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賣燒餅的故事
有一個市場,有兩個人在賣燒餅,有且只有兩個人,我們稱他們為燒餅甲、燒餅乙。
他們的燒餅價格沒有物價局監管,他們每個燒餅賣一元錢就可以保本(包括他們的勞動力價值),並且他們的燒餅數量一樣多。
這段時間,他們生意很不好,一個買燒餅的人都沒有,甲說:「好無聊」,乙說:「我也好無聊」,此時看故事的你們也說:好無聊。
這個時候的市場,我們就稱之為不活躍!
為了讓大家不無聊,甲乙決定玩一個遊戲。於是,真正的故事開始了。
甲花一元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一元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
甲再花兩元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兩元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
甲再花三元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三元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
……
於是在整個市場的人看來(包括看故事的你)燒餅的價格飛漲,不一會兒就漲到了每個燒餅60元。但只要甲和乙手上的燒餅數一樣,那麼誰都沒有賺錢,誰也沒有虧錢,但是他們重估以後的資產「增值」了!甲乙擁有高出過去很多倍的「財富」,他們身價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
這個時候有路人丙,一個小時前路過的時候知道燒餅是一元一個,現在發現是60元一個,他很驚訝。
一個小時後,路人丙發現燒餅已經是100元一個,他更驚訝了。
又過了一個小時,路人丙發現燒餅已經是120元一個了,他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個,因為他是個投資兼投機家,他確信燒餅價格還會漲,價格上還有上升空間,並且有人給出了超過200元的「目標價」。在股票市場中,路人丙就是股民,給出目標價的人被稱作研究員。
在燒餅甲、燒餅乙和路人丙「賺錢」的示範效應下,接下來的買燒餅的路人越來越多,參與買賣的人也越來越多,燒餅價格節節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興,但是很奇怪:所有人都沒有虧錢。
這個時候,你可以想見,甲和乙誰手上的燒餅少,即誰的資產少,誰就真正的賺錢了。參與購買的人,誰手上沒燒餅了,誰就真正賺錢了!而且賣了的人都很後悔——因為燒餅價格還在飛快地漲。
那到底誰虧了錢呢?
答案是:誰也沒有虧錢,因為很多出高價購買燒餅的人手上持有大家公認的優質等值資產,也就是燒餅。而燒餅顯然比現金好,現金存進銀行而獲得的利息太少了,根本比不上價格飛漲的燒餅,甚至大家一致認為市場燒餅供不應求,可不可以買燒餅期貨啊?於是出有人問了:買燒餅永遠不會虧錢嗎?當然不是。那哪一天大家會虧錢呢?
比如市場上來了個物價部門,他認為燒餅的定價應該是每個一元——監管出現
也可能是市場出現了很多做燒餅的,而且價格就是每個一元——同樣題材股票出現。
或者市場出現了很多可供玩這種遊戲的商品——不同發行商出現。
亦或是大家突然發現這不過是個燒餅!——價值發現
也許是沒有人再願意玩互相買賣的遊戲了!——真相大白
