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在國內大面積普及後,眾多新興產業由此崛起,在改變人們傳統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對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其中的改變人們傳統公交車、計程車出行方式,將私家車資源做到合理利用的網約車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
縱觀目前國內網約車市場,通常都是由滴滴佔據半壁江山。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經歷了網約車燒錢大戰後,滴滴在國內網約車領域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89%以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網約車霸主。但有礙於在去年,滴滴旗下的網約車業務連續發生兩起重大安全事故後,滴滴也被相關部門勒令整改,其中整改的措施就包括了滴滴司機必須持雙證上崗。
要知道,所謂的雙證考核不僅需要耗費司機群體的時間,同時所產生的費用還要自己承擔,不過為了讓網約車平臺更加趨於規範化,絕大部分司機都欣然接受。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滴滴卻選擇了提高抽成。要知道,這樣的措施則意味著司機收入的減少。因此,滴滴提高抽成後,司機抱怨不賺錢,那為何還有大量司機跑滴滴?
首先,地區的不同,收入懸殊較大。雖然不少滴滴司機抱怨在狼多肉少的環境下,收入太低,但是在大城市跑滴滴的司機,平均每天的收入基本可以達到300多。一個月的收入平均都在上萬。所以,這也是司機一邊吐槽,一邊跑滴滴的主要原因。
其次,文化較低,缺少其他從業經驗的人群。這部分人群,自身所攜帶的技能較少,所以也無法從事其他高門檻的職業。所以,跑滴滴也成為了首選,即便跑滴滴需要持雙證上崗,但這樣的要求對於這部分用戶群體而言也並非難事,或許對於這些滴滴司機而言,跑滴滴也成為了無奈之舉。
最後,已經貸款買車,當滴滴平臺出現之際,大量的補貼吸引到了不少的司機群體,不過時至今日,伴隨著滴滴紅利的不斷減少抽成的提高後,到手的錢也變得越來越少,可即便如此,既然已經貸款買車,那麼所欠下的欠款必然也是需要還的,所以也只能出賣勞動力,用跑滴滴的錢來還車貸。
其實,伴隨著滴滴門檻越來越高,以及司機隊伍越來越龐大後,司機收入減少似乎也成為了公認的事實,可是在這個本就競爭激烈的生存環境下,又怎麼能輕言放棄,所以在不賺錢的情況下,滴滴司機也需要為了生存,硬著頭皮跑滴滴。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人流量較大的城市,所蘊含的紅利也是滴滴司機不願撤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