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經中看九種導致橫死的原因

2020-12-11 人得好意其福難量

《佛說九橫經》: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命未盡便橫死。一者為不應飯為飯。二者為不量飯。三者為不習飯飯。四者為不出生。五者為止熟。六者為不持戒。七者為近惡知識。八者為入裡不時不如法行。九者為可避不避。如是為九因緣。人命為橫盡。

(佛在舍衛國孤獨園說法。說有九種因緣,讓人們本來生命沒有到盡頭,就橫死。本來可以有7、80年壽命,結果還沒到,便身死。這個叫橫死。)

一不應飯者。名為不可意飯。亦為以飽腹不停調。

(不應飯者,就是指不該吃的。不該吃的包括不適合做食物的,有毒的,成癮的,傷害身體的。)

二不量飯者名為不知節度多飯過足。

(飲食無度,吃的太多。現代社會,各種常見病,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等和這個都有很大關係。糖多了、鹽多了、脂肪多了,不得病才怪。)

三不習飯者。名為不知時冬夏。為至他國郡。不知俗宜。不能消飯。食未習故。

(就是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點吃的東西要注意。有時候南方吃的東西,北方吃不習慣。反之亦然。有的是有特殊的要求:比如以前某地的水一定要加點鹼、或者煮熟了喝,因為當地的人知道這裡的水生喝會得特殊的病。)

四不出生者。名為飯物未消。復上飯不服藥吐下不時消。

(上次吃的飯還沒消化呢。接著吃下頓。這樣特別容易導致胃腸出問題,痙攣、梗阻、甚至穿孔。)

五為止熟者。名為大便小便來時。不即時行噫吐啑下風來時制。

(忍大小便,這個好像不多見。但也有。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職業、行業,有長時間工作的要求,一定要注意。儘可能的避免。)

六不持戒者。名為犯五戒。殺盜犯他人婦兩舌飲酒。亦有餘戒。以犯便入縣官。或弦死。或捶杖利刃所斫刺。或辜饑渴而終。或以得脫從怨家得手死。或驚怖念罪憂死。

(不持戒的人。比如殺人、偷盜、搶劫、強姦等等。犯了罪,被刑罰追責,或者被仇家追殺,導致的死亡。這個叫橫死。)

七為近惡知識者。名為惡知識。已作惡便反坐。何以故。坐不離惡知識故。不覺善惡。不計惡知識惡。態不思惡知識惡。

(親近惡知識。所謂惡知識常見的如傳銷、教唆殺人搶劫,小到一個錯誤的日常生活知識。都可能讓你斷命。惡知識做過的惡事,可能會反過來,應用在你的身上。殺人、詐騙、用在別人身上,也可能會用在你的身上。因為你總是和他接近,最終早晚對你下手。

你聽信了他的邪見,就無法分辨善惡,也無法了解他的所作所為是對是錯,所以就不知不覺導致了危險的結果。)

八為入裡不時者。名為冥行。亦裡有諍時行。亦裡有縣官長吏追捕不避。不如法行者。入裡妄入他家舍中。妄見不可見。妄聽不可聽。妄犯不可犯。妄說不可說。妄憂不可憂。妄索不可索。

(入裡,原意指從山林無人靜處,到有人群聚落的地方,是指進入城鎮聚落。我們普通人天天生活在這樣地方,所以隨時都算是「入裡」了。

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古時候夜行很危險,現代城市,夜行雖然好很多,但依然存在一定危險。如果這裡有戰爭、動亂、暴亂之類要躲避。

不如法行,不按照正當的方式。違反交通規則。這在現在非常常見。不管是行人、騎車、開車都一樣。這樣導致的多數都是橫死。一點點失誤、錯誤,導致一生的終結、一生的悲劇。這是非常不值當的。

隨便闖入他人家宅,好奇心太重打聽、窺見到不該聽的。或者妄說一些過分的話、違反一些本不該違反的常識、規則、慣例。擔憂本來不該擔憂的事情。妄圖索要本來不該索要事物。

這些事情都有可能導致橫死,哪怕不是橫死,也會導致一些不良後果,可能影響你的一生。可能原因很小,但是果報上就差那麼一點因緣,有了就變成了現實。)

九為可避不避者。名為當避弊象弊馬牛犇車蛇虺坑井水火拔刀醉人惡人。亦餘若干惡。

(本來可以躲避、可以避免、可以採取措施減少損害的,你如果非不去避。最後出現了惡果,你能怪誰。

這樣的情況類型很多。遇到坑躲著走,遇到江河不會遊泳千萬別下去玩,遇到危險切記保護自己的安全。不要妄想我念了佛菩薩名號,有護法神保佑,肯定沒事。你不管念什麼,迎著高鐵列車走,肯定死。高速路上逆行肯定死。那是找死和自殺。

普通人還好,有一部分學佛的人反而放鬆了警惕和謹慎,這樣的想法是要不得的。

不管你學佛也好、不學佛也罷。總要謹慎小心。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危險隨時可能有的。安全第一,生命寶貴!)

