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端午節裡讀端午 3本書讓你了解屈原和端午節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的節日。
屈原也是比較少有的以節日來紀念的歷史人物,歷代傑出的政治人物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垂範千年的思想家孔子,飲譽後世的文學家李白、杜甫,都無此殊榮。
讓我們從書中了解端午,了解屈原。
1 《屈原》
《屈原》是「大家說古典」叢書中的一種,著名文史學家、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郭維森先生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介紹屈原的所在的時代背景和他悲劇的一生,並闡述屈原的輝煌詩篇及其巨大影響。文筆優美,文獻紮實,此次重版加以精美的圖片,為大眾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屈原和欣賞其藝術成就的簡明讀本。
在「大家說古典」系列叢書《屈原》中,南京大學研究屈原生平事跡及文學成就的專家郭維森先生,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介紹屈原的所在的時代背景和他悲劇的一生,並闡述屈原的輝煌詩篇及其巨大影響。
2 《楚辭選》(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
屈原被人銘記是因為他的精神,他的所有的精神都體現在他的不休的作品裡。《楚辭》是中國古典文學經典名著之一,人們常常把將其與《詩經》並稱為「詩騷」或「風騷」,是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源頭之一。本書精選《楚辭》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六個篇章,即屈原的《九歌》《天問》《離騷》《九章》《招魂》和宋玉的《九辯》,先予注釋,然後以現代韻文翻譯。注釋簡明扼要,有助於讀者準確地理解原詩,譯文力避奧澀,行文生動流暢,很好地傳達了古典詩篇的韻味,是一本很適合現代讀者了解楚辭的讀本。
3.《聊齋志異詳註新評》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晉後期周處《風土記》中,在另一本晉人的書中說:「屈原以忠見斥,隱於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獸,不交世務,採柏實以合柱膏,用養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人思慕,謂之水仙。其神遊於天河,精靈時降湘浦。楚人為之立祠,漢末猶在。」(王嘉《拾遺記》)
到南北朝時期,人們這樣描述端午節: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舟舸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車」,一自以為「水馬」。
這時這個節日有了賽龍舟之類的活動,人們逐漸把紀念性與娛樂性融合在一起。賽龍舟成了後世端午節的一大內容,直到清代,風行不衰。蒲松齡在小說《晚霞》裡以此為背景演繹故事。
《聊齋志異詳註新評》注評者研究《聊齋志異》多年,對作家遣詞之用心體察入微,注釋部分,小到字詞訓詁、人名、地名,大到社會制度、歷史背景,都做了準確、詳盡的注釋;評點文字,則眼界開闊,注重探明其本事、源流、事理,參照中外有關文獻,闡發文本深層隱含的微言大義,很好地揭示了小說的藝術價值。
推薦人:華西都市報客戶端記者 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