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去大城市就沒出息嗎?不好意思,我在三線過得很好

2020-12-19 獵聘

近日,大學教授儲殷和主持人馬丁就「年輕人不去大城市就沒出息嗎」這個話題展開了一場對談。

儲殷教授認為不應該年紀輕輕就回小地方過安逸生活,而馬丁則表示自以為留在北上廣就高人一等是可笑的阿Q精神,許多人能留在大城市也是靠啃老,現在交通、網際網路越發通達,人在小城生活也有的是出頭的機會。

衡量年輕人價值的從來不是地域因素,而是一個人本身具備的價值。大城市資源配置固然豐富,但是近年來中小城市憑藉政策、生活成本上的優勢,同樣也為不少年輕人帶來了成功機遇。

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下沉市場的潛力成為新的發展契機,下沉市場近幾年收入和消費增速明顯提升,下沉市場也成為了諸多商家必爭之地。

商業發展需求大的地方必然就存在更多的機遇,並且具備快速發展需求的地方,政府扶持力度以及個人發展速度都會緊跟腳步,有時候更加能夠提高綜合能力,而不是在固定崗位上擔當螺絲釘的角色。

處在小城市個人職業發展的優勢有哪些?

1.職級簡單,晉升暢通

最近,很多大型企業都在優化「職級體系」,主要是為了規避冗餘的職級體系帶來的弊端。前段時間,阿里巴巴取消內部系統的「P」序列職級顯示,員工在郵件、釘釘、內網等系統中已無法再看到彼此的職級。

在10月份,美團對內發布全員信稱,從2021年初起,美團將實行新的「扁平職級,寬帶薪酬」體系。此次升級後,美團員工職級線由雙職級線變單職級線。

很多大企業的職級體系比較複雜,導致員工晉升緩慢,長期在同一崗位得不到晉升提拔,容易消磨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相對比而言,下沉市場的企業一般崗位設置簡單,專業條線的晉升通道比較暢通。

2.全面發展,減少螺絲釘效應

疫情發生後,無接觸配送、無人零售、直播零售等消費新模式、新方式快速發展,人工智慧、遠程辦公、網際網路+醫療+藥店等逆勢發展,信息消費等顯著增長。

《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曾豪言:「在20到30年之間超過50%的工作機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最容易被取代的崗位就是那些「螺絲釘」式崗位,在同一崗位上始終忙碌不止,但是卻無法拓寬自己的發展領域。

大城市的企業依託發展成熟的地域,企業發展也趨於成熟,對於崗位設置比較固定,崗位配置嚴謹。但是下沉市場的企業相對而言靈活性更高,對於人才的全面發展有促進作用,可以避免發展領域狹窄導致的競爭力不足。

3.扁平管理,決策機制簡潔效應

"扁平化"管理是相對於"等級式"管理構架的一種管理模式。它較好的解決了等級式管理的"層次重疊、冗員多、組織機構運轉效率低下"等弊端,加快了信息流的速率,提高決策效率。

小米發展初期一直都是遵循扁平化管理,小米的組織架構並沒有向大公司看齊,而是維持了三級的基本架構:七個核心創始人-部門leader-員工。這樣的結構,使得企業內部的決策機制簡潔,效率很高。

正在擴展下沉市場的企業一般都處於發展初期或者上升期,扁平化管理的模式,能夠創造更加快速的決策機制.這樣的發展環境.隨著企業快速發展,員工的能力發展水平也會穩步上升。

如何看待在小城市的職場人的個人價值?

1、學會課題分離,破除他人眼光困擾

前一段時間,一名滴滴程式設計師在職場社交論壇發帖稱:「自己是一名程式設計師,年薪近80萬,親戚的孩子是博士生,在一所二本大學教書,自己的年薪能抵過他5、6年的工資,但是,居然被鄙視了。」

阿德勒心理學中有一個核心理論,叫作「課題分離」。他認為,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幹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面對個人價值同樣如此。個人價值受多維因素影響,並非單一維度評判界定。做好自己的角色,破除別人的眼光困擾,這樣才能將自己更高的權重比例放在自我提升上。自我價值的實現永遠比別人的眼光更重要。

2、正確看待「野心」,選擇自己的目標

1949年,一位24歲的學財會的年輕人大學畢業了。這個年輕人剛進公司工作一個月,就一本正經地告訴他的合作夥伴說:「我將來要成為通用的總裁。」這位年輕人叫羅傑史密斯,三十年後,野心成真,他出任通用汽車董事長。

《請停止道歉》中作者說:「野心的定義充滿了詩意—『做或實現某事的強烈意願,通常需要決心和努力。』」

之前「擁有目標感的人生有多爽」風靡全網,激勵了一大波打工人。實現個人價值,肯定要有自己的目標,從「野心」中選擇可實現、具有意義的目標,並為之付諸實際行動。

3、不斷自我實現,循環反饋

有人認為,自我實現是一種人類內在固有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激發我們不斷挖掘、發展天賜的能力與才華,將自身潛力發揮到極致,並將最終引導我們找到人生的道路。

