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說的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2020-12-18 村裏白哥黑嫂

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僅局限於農村,如果從農村角度來說的話也是可以的。黑嫂小時候就經常會聽到村裡老人說這樣的話,一些老人,大多都是老太太,會坐著曬太陽時突然嘆口氣,然後說一句:滿堂的兒女,不如半路的夫妻。

小時候是不太懂這句話的,現在長大了,再回想這些話,能感受出說這些話人心裡的無奈。

為什麼農村老人愛說這麼一句話呢?年輕人怎麼不會說這樣的話呢?這是因為老人經歷過了這樣的無奈和心酸,說這類話的,多半是已經喪偶的,或者是兒女久不在身邊的。

那我們同時也會疑惑,她們是出於什麼心理說出這樣的話?這就牽涉到了這句話的本意,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又有沒有道理呢?

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不知道大家注意過沒有,農村有時候會出現老兩口相繼沒多久就去世的,比如之前好好的,但當老兩口有一個去世後,另一個也撐不了多久。

比如我們村一對老夫妻,兒子倒是不少,三個兒子,還有兩個女兒。但不知道因為啥原因,三個兒子都不讓老兩口在家裡住,這裡面肯定是有原因的,有可能是三個兒子這間互相有矛盾。但不管什麼原因,最後倒黴的總是父母,也就是老兩口。

都不讓住怎麼辦呢?正好村口以前有一家搭了彩鋼房,老兩口找到村裡幹部,村裡幹部經過協商,人家讓他們老兩口住了進去,等於是有個落腳點。

住進去兩年多,老太太去世了,老太太去世後半年多,老爺子也去世了。

我們無法知道老兩口搬進彩鋼房後心裡想過什麼,更無法明白他們看著自己親手蓋的三棟房子,老了卻不得不搬離,住進別人搭的簡易房裡會是什麼心情。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們一定非常生氣,生悶氣。其實兩個女兒不是沒有想過把老兩口接走,她們的意思是兩個閨女輪流養,比如一個閨女養三個月。

但是三個兒子不讓,他們說那樣是讓他們在村裡丟人,有三個兒子,父母卻讓閨女養,這不是讓他們丟人嗎?其實他們哪裡有人可丟?真正的人能幹出這種事嗎?

老兩口住在彩鋼房裡,夏熱冬冷,但至少互相之間有個照應,不管什麼時候,兩人能聊天,能說說話。一個生氣了,另一個還能勸勸。

可當一個去世後,剩下的一個就無人可說,也沒人照應,發生意外也不會有人知道,心理加身體原因,他們很容易垮掉。

這就是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的意思,因為兒女們會因為各種原因不在身邊,或者是工作,或者是別的原因,他們無法守著老人。我們常說少年夫妻老來伴是什麼意思?就是年輕時是夫妻,老了就成了親情了,就成了互相的伴。

一個不舒服時有人照應,哪怕是通知一下別人也是好的。但只剩下一個人時,無盡的苦就來了。

誰能不老?老了有個伴在身邊,可比天天讓兒女給點錢要強得多,突然發病時,有人能夠通知別人,錢能通知嗎?

所以,就算是半路夫妻,也是相互的伴,這對老人,特別是獨居老人是有好處的。

Ⅱ:這句話有道理嗎?

黑嫂不止一次寫過,任何時候,道理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你認為有道理的事,別人不一定認為有道理,而你認為沒道理的,別人可能認為完全有道理,這主要是看雙方的立場是什麼。

比如這個半路夫妻,有些兒女就不能同意,他們覺得人老了就不要想太多了,安靜過完自己的餘生就行了,再找個伴不是惹人笑話嗎?

還有些兒女認為,自己父親再找伴,這是被女方給哄了,這女方肯定是圖自己父親點什麼,可以是錢,可以是地,可以房子,但他們絕不會認為是相互需要。

從這些人的出發點來說,這句話就沒有道理,他們甚至認為,父母如果再半路找伴,對他們兒女是一種侮辱。

但從老人出發點來說呢?他們的需求其實非常簡單,就只是想要個伴。他們老了,腿腳不便,他們害怕自己半夜突然發病時身邊沒人。

黑嫂小的時候跟奶奶住,村裡有個孤寡老太太,一直在我們家睡,她說怕半夜死在家裡沒有人知道。 這是何等樣的恐懼和無奈?

