期更是難以發力,整體氣氛疲軟消極。成大事者要明白,自己和團隊的「力」加起來的形成的「合力」才是最優解。既然大家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就應該心往一處去,勁往一處擰,把人力資源發揮到最大限度。
最後是物力和財力。這兩種「力」是必備資源,所以不僅要正確利用,還要留意觀察是富裕還是缺失。創業市場上也有兩種體現,一是對市場和形勢預估不當,以為萬事俱備,沒成想在最後一步被擋在了門外;二是不夠有恆心,覺得這個項目難以籌備就選擇放棄,再選一個也覺得不行。因為一時的巨浪,一次又一次錯過了可以「登船航海」的機會。
蒼茫一生,如白駒過隙。回望過去,不禁感慨曾經太過不切實際、好高騖遠、不自量力的自己,怎麼沒能早點認清自我,認清周圍的環境,認清腳下的位置呢?白白犯了那麼多不該犯的錯誤。德行、智慧和實力,三者之間的關係雖然錯綜交叉,但又真的缺一不可、需要匹配啊!
看到這裡的你,是否有所收穫呢?你又有什麼樣的觀點和看法呢?南懷瑾大師的觀點,總是不同於一般學者,給人帶來的思考是很厚重的。大師的一生始終在為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命脈而奔波,他的波瀾一生就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