然而,如果有一天,任何一個假設出現了,那麼這一天,有燒餅的人就虧錢了!那誰賺了錢?就是最少佔有資產,也就是燒餅買的最少的人。
這個賣燒餅的故事非常簡單,人人都覺得高價買燒餅的人是傻瓜,但當我們再回首看看我們所在的證券市場,這個市場的某些所謂的資產重估、資產注入何嘗不是如此?在ROE高企,資產在高溢價下的資產注入,和賣燒餅的原理其實一樣,最終誰最少地佔有資產,誰就是賺錢的人,誰就是獲得高收益的人。
所以作為一個投資者,應當理性地看待資產重估和資產注入,看到別人的忽悠要理性對待。面對在高ROE下的資產注入,尤其是券商借殼上市、增發購買大股東的資產、增發類的房地產等等資產注入的情況時,一定要把眼睛擦亮再擦亮,慎重再慎重。
因為,你很可能成為一個持有高價燒餅的路人。
股市實際上歸根結底,就是一個「零」的遊戲,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融資市場,而股市的本身價值,就是為企業服務的一條融資渠道,為企業發展提供資金來源。
也就是說,股市首先要養活的是那些股市中的企業,並非市場投資者,如果處在投資位置,那麼本身就已經站在了這個市場食物鏈的最底端。
股市遊戲的核心就是「零」,說直白點,就是所有的人把錢投入市場,有人賺那麼就會有人虧,賺錢的人並不是讓錢從天上掉下來,而是從輸錢的人口袋中掏出來,資金從一個口袋進入另一個口袋,資金在市場內不斷流動,促進了企業效益,但是股民中卻不會有什麼真正的贏家。
股市裡的直接參與者只有機構和散戶,但政府是這場遊戲的組織者,在對企業和投資者引導時,間接參與到股市遊戲中。
三者在這場遊戲中各取所需:政府下的棋最大,需要牛市來助其完成產業結構轉型、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助力國企改革、提升國內消費等問題,最終實現經濟回暖,並實現新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機構和散戶目的就比較單純:賺錢。但機構相比散戶更專業,時間更充沛,消息更靈通。
不懂政策,何談股市?15年上半年的股市「牛遍全球」,而牛市產生的起因大家都清楚,那就是上層管理者希望這個市場能夠牛起來,那麼管理者是否可以直接幹預市場呢?答案是不行!
既然無法幹預市場,那麼就不斷把優質的概念、利好的政策,各色利好消息一股腦往下扔,讓所有處於市場中的投資者和公司都對未來充滿預期並迅速布局,希望預期有朝一日可以兌現,這就是我們的股市效應中最明顯的一種——政策市。
所以說炒股懂技術只是剛進了門檻,如果不懂政策,那麼還是要在這個市場中不斷虧損。
那麼散戶應該怎麼玩?牛市結束之後的市場困境,被很多股民戲稱為「俠之大者,為國接盤」,實際上這也只是眾多「接盤俠」的一種自嘲而已,散戶不會知道牛市能夠持續多久,實際上這一點很簡單。
因為管理者希望牛市出現,所以出現了利好政策,牛市的應運而生並非偶然,而是管理者有其目的,這個目的達到了,市場就該恢復平穩,市場不能走的太快,否則出現經濟泡沫,大家就都沒得玩了。
可能有朋友問,既然股市裡不能都是贏家,那有沒有必要參與呢,答案是必須參與!
那麼散戶應該怎麼玩呢,其實也很簡單。
一次牛市的出現,就代表著市場中出現了一次新的財富分配,雖然說股市是一個零和遊戲,但也要記住一點,那就是政府在印鈔票;為啥之前4萬億投資時候中國的富豪突然多了那麼多,答案就在這裡,自己就切勿被貪念遮蔽了雙眼。
投資市場首先要拿出來的就是閒置資金,保住自己的本金就是在保自己的命,本金無論何時都不能動,進入股市的閒置資金,也必須是沉睡在帳戶上的錢。
那如何控制風險呢?
