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是後人對漢代大儒董仲舒的敬稱。據司馬遷《史記》記載,「董仲舒,廣川人也」,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景縣人(當然棗強縣也稱董仲舒故鄉)。董仲舒是中國歷史上真正將儒家文化系統化、實用化的標杆人物。他自幼好學,博聞強記,精修儒學。漢景帝時期,他入朝為官,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大一統」理論,施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將儒學作為正統思想,自此以「大一統」為核心的儒學思想成為中國2000餘年的思想正統。可以說,董仲舒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體系中具有絕無僅有的開山鼻祖地位。
而景縣作為董仲舒的故鄉,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屬於遠離關中地區和中原地區的偏遠之地,但是歷史上卻是人傑輩出,除了「大一統」思想的開創者董仲舒,還有北齊神武皇帝高歡、唐代邊塞詩人高適等等,可以說地傑人靈,古韻悠遠,直到近日,景縣境內還留有漢代名將周亞夫墓、魏晉南北朝士族封氏墓群和北齊高氏墓群,以及著名的景州舍利塔,這些人無不見證了在歷史長河中景縣的光輝和榮耀。
今天的景縣景縣隸屬於河北省衡水市,它緊鄰山東省的德州城區和河北省滄州的吳橋縣,歷史上更曾經隸屬過滄州和德州,所以在人文和飲食等方面與德州,吳橋沒有什麼區別。景縣的歷史雖然較周邊的德州、吳橋等地更加榮耀,但是在美食方面卻遜色不少,著實沒有很多具有影響力的歷史名吃。但是在景縣民間有一種小吃卻歷史悠久,而且非常好吃,它就是「景縣粉玍大(ge,da)」。
粉玍大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讀不出,也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樣的美食,但是景縣周邊,包括德州、滄州的一些地方應該都知道,因為這種源自景縣的小吃在周邊縣市也都有售賣,原來的時候,特別是過年很多農村家裡都會買幾張,一是為了上供用,二是過年做菜吃,應該說口感非常好,我想這個區域的人,特別是70年代以前的人,一提到這個名字,都會回想起那個美美的口味。
粉玍大其實是一種綠豆面做成的菜餚食材,它是把綠豆面和成糊狀,在平底鍋上攤成餅,烙一面,待熟後摺疊成三角狀或四角狀,然後採用涼拌、炒、燉等方式食用。據傳,粉玍大在景縣出現已經有五六百年的歷史,確切地說,它很可能也是一種歲移民搬遷而出現的一種外來食品。
景縣處在京南,又在大運河旁,隨著元末明初的改朝換代和連年徵戰,這一代受到很大影響,很多民眾因為戰爭以及天災流離失所。再加上後來,燕王朱棣為奪取其侄子朱允炆的皇帝寶座,發起了靖難之役,景縣、德州一帶更是成為主戰場,進一步加重了這一地區的災難,導致當地民眾再一次流離失所。等到明成祖朱棣繼位,這一帶已經人煙稀少,為了使京南一帶重現生機,明成祖啟動了向此地的大規模移民。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據傳永樂初年,一群山西移民遷居到了今天景縣北部一帶。但是這裡土地貧瘠,移民們便因地制宜,用綠豆、地瓜粉以攤缶大、做粉皮等買賣為生。他們攤了粉缶大就去附近村鎮售賣,因其因做工精細、口感好、分量足,逐漸便遠近聞名,自此粉玍大在這一代流傳開來。
後來,隨著當地一些廚師的參與,這道食材逐漸得到更多應用,並出現了以缶大為主的多種做法,比如在今天景縣、德州、滄州一帶飯店裡最長有糖醋粉缶大、醋溜粉缶大、缶大湯等,這些菜不但實惠,而且口味香美,很受人們歡迎。
可以說,景縣粉缶大曆經數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當地的招牌美食,雖然它不及海鮮、肉食那麼金貴,但卻以獨有的親民味道滿足了老百姓的需求,或許這也驗證了景縣先賢悲天憫人的傳統。這正是,有些東西不必多多益善,唯精是好,景縣一個董子,一個粉缶大足以笑傲天下。(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