馬斯洛需求分析理論中,將自我實現的需要放在了最高境界的需求。所謂的自我實現,就是實現自我成長和體現自我價值。

有的工作價值屬性比較明顯,比如醫生、教師等,其實每一份工作都有其價值所在。隨著能力的提升、潛力發展,我們在不斷拓寬自我實現的邊界,也是不斷打磨個人價值的屬性。

通過不斷循環反饋,我們會從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使得自我實現的過程呈上升式增長。

對於個人價值的定義,沒有邊界和局限,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是個人價值的實現,擁有自己的目標並奮鬥實現的過程也是個人價值的實現。

我們不囿於單一維度的評價,才能在接受自我平庸的同時,依然能積極向上地自我實現,這就是最好的狀態。

相關焦點

  • 年輕人不去大城市闖一闖,就一輩子沒有出息嗎?
    有一個節目《你說的都不對》中就有這段選題,兩位老師根據這個話題進行了一場辯論,引起大眾的關注,很多觀眾都在社交平臺發表自己的意見,一時間話題「年輕人不去大城市就沒出息嗎」衝上熱搜,讓廣泛的大眾參與進來。
  • 年輕人都去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發展,三四五線城市的房價會跌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為什麼年輕人都去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發展?小城市的房價會大跌嗎?在這樣的大城市,不僅有更多的優秀企業,有更多的工作崗位,而且還有更好的創業環境。作為年輕人都是想要獲得這樣的一些就業機會,去賺更多的錢,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生活的。
  • 大學畢業後,考公務員和事業編是沒出息的表現,這種想法正確嗎?
    這位同學在朋友圈中寫道:「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畢業後就應該去大城市裡闖蕩一番,而不是去回老家參加公務員和事業編考試,這是沒有出息的表現。」說實話,當我看完這位同學的感想後,真的想要在評論區和他辯論一番,但是考慮到這樣做不僅會浪費時間,還沒有什麼價值,便放棄了這一想法。
  • 大城市房價太貴,美國年輕人向三線城市遷移
    高昂的房價,已經讓工作不久的年輕人,很難在洛杉磯、舊金山、聖地牙哥、紐約、波士頓等大城市擁有一席之地。即使在很多二線城市,如密蘇裡州堪薩斯、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猶他州鹽湖城等,年輕人買房也變得越來越困難。
  • 為什麼我建議年輕人一定要去大城市發展?
    經常有人問我,年輕人應該去什麼地方發展?我的回答總是「大城市」或者「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上廣(包括且不限於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但是有人反駁我說,大城市的壓力太大,競爭太激烈,生活節奏太快,很多人都適應不了,如今不是有很多人正在逃離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麼?
  • 在縣城買房卻去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怎麼想的?這是不聰明的決定
    因為學歷的問題,一些年輕人無法在外面找到穩定的工作,加上外面房價高的原因,不少人選擇在外面打拼,賺錢回到家在縣城買房,離父母近一些,房價也低一些。但是在縣城買房卻去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怎麼想的?這是不聰明的決定。在縣城買房,很多時候實屬無奈之舉,因為外面房價太高自己買不起,所以只能在縣城買房。
  • 中國「最窩囊」的城市,當過21年的省會,現如今卻成為三線小城市
    中國最窩囊的城市,曾當過21年的省會,現如今卻成為三線小城市,所有人都羨慕在一線城市生活的日子,第一線城市交通發達,而且方便,生活也方便,在第一線城市,大企業的高端百貨商店很多,發展的機會也很多,所以很多人想在同一個城市生活,我國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同樣在歷史長河中,有些城市曾經熱鬧過,但慢慢地消失了
  • 醫生回家鄉縣醫院工作沒出息?別說他們「窩囊」
    近期小編看到一條帖子,一名本科畢業的醫學生在考慮是繼續深造還是選擇縣醫院編制崗位,認為留在家鄉編制單位沒進取心,光想著在自己小地方安逸,會被不少「有霸氣」的年輕人認為太沒有追求,過於「窩囊」,而現實真的是如此嗎?回縣醫院絕對不是沒有出息!
  • 大城市給年輕人的錯覺:3小時擠地鐵就是努力,主動加班就是成長
    這就是城市發展帶給許多人的一種假象,因為城市太大,生活成本太高,本質上其實城市的發展速度已經超越了多數人,其實大家都是在被拖著往前走,因為居住成本太高,很多人只能犧牲自己的通勤時間來換取偏低的居住成本,但是對於來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來說,通勤時間過長,就已經剝奪了很多人自我成長的時間,以至於他們根本沒精力,沒時間去成長。
