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僅局限於農村,如果從農村角度來說的話也是可以的。黑嫂小時候就經常會聽到村裡老人說這樣的話,一些老人,大多都是老太太,會坐著曬太陽時突然嘆口氣,然後說一句:滿堂的兒女,不如半路的夫妻。
小時候是不太懂這句話的,現在長大了,再回想這些話,能感受出說這些話人心裡的無奈。
為什麼農村老人愛說這麼一句話呢?年輕人怎麼不會說這樣的話呢?這是因為老人經歷過了這樣的無奈和心酸,說這類話的,多半是已經喪偶的,或者是兒女久不在身邊的。
那我們同時也會疑惑,她們是出於什麼心理說出這樣的話?這就牽涉到了這句話的本意,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又有沒有道理呢?
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不知道大家注意過沒有,農村有時候會出現老兩口相繼沒多久就去世的,比如之前好好的,但當老兩口有一個去世後,另一個也撐不了多久。
比如我們村一對老夫妻,兒子倒是不少,三個兒子,還有兩個女兒。但不知道因為啥原因,三個兒子都不讓老兩口在家裡住,這裡面肯定是有原因的,有可能是三個兒子這間互相有矛盾。但不管什麼原因,最後倒黴的總是父母,也就是老兩口。
都不讓住怎麼辦呢?正好村口以前有一家搭了彩鋼房,老兩口找到村裡幹部,村裡幹部經過協商,人家讓他們老兩口住了進去,等於是有個落腳點。
住進去兩年多,老太太去世了,老太太去世後半年多,老爺子也去世了。
我們無法知道老兩口搬進彩鋼房後心裡想過什麼,更無法明白他們看著自己親手蓋的三棟房子,老了卻不得不搬離,住進別人搭的簡易房裡會是什麼心情。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們一定非常生氣,生悶氣。其實兩個女兒不是沒有想過把老兩口接走,她們的意思是兩個閨女輪流養,比如一個閨女養三個月。
但是三個兒子不讓,他們說那樣是讓他們在村裡丟人,有三個兒子,父母卻讓閨女養,這不是讓他們丟人嗎?其實他們哪裡有人可丟?真正的人能幹出這種事嗎?
老兩口住在彩鋼房裡,夏熱冬冷,但至少互相之間有個照應,不管什麼時候,兩人能聊天,能說說話。一個生氣了,另一個還能勸勸。
可當一個去世後,剩下的一個就無人可說,也沒人照應,發生意外也不會有人知道,心理加身體原因,他們很容易垮掉。
這就是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的意思,因為兒女們會因為各種原因不在身邊,或者是工作,或者是別的原因,他們無法守著老人。我們常說少年夫妻老來伴是什麼意思?就是年輕時是夫妻,老了就成了親情了,就成了互相的伴。
一個不舒服時有人照應,哪怕是通知一下別人也是好的。但只剩下一個人時,無盡的苦就來了。
誰能不老?老了有個伴在身邊,可比天天讓兒女給點錢要強得多,突然發病時,有人能夠通知別人,錢能通知嗎?
所以,就算是半路夫妻,也是相互的伴,這對老人,特別是獨居老人是有好處的。
Ⅱ:這句話有道理嗎?
黑嫂不止一次寫過,任何時候,道理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你認為有道理的事,別人不一定認為有道理,而你認為沒道理的,別人可能認為完全有道理,這主要是看雙方的立場是什麼。
比如這個半路夫妻,有些兒女就不能同意,他們覺得人老了就不要想太多了,安靜過完自己的餘生就行了,再找個伴不是惹人笑話嗎?
還有些兒女認為,自己父親再找伴,這是被女方給哄了,這女方肯定是圖自己父親點什麼,可以是錢,可以是地,可以房子,但他們絕不會認為是相互需要。
從這些人的出發點來說,這句話就沒有道理,他們甚至認為,父母如果再半路找伴,對他們兒女是一種侮辱。
但從老人出發點來說呢?他們的需求其實非常簡單,就只是想要個伴。他們老了,腿腳不便,他們害怕自己半夜突然發病時身邊沒人。
黑嫂小的時候跟奶奶住,村裡有個孤寡老太太,一直在我們家睡,她說怕半夜死在家裡沒有人知道。 這是何等樣的恐懼和無奈?
但大多兒女並不理解老人這種恐懼和無奈,所以出了太多因為老人找伴而發生的家庭矛盾。
就從正常人為出發點來看,這個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黑嫂認為是有道理的。兒女不可能一直守著父母,工作了、打工了、成家了,這無可厚非,年輕人總要生活嘛。
但老人找個伴,其實也能免除孩子們的後顧之憂,萬一半夜突然有事,也能被通知到。
真正想通了的孩子,是不會去反對的。
但家庭之事千頭萬緒,各有各的難處,這個還是要學會區別對待,也不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
Ⅲ: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句話其實是一句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假如從老人為出發點,那這個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肯定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從孩子為出發點,這時面就容易摻雜別的東西。
黑嫂並不老,但平時喜歡觀察,村裡一些坐在牆角的老人,一些晚上在街裡坐著的老人,一些下雨還在街裡坐著的老人,他們究竟為什麼要這樣?他們是害怕孤獨,害怕回家一個人面對冰冷的屋子,害怕回家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如果有個伴,他們的生活或者是心理上會快樂很多吧?您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