如是為九因緣。輩人命未盡當坐是盡。慧人當識當避。是因緣以避。乃得兩福。一者得長壽。二者以長壽乃得聞道好語言亦能行。諸比丘歡喜受行。

(因為以上九種原因,人本來不該喪命的而喪命。所以有智慧的人要認識、要躲避。這樣才能長壽,有了壽命才能更好的學習智慧,修行佛法。)

(轉)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佛經中說的九種橫死?了解一下?
    什麼是佛經中說的九種橫死?了解一下?皆仁法師經文中說,阿難尊者問救脫菩薩道:「那請問菩薩,什麼是九種橫死呢?」這就是一種橫死。這說的是身病,還有另一種是因為心病的情況。又或者有眾生相信那些世間的邪魔外道妖孽之人的說法,那些人妄說禍福之事用來恐嚇他人,這些眾生受到了恐嚇之後,心中驚慌不已,失去了正念和正確的判斷。
  • 佛教中所說的「橫死」是什麼意思?
    兩種死亡密切相關,剎那生滅的代謝中維持著相對穩定的相似相續,是暖壽識命相的和合統一,執此體為肉身我;念念遷流中執取前念之存有,接續後念之生起,在念念生滅中維持相似相續的精神同一性,執為精神性自我。分段性死亡有二種,一是自性死,二是橫死。自性死是正常的死,包括由業盡和由命盡兩種。
  • 佛經為什麼難讀?看完這5個原因,你心裡就有底了
    佛經難讀歷來是大家的共識,但如何難讀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出來。因為光從字面上看,佛經是很容易讀懂的。它之所以難讀,其真正的原因是每一本經書都有很多不同的讀法,一千個人讀同一本經書,所悟解的意義就會有幾千種不同之多。
  • 南懷瑾老師:一般人都是橫死,正命死很難!
    人道中有許多是不正常的死亡,那就屬於橫死。人的橫死按照佛學的道理,是他的因果報應;正常死的,也是個人的因果報應。這是第一橫死。二者,橫被王法之所誅戮。」第二種是犯了法,被判刑槍斃死的,殺頭死的,坐牢死的。三者,畋獵嬉戲,耽淫嗜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因為打獵跳舞,吸毒嗜酒嫖賭,花街柳巷跑多了,本來還可長壽,自己搞壞了,橫死;或被鬼神取走精氣而橫死。
  • 為什麼能把《心經》當佛經呢?它具備了佛經的這3種類型
    平常說,《心經》跟其他經不同,佛經一般分為3種:一個是佛親口開 示的,二者是佛未親口說而是以神通加持力而開示的,三者不是前二者,或許有人以為前二個就已經差不多了,感覺應該沒有第三種。同樣的情況,在戒律中也有,佛陀會說以後時代不同,將來你們的戒律也要改,這是佛陀允許的,這類也是佛說的,是從允許的角度判為佛說,而非佛親口說的。譬如此經,「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比苾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復於爾時。
  • 為什麼好人沒好報,學佛還會遭橫死?印光大師說,是因為這個原因
    但很多時候,人們卻也總是看到,有些人行善多年,最後卻意外橫死;而有些人作惡多端,卻安享晚年。這到底是因果虛假,還是因為善惡出現了偏差?我們都知道,佛門常常講到,出家人不打妄語,佛陀更是真實語者。既然佛陀說的話都是真實不虛的,出家僧人也不亂講話,那麼他們所宣揚的善惡因果的道理又該如何看待呢?
  • 佛經中的「一時」是什麼意思?
    經常讀佛經的朋友都知道,佛經中從來不寫具體日期,而只是用「一時」,比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那為什麼不寫日期,而用「一時」呢?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時間只是一種感覺。
  • 揭秘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寓意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遊水與陸地。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在諸尊龍王中,以五大龍王及八大龍王最為著稱。
  • 揭秘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含義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遊水與陸地。 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在諸尊龍王中,以五大龍王及八大龍王最為著稱。
  • 佛經中常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裡「善」的標準是什麼,要懂得
    佛經中常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裡「善」的標準是什麼,要懂得。很多佛經都提到,「善男子善女人」。那「善」的標準是什麼,首先最低的層次,就是嚴持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也是做人的基本。
