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反雞湯」風靡微博 專家:心靈雞湯已是貶義詞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在線記者 吳憂)「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樣的格言是否一直激勵著你?再讀讀這句話:「只要是石頭,到哪都不會發光。」你又有何感受呢?後者正是最近被瘋傳的一則「反雞湯」段子,與「心靈雞湯」相對。
四川大學、川外成都學院新聞傳播教授張小元解讀,心靈雞湯只適合處理婆媳間的矛盾,「於丹牌」心靈雞湯砸了招牌後,「心靈雞湯」就成了貶義詞;
反雞湯:承載負能量 治癒負能量
最近,當年視為經典的「雞湯」成為了「假、大、空」的笑料,網友們開始分享「反雞湯」的段子。這些段子多由雞湯改造而來,卻更加貼近現實。在QQ群中搜索「反雞湯」,絕大多數搜索結果仍舊是「心靈雞湯」,不過記者發現,不少QQ群多是「掛羊頭賣狗肉」——群裡的成員們大多分享著反雞湯的段子,而分享心靈雞湯的段子往往遭受冷遇。
「開始以為是朋友的玩笑,專門發負能量那種,結果讀得越多,反而覺得很有意思,還是治癒系!」肖女士是一名普通的成都網友,曾是心靈雞湯的忠實粉絲,「跟原來的雞湯一樣精闢、有趣,只是原來的雞湯是幻想,反雞湯是現實。」
「10多歲的年紀,都喜歡憂鬱,然後讀讀心靈雞湯,裡面很溫暖的語言,可以直接激發我對生活的信心。」肖女士說,作為80後的自己對心靈雞湯有深刻的記憶,「熱愛生活,這是心靈雞湯一直激勵讀者所做的事。」因為太過著迷,或者「太想找點證能力讓自己充滿動力」,肖女士加入了QQ群,每天都讀上幾則,自己也會寫上幾則,自認為經典的還會改作QQ籤名。
「還是那句話,一看到反雞湯,開始覺得沒什麼,讀得越多越覺得有道理,很現實,慢慢就不讀雞湯了。」肖女士說,自己如今回過頭再讀自己讀過的雞湯,已經「臉都紅了」……
肖女士笑說,反雞湯不僅是雞湯的反面,也是人艱不拆的反面,讓人「直面現實和殘酷,接受現實才能更好地活,不再活在夢裡面。」
解讀:雞湯只適合婆媳矛盾 名聲已毀
四川大學、川外成都學院新聞傳播教授張小元介紹,心靈雞湯本是正能量的讀本,最初沒有宏大的敘事,只是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用溫暖的語言關懷心靈,多年來一直頗受歡迎。不過,最近心靈雞湯的名聲並不好。
張小元直言,於丹在微博中炮製的心靈雞湯,讓網友反彈強勁,是心靈雞湯走下「神壇」的導火線,「人們發現,心靈雞湯缺少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比如說責任感。」
今年2月,於丹曾發出一條關於霧霾的微博,「大家能做的就是儘量不出門,不和它較勁。」於丹還在微博中支招,「關上門窗,儘量不讓霧霾進到家裡;打開空氣淨化器,儘量不讓霧霾進到肺裡;如果這都沒用了,就只有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進到心裡。」
「雞湯能夠治好霧霾嗎?就不會影響身體健康了嗎?為什麼不想想如何解決問題?」張小元說,心靈雞湯早已成為貶義詞,成為大家調侃的對象,「做作、假大空、不現實,誰還來喝這碗雞湯?」不過,張小元還是肯定了心靈雞湯的作用,「在安穩的社會當中,去處理婆媳之間的矛盾,或者少年的逆反心理——看開些,矛盾就化解了。」
張小元進一步指出,反雞湯的盛行,正說明社會中存在一些難以化解的矛盾,「比如說就業、醫療、霧霾,這些不是用雞湯就能撫慰的,大家不願意繼續被繞來繞去。」張小元說,「大家需要有話說話,該如何就如何,直面現實。」反雞湯是自嘲、無奈,也是青年們想要表達的不滿。
網友聲音>>>
中1班:用一種比較極端的方法提醒大家注意雞湯的不靠譜性,這其實是一種正能量。
61CamilLaYuki:雞湯轉發那麼多你真正做到了嗎?尤其是陸琪啊張小嫻寫的實在看不下去……
ntmasy:雞湯劑量過大後的正常反胃反應。
請不要叫我默爾索:反雞湯段子是最真實犀利的,它猶如一把尖刀刺穿世上最為虛偽的內心,讓人知世上還有兇險和醜惡;當你飲下這杯苦酒後,你才會在美酒的幻象中醒來。當你發現剝去外表華麗的外衣時,那強壯裸露的身體才是你戰勝邪惡的武器!
十堰御唐閣中西餐廳:好勵志!看完頓時輕鬆多啦。
莉莉周joanna:大多數人其實都在這些道上走,所謂雞湯不過都是自找安慰。
雞湯VS反雞湯>>>
A面: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快樂的日子就要來臨。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舞臺,這個舞臺,是那麼光燦,美麗,生命從此輝煌無悔!
你不需要看著別人精彩,機會總留給有準備的人。
生在世,誰都會遇到挫折,適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可以幫助人們驅走惰性,促使人奮進。
挫折又是一種挑戰和考驗。
B面: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哭泣,生活還會繼續欺騙你。
我發現沒有一個挖煤工人因為挖煤快又好當上了煤礦老闆。
只有能力強會被當成純技術人員;光會拍馬會被認為沒有能力;所以,想要脫穎而出,最重要的是有關係。
你只需要看著別人精彩,老天對你另有安排。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