第一,投資股市的資金一定要是閒置資金,屬於沉睡在存款帳戶上的錢,不影響正常的生活開支;
第二,股市投資莫貪心,要像止損一樣學會止利,見好就收;第三,散戶與機構投資的差距還很大,所以可以拿出一定資金配置基金等產品,交給專業人士,學會配置理財。
如果技術還是不過硬,不妨試試機械操作,金叉開倉死叉平倉,波谷開倉、波峰平倉,做到機械交易,一旦觸及止盈止損點位,不論輸贏立即機械性止盈止損,這種在股市中如同機器人般地操作,也保住過不少投資者的身家性命。
肯定也有人會問,我們的市場公平嗎?這個股市中質疑的聲音很多,至於為什麼質疑,因為很多人認為股市是缺乏公平性的。
多機構都可以輕易獲取其他股民難以得到的內部信息,可以做到先散戶一步布局,而散戶則是永遠跟在這些主力資金的背後「喝湯」,這一點,確實不公平,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更多人加入這個市場,因為這個市場有孔子可以鑽,有漏洞可以找,這些進入市場的投機者從一開始就是抱著發橫財的念頭進入市場的,所以這個市場本身註定無法公平。
毫無疑問,股票市場的財富神話一再的上演,自90年以來,市場造就了不計其數的財富傳奇,很多人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從無到有在市場中成功淘金,甚至一夜之間 就成為百萬富翁甚至千萬富豪,但是,這畢竟是少數。而大部分散戶都是一虧在虧,從有到無。70%的散戶造就了10%的成功者,是大部分人的虧損才堆積出少 數人的財富。
大部分虧損嚴重的散戶,都有一些致命的錯誤和弱點,總是永遠的處於滿倉狀態,總是不切實際的抱有幻想,總是一再的抱有僥倖心 理,不懂得規避風險,而一旦被套,就死了都不賣捨不得割肉,從而短線變中線,中線變長線,長線變股東,當真正的行情來臨時,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別人大賺特 賺,自己卻還在高高的山峰上站崗。
大部分散戶都不能正確冷靜的分析行情,多數人都沒有自己的觀點,總是人云亦云的跟風操作,對於自己買入的 股票很少深入的研究分析,當買入之後被套了,立即慌了手腳,不知該如何應對。大部分的股市成功者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沒有這些缺點,他們的所有買入和賣出都有 詳細的計劃和嚴格的紀律,即便是操作失誤,也不會慌手慌腳的不知所措。
人就是這樣,沒有持有股票的時候很清醒,持有股票的時候就反覆否認自己看到的賣出信號,肯定自己的持有是正確的。在金融 心裡學裡面的術語叫「過度自 信」,或者叫「選擇性的相信」。意思是只相信能佐證自己判斷的信號和信息,忽視與判斷或者期望所相左的信號。這是人的弱點,等發現自己站在高高的山崗上 時,那時就開始「事後聰明」了。相信下次做得更好,但是,永遠都做不好。成功的交易者一定要克服這種僥倖心裡,該賣就賣該割肉就割肉,嚴格按信號的指示進行操作(至少要有減倉動作)。
有句古話「賺錢不吃力,吃力不賺錢。」賺大錢的人是用屁股坐著賺來的,不是用腦子想著賺來的,既會思考又能坐住的人實在太少了。在實戰中總是在超賣或超買時先把獲利的單子平出來看看,等反彈或回調時再補回,但是多數人(包括我)都一再地犯同樣的錯誤,就是反彈起來(或回調下來)時我們總覺得沒有反到位結果在猶豫中,最終忍不住大膽地重倉介入時往往行情已經到底或到頂了。我一直追求坐著賺錢的境界而不是跑著賺錢,但真要做到這一境界實在太不容易。
在做盤和買賣時要靈活應戰,該出手時就出手,要相信自己。
密切關注並高度專注於市場中主流熱錢動靜及動向,熱錢不動我也不動,熱錢不來我空倉,永遠都愛市場熱錢。熱錢的異動與流向,是市場中最有價值的指標。要通過不斷實踐,努力培養發現熱錢的能力(需要耐心及專注),對以各種方式新到的熱錢流,對其強度進行及時迅速的評估,同時依照能量流動永遠尊循阻力最小的路徑流動的原則(技術形態分析、籌碼穩定度分析、及獲利空間評價),快速決策(思考),最後要實現手腦合一,先人一步跟上熱錢流從而實現不斷的穩定的獲利之目標。
莊家打算在股市中操盤時,中小散戶拿他們是沒有辦法的。他們是股市中的強者,因此不能與他們強拼,不能固執為之。與他們強拼,一定會失敗;固執為之的,一定會失利。