  • 大城市,留給年輕人的時間不多了
    準確的說,大城市的房價。我是一個從農村出來的孩子,深知去大城市闖蕩有多麼艱難。之所以下定決心要留在大城市,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如果我現在不去,將來也有可能被逼著去。即使我這一代不去,將來我的後代也會被逼著去。
  • 花2小時上下班,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時間永遠「在路上」
    從三線城市到新一線城市上班的第二個月裡,我漸漸養成了午睡的習慣。原因很簡單,公司定的9點半上班,但是自己得提早一個半小時8點鐘就起來收拾自己,隨便鼓搗幾分鐘,就出門開始公交+地鐵的上班之旅。但是工作1個月之後,我發現我想得太簡單了,跟很多人一樣,大家覺得這段長時間的通勤應該好好利用,至少不能讓他浪費,但是現實是在那樣的環境裡面,你根本沒法用這種碎片的時間去做任何有利於成長的事情。
  • 農村沒幾個人,城裡也「空蕩蕩」,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去哪了?
    隨著各行各業賺錢機遇變多,年輕人也早就不再局限於進廠上班了。在城鎮化的推動之下,除了逢年過節農村似乎很少會看到年輕人,這時候大家自然覺得農村人都進城打工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其實城市裡打工的也沒多少人。要說農村沒人是進城打工或者搬遷至城裡了,這些都很正常,為什麼城裡也感覺很冷清的樣子呢?
  • 英媒:全球年輕人「逃離」大城市成潮流 原因是——
    這是因為大城市的高出生率所致。其次,大城市往往是國際大都市,因此對移民的吸引力較高。但與此同時,離開大城市的人口也呈現有增無減的趨勢,並形成一種氣候。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人們離開城市前往鄉村的年齡與十年前相比年輕了十歲。那些離開城市返回鄉下定居的人,平均年齡為37歲,這是返鄉者平均年齡首次低於40歲。到底是什麼原因驅使人們棄大城市而去呢?
  • 一組圖揭示了高考的重要性,孩子,讀書不努力,能拼過富二代嗎?
    今天我去公園晨練,跑累了,坐在一張石板凳上休息。旁邊的兩個大媽在閒聊。一個在講,她親戚的兒子,前幾天收到了浙江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全家特別開心。「他那80多歲的老奶奶,癱瘓在床上已經好幾年了。一聽孫子考上了重點大學,據說還能下床走路了。我說,真是神奇呀!不就是考個大學。
  • 沒「出息」的男人,會經常說這幾句話,很難有「出頭日」
    沒「出息」的男人,會經常說這幾句話,很難有「出頭日」男人,是需要賺很多錢來養活家庭的,不管你現在有沒有錢,無論貧窮還是富有,你都需要不斷的努力。如果男人沒有「出息」的話,就會經常說這幾句話,註定不會有「出頭日」的「好貴啊,還是算了吧」一個人如果一直窮的話,那麼很多時候過著都會非常節省的,很多時候都是能不買就不會去買的,如果是必須要買的,也會挑那種比較便宜的。
  • 邯鄲:今天起,請叫我三線城市!
    拿著三線城市的工資,過著二線城市的消費生活?看著房價蹭蹭蹭漲成一線的價格!我的內心是拒絕的小編覺得邯鄲不止是三線城市其實邯鄲跟大城市差不多>不信你往下看大家好,我叫邯鄲以後,請叫我們三線城市!邯鄲有錢人跟大城市一樣數不勝數是的,英雄莫問出處,富人不論歲數邯鄲的有錢人真的不少你隨便去一家高級會所或高級住宅區地下車庫瞄瞄什麼捷豹路虎瑪莎拉蒂的
  • 背井離鄉的我們為什麼要去大城市
    那為什麼現在不回去呢?現在沒回去,當然是因為還沒有混好。如果在大城市混失敗了,灰溜溜的回去了,真的太丟人了,丟自己的臉還好,但是最不想丟的是爸媽的臉。我總想著給自己爸媽長臉,做什麼事情都是非常拼。我媽小時候最希望的就是我能夠上大學有一份好工作,甚至到了去給我算卦的地步。
  • 90後現狀:不婚不育不買房,你身邊有這樣的年輕人嗎?過得如何?
    朋友圈裡有個女孩,94年的,南京審計大學畢業的,開始認識她的時候,她才剛剛畢業,是個很羞澀的女孩,慢慢認識了,覺得她性格很好,是個實打實的樂天派,尤其喜歡美食。她在我們公司實習一段時間,後來離開了,就靠著朋友圈了解現狀了。
  • 年輕人,為什麼做月光族,也要留大城市?不,回家鄉也有詩和遠方
    導語「年輕人,不走出來大城市看看世界,宅在老家有意思嗎?」「年輕人就應該留在大城市.....」其實我個人覺得:對於外面的世界,留下吧,在外漂泊容不下這具肉身;離開吧,貧苦農村又安放不了悸動的靈魂。選擇的同時意味著捨棄,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年輕人究竟應該如何呢?年輕人如果選擇了看世界會得到什麼呢?
  • 曾經的中國服裝之王,已淪為三線品牌,如今卻被年輕人所嫌棄
    曾經的中國服裝之王,已淪為三線品牌,如今甚至被年輕人所嫌棄生活無非是衣食住行,而穿衣永遠排在第一位,因為不管生活多艱難,總需要合適的衣服才能出門。這些年我國的衣服品牌真的多到數不清,作為曾經的服裝之王,相信佐丹奴的名號多數人都是聽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