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複雜的社會裡,成功與失敗往往成正比例,處處在我們的生活中遇見。當人在生活中有不愉快的事發生時,心靈雞湯就成了精神安慰最重要的語言,每個人偶爾也需要這種激勵性的語言藝術治療。
都市家庭劇《少年派》主要描寫為了女兒高考而操碎心的中年父母,以及各自家庭在高中三年經歷了各種變故,最終收穫成長的故事。由張嘉譯、閆妮、趙今麥、郭俊辰、王玉雯、姜冠南領銜主演。
在電視劇《少年派》對四個家庭經歷波折,找到了各自的方向,收穫著動人的成長。的每集結尾處,影視中會出現一些心靈雞湯,展示了由主要演員表述的一段心語。作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擺正家長和孩子的關係;有作為高中生如何學習,如何處理和同學關係;作為老師面對高中生如何教學,如何鼓勵學生學習等等。
這些心靈雞湯言語在電視劇《少年派》不多,但對於一個社會的取向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著實是編劇和導演送給觀眾的營養餐,充滿了正能量。家長、學生、教師、管理者都可以從這些心語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能量。
心靈雞湯也還是現在的特別鍾愛,其實在中國古代也特別的流行。清朝時期,一本很出名的雞湯讀物《菜根譚》,這本著名的雞湯讀物的問世就有點戲劇性。乾隆59年,一位遂初堂主人的匿名文人在某古剎借宿,從殘經敗紙中拾到一本殘缺的《菜根譚》,翻開一看,裡面全是金句,雞湯味十足,所以就帶了回家,重新整理校對,繕寫成帙。
遂初堂主人介紹說,這《菜根譚》殘卷上寫了著作者,叫洪應明,明末清初之人,早年陷身紅塵,追求功名富貴,晚年看破紅塵,出身為僧。大約經歷過汪國真那般的風光,也品嘗過竇唯那樣的落魄吧。晚年思考人生的經驗總結出一碗雞湯,如果是用一輩子的人生悲歡燉出來的,那味道一定很不錯。
但也有學者考證出,早在南宋的時候就有一本《菜根譚》,作者是江西詩派臨川四才子之一的汪革。汪革善詩,人稱其詩「骨力遒勁、警拔絕倫」,跟竇唯的歌有點像,跟汪國真的詩則風格完全不同。
看過《菜根譚》的朋友,恐怕都得承認其「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遠,耐人尋味」。跟今天流行的雞湯讀物不可比。《菜根譚》在清乾隆之後盛行一時,大概跟當時的文人精神受到創傷、需要心靈按摩有關。
《菜根譚》中講:從靜中觀物動,向閒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閒,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工。翻譯出來就是:我寧靜,是為了讓思想活躍/我活潑,是為了讓精神寧靜。
《菜根譚》內容: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切莫放手。翻譯成汪國真格言大意:不要因為一次的失敗就打不起精神,每個成功的人背後都有苦衷。你看即便像太陽那樣輝煌,有時也被浮雲遮住了光陰。你的才華不會永遠被埋沒,除非你自己想把前途葬送。你要學會等待和安排自己,成功其實不需要太多酒精。要當英雄不妨先當狗熊,怕只怕對什麼都無動於衷。河上沒有橋還可以等待結冰,走過漫長的黑夜便是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