所以炒股高手從不與莊家對著平,所以不會失敗;從不會固執為之,所以不會失利。對付莊家,只有採取先行埋伏或後期跟進的辦法,順著莊家的操作方向,或輕倉,或急進;或強或弱;或滿倉坐轎或危險時下轎。
因此,炒股高手對莊家總是避免極端、過分的做法,而只能順從莊家,處之泰然。
莊家由於資金雄厚,一旦他們選中某個股票做莊時,便可以利用手上的資金和吸人的籌碼對股價進行有目的的拉抬和打壓,以便為自己進一步吸足籌碼,拉抬股價、高位出貨製造便利。儘管散戶手中的資金集合起來仍然不少,但由於散戶各自為陣、各有各的操作方向,不能將資金凝聚起來,形成眾志成城的局面,因而散戶是無法控制股價的,在般市中只能處於絕對弱勢的狀態,聽命於莊家的擺布。好比六國對秦國,雖然六國合在一起,可能實力要超過秦國,但由於六國不能扭成一股繩,那也只好聽命於秦國的指揮了。
既然散戶無法控制股價,那也只有擺正自己的弱者的位置,不和莊家的操作對著幹,才能利用莊家的拉抬和打壓製造的價差進行買賣了。如果和莊家對著幹,例如莊家開始拉抬時你賣出,那麼你必然空頭套牢;如果莊家出貨時你買入,必然多頭套牢。因此作為散戶,最重要的察清莊家的目的和行蹤,利用莊家的力量,乘莊家的轎子,才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妙用。因此,散戶的關鍵是察莊和跟莊。
好在莊家操盤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資金龐大,進入和撤退都沒有散戶靈活,操作中又要兼顧大勢走向、散戶心態,因而在操作中必然在盤面上留下痕跡,這就給散戶察莊和跟莊提供了機會。
散戶察莊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判斷:
一是從盤面變化的情況,尤其主要是成交量變化情況來分析。莊家人莊一般以選擇底部較多,如果某個般票在底部盤整觸底後,成交量日益稀少,而後成交量突然明顯放大了許多,股價開始變得活躍,下跌時不會有效跌穿最低價位的支撐,這種情況可以認為是莊家人駐的可能性極大,散戶投資者可以逢低介入,設立一個5%至10%的止損位,等待莊家拉抬。
二是從主力莊家製造的氣氛中察莊。即從市場氣氛與莊股實際走勢的對比和反差中發現莊家蹤跡。莊家吸籌時,常常會有利空消息或消息真空,股評家也以唱空居多,但這隻股票卻在底部逐步放大成交量,並穩穩地上攻,這種情況說明莊家正在進駐的情況為多。
莊家吸足籌碼後,為了減輕拉抬時的阻力,洗出不堅定的浮籌,趕出不堅定的投資者,還要進行洗籌。底部洗籌通常顯得驚心動魄,極可能洞穿最低價,但底部洗籌的特徵也很明顯,即下跌的時間極快,然後極短時間內股價又迅速反彈回來,並站在一些重要的均價之上。因此,散戶不能被莊家的洗籌假象所迷惑,如果不幸在洗籌中被莊家洗出局外,發現股價不跌反而持續上升,應果斷返身殺入,而不要猶豫。
散戶跟莊的方法也有兩種:
一種是「或行」,即在莊家入駐之前提前埋入。這種方法要求投資者要有很高的選股修養,即要投資者以莊家的眼光對股票進行避選。如大勢低迷一段時間後,就可以這樣考慮:假如我是莊家,我會選哪些股票做莊。投資者必須分析莊家的思路,哪些股票存在潛在的題材和發展潛力,會在今年的市場上得到共鳴,而現在又是被投資者輕視和淡忘的?因為這些問題也是每一個莊家必須研究的。採用這種方法必須有很高的前瞻性,對國家政策發展的脈絡、大勢趨向、行業整合要有一定研究,並具有預見的眼光,提前埋人的成功可能性才比較大。當然,這種方法有時也要靠一點運氣,但不管怎麼說,這是一種相當安全的跟莊方法。
另一種「或隨」,即按前述察莊的方法,在盤面上發現莊家蹤跡時才跟莊。這種跟莊的時效性較強,可以有效地使用資金的時間,跟進後立刻就可能贏利,但投機性較強,因而風險也較大。
投資者可根據自己的性格和操作理念選擇不同的跟莊方式。
早上起來穿衣吃飯,然後出門去上班,如果下雨了,就帶把雨傘。這對於一般的人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幾乎就是與生俱來的一種生活習慣。人在一生中 會有很多習慣相伴隨,有生活習慣、工作習慣、飲食習慣等等。習慣就成了人的風格。生活習慣就是生活風格,工作習慣就是工作風格。它們是人在工作或生活中的 一種流程、一種計劃。