  • 「聖密龍講」系列摘錄:佛經中的五種不翻譯
    「聖密龍講」系列摘錄:佛經中的五種不翻譯我們介紹一下佛經翻譯的「五不翻」原則。宋朝法雲大師編了一部《翻譯名義集》,周敦義為之作《序》,其中提到對佛經翻譯的問題,「唐奘法師論五種不翻」。玄奘 大聖寶講五種情況下不翻譯,其理由非常簡明,總的來說就因為是:古印度佛經傳進中國,一度使用一種叫「格義」的方法,將經中某些要義轉變為中國古文詞中現存的成語來取代古梵文,以類比一些在中國文化中沒有的異域文化和思想觀念,以便於翻譯成中國人看得懂的文字。
  • 許壽裳:民國三年以後,魯迅開始看佛經,用功很猛,別人趕不上
    他的好友許壽裳回憶說:「民三(1914)以後,魯迅開始看佛經,用功很猛,別人趕不上。」從這一年的魯迅日記得知,他本年度購書中的半數是佛經,約有八十餘種,僅4月19日就買了三十五冊。可見其執著之精神不亞於虔誠的佛教徒。
  • 佛經中有詳細記載,5種原因不可思議
    這是因為什麼原因呢?原來早在3000年前,佛陀就告訴了我們,人們肥胖瘦不下來的原因!佛經有十分詳細的記載,原因不可思議,理解後令人恍然大悟。肥胖的波斯匿王在《法句譬喻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古印度的波斯匿王非常喜歡美食,每天從早到晚都會覺得自己很餓,所以常常不停地進食,長久下來身體胖的連乘坐的車子都容不下他。因為身體肥胖,呼吸也成了問題,氣息呼氣非常的費力。
  • 美國萬佛聖城的佛經為何仍是中文而非英文?宣化上人也是無可奈何
    玄奘大師是四大譯經師中唯一的漢人目前在外國流行的英文佛經中,都是國外譯經師直接從巴利文(南亞國家的小乘經典)翻譯過去的。而不是從漢文或藏文翻譯而來,這又是為什麼?翻譯佛經首先必須具備五種般若:文字般若、實相般若、方便般若、境界般若和眷屬般若。般若是梵文,譯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這五種般若都不是現實中學來的,而是在禪定中獲得的智慧,又稱一切智。若不具備這五種智慧,則不能翻譯佛經。
  • 佛教:佛經中所說的這8種眾生,你知道是什麼嗎?
    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在許多佛經中,提到過「夜叉」、「天人」、「龍神」等名稱。其實,這些名稱中,每個名稱代表了一種眾生;而這些眾生,主要是指佛所說的「天龍八部」的八種眾生。1.天人天人就是指六道中的天道眾生,天人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有,欲界有六重天,色界有十八重天,無色界有四重天,一共是二十八重天。天道眾生以樂受為主,壽命比人道眾生長很多。不過一旦天福享盡,天道眾生很容易墮落下來。
  • 張即之《華嚴經》殘卷,佛經珍品。乾淨利落,筆筆到位
    南宋大書法家張即之,是藉助於當時流播範圍最廣且最能深入人心的佛經書法來確立其在書史的地位。他耽心於禪悅,喜與釋氏為伍,其方外之友甚夥。在僧徒們的薰染下,他屢以翰墨為佛事,創作了為數眾多的佛經作品,僅《華嚴經》就有數種。 而其所書之藝術水準更在同輩之上。
  • 佛經十二部
    其特性是「直說法義」,為一切佛經的主要文式。《大智度論》又稱為「契經」,意謂契於理契於機之經典。二、重頌:    這可以形式與內容兩層上來理解。從形式上看,文句字數有定,似於「古詩」,這是從梵文、巴利語沿習而來的文體,一般稱偈頌。從內容上看,都是對「長行」內容的複述,是稱重頌或應頌。應者,「順應長行」;重者,「重宣其義」也。
  • 佛經的由來及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
    你知道佛經的由來起源嗎?你知道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佛經的由來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
  • 女皇武則天廣建寺廟弘揚佛法,背後的原因,竟是佛經裡的一句話
    為此,小編收集了幾種說法:第一種:武則天14歲進宮當才人,在李世民病重時,宮內外盛傳一條讖語:唐三世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為此,李世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決定殺掉武則天,以絕後患。誰知武則天機智地跑到李世民面前痛哭流涕,自願從此削髮為尼,到感業寺出家。
  • 帶你看看佛經中的「三千大千世界」
    你是否知道,其實古老的佛經中早就為人們描述過一個宏大無垠的世界。 世界 佛經中的四維時空 和現代人將這個地球稱為世界有所不同,佛經中所說的「世界」是由時間和空間組成的。《楞嚴經》卷四曰:「云何名為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現在未來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