對於精神正常的人來說,在生活或工作中近乎成為條件反射的習慣,能讓他們始終有條不紊地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狀態。對其形成的原因,同1 1=2的算術問題一樣簡單,沒有必要問為什麼。習慣是由人的性格決定的。
有道是「性格決定命運」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是不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去改變自己的性格呢?我認為大可不必。性格是一種個性,有其優點和缺點,我們沒有必要去改變自己的性格,只需要調整你性格中的優點去適應你的目標並更好的去為之服務就行了。
從事股票交易要想獲得成功,除了具備對行情的研判能力、資金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以外,更為重要的是自我控制能力。「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有效地實施自我控制能力,就需要在交易前有明確的交易計劃。有效的計劃能幫助你實現成功的目標。
如果沒有計劃,目標的實現就是天方夜談。對於股票交易者來說,也許困難並不在於交易計劃的制定上,而在於計劃的貫徹實施上。很多交易者在臨盤交易的時候,就會把事前制定好的計劃拋到九霄雲外,讓恐懼和貪婪去主宰交易,焉能取勝?
其實冷靜的想想,如果我們在交易中將計劃的實施轉化為一種習慣多好啊。對於系統交易者來說,系統信號就構成了你的交易計劃,因為它是一套規則,能使你始終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去對待和進行交易。
但為什麼只有5%的贏家才能真正去實施自己的交易計劃呢?因為只有這少得可憐的人將交易計劃變成了自己的交易習慣,所以他們勝出了,成為市場上少有的能夠持續穩定賺錢的人。
將交易計劃轉化為交易習慣,是成功實施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將你的交易行為由被動執行變成主動執行,是習慣形成的過程。對於習慣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批評與 自我批評不斷深入的過程,需要在交易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去強化。當內心即將萌發違背交易計劃的念頭時,你應大聲地說「你這個懦夫,又在背叛自己!!」。
在不斷強化、不斷自我批評、不斷否定自己的習慣形成過程中,你就會逐漸體會到沉浸在交易過程中而不是沉浸在結果中的愉快和成就感。
交易要長期取得成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能夠認清市場的結構;
2、能夠認清交易者自身的結構(貪婪恐懼);
3、能夠將市場結構與自身結構無縫連接(做到「知行合一」)。這三個要件。
假如,你吃了兩碗飯未飽,第三碗後就飽了。這時你是否會想如果我一開始就吃那第三碗不是更好嗎?前面那兩碗是否有充飢的功能?這個問題問小孩,小孩也會發笑。在交易時,交易者一定要按照系統信號去進行交易。
如果連續遭受挫折,也不應對系統的有效性產生任何懷疑,並且應堅定不移地執行新的交易信號。比如:當你按照系統信號進行交易而連續兩次作錯,這時系統產 生了第三次交易信號,由於你已經根據系統進行交易而連續錯了兩次,你開始對系統產生懷疑,因此沒有去執行第三次交易信號,但此時卻產生了一輪轟轟烈烈的行 情,由於你對系統的懷疑,使你錯失了行情。
任何系統都不是絕對完美的,交易系統不是神,沒有失敗交易的交易系統是不可信的,沒有任何噪音的交易系統是不可信的,因此前兩次錯誤交易看成是捕捉第三次大行情信號的成本和代價,你就不難理解了。在盤整時期出現虧損是無可厚非的,但錯過行情卻是不可原諒的致命錯誤!
成功的交易者就是那個連續失敗後,還對後續信號充滿信心,並果斷執行從不錯過大行情的交易者。不要相信直覺,要相信現實,一旦交易虧損,不管是市場出了問題,還是系統出了問題,始終需要你止損。
要養成贏時就守,不轉向不走。輸到止損位就即走的良好習慣!拋棄一切慾望,做一個堅定的系統交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