但大多兒女並不理解老人這種恐懼和無奈,所以出了太多因為老人找伴而發生的家庭矛盾。

就從正常人為出發點來看,這個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黑嫂認為是有道理的。兒女不可能一直守著父母,工作了、打工了、成家了,這無可厚非,年輕人總要生活嘛。

但老人找個伴,其實也能免除孩子們的後顧之憂,萬一半夜突然有事,也能被通知到。

真正想通了的孩子,是不會去反對的。

但家庭之事千頭萬緒,各有各的難處,這個還是要學會區別對待,也不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

Ⅲ: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句話其實是一句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假如從老人為出發點,那這個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肯定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從孩子為出發點,這時面就容易摻雜別的東西。

黑嫂並不老,但平時喜歡觀察,村裡一些坐在牆角的老人,一些晚上在街裡坐著的老人,一些下雨還在街裡坐著的老人,他們究竟為什麼要這樣?他們是害怕孤獨,害怕回家一個人面對冰冷的屋子,害怕回家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如果有個伴,他們的生活或者是心理上會快樂很多吧?您認為呢?

相關焦點

  • 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這句農村俗語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這句農村俗語,說的有沒有道理?是要根據情況所定的,具體原因,下面我來給你們分析一下: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是什麼意思先來了解下,這句農村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在我們傳統的文化裡講究,百善孝為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農村俗語「就算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是什麼意思?很有道理
    人的生老病死是誰也抗拒不了的自然規律,天災人禍也是人們防不防勝防的意外發生,作為夫妻是人生中最親近的緣分,誰也不願意自己的另一半先離開,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如果失去了另一半,那麼,對於喪偶的中老年人來說,農村有句俗語「就算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是什麼意思?
  • 俗語「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是啥意思?
    一句俗語叫做,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很多人對這句話不能夠完全理解。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簡單的來說,半路夫妻也就是,單身後或者離婚後再找的配偶。年老的時候,如果身邊有一個老伴兒,比兒女們在身邊要強得多。什麼是搭夥過日子呢,就是沒有結婚證,而兩個人長期同居,而這種夫妻關係有事實存在。但前提是這兩個人又各自都是單身,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的搭夥過日子的現象。
  • 農村俗語:「半路夫妻,永遠是賊」,是啥意思?背後有何含義?
    農村俗語:「半路夫妻,永遠是賊」,是啥意思?背後有何含義?說起俗語,大家並不陌生,尤其是在農村,我們經常會聽到農村人脫口而出的俗語。我們可以說,這些俗語完全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通常那些通俗易懂的話語,就是人們口中所說的俗語。
  • 俗語:半路夫妻,永遠是賊,啥意思?有何道理?說了你可能不信
    俗語:半路夫妻,永遠是賊,啥意思?有何道理?說了你可能不信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用語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但是俗語在農村仍然非常常見,甚至與人們的生活融為一體。如果雙方都帶著孩子的話,平時生活可能和和睦睦,沒有太大的矛盾,一旦牽扯到孩子的利益時,不可避免的會發生爭吵。原先平靜的生活也會因此被打破,感情上也會出現裂痕。不得不感慨世態炎涼。所以就有第一句俗語,半路夫妻永遠是賊。因為夫妻之間不能互相體諒,互相信任的話。那彼此相處,時時刻刻都在提防著對方,只想著各自的利益。那無疑是與賊相處。
  • 農村俗語「看命先生半路死,地理先生沒處埋」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和老人聊天的時候,往往會從他的嘴裡蹦出一些通俗易懂的農村俗語,聽起來是既有意思,又有充滿了道理。下面要說的這三個農村俗語,言簡意賅聽起來朗朗上口,大傢伙看看它們說了個什麼意思,講了個什麼道理?但是有的夫妻,可能說著說著有一方就慢慢的不回應了,一般是男方,這樣這個架就吵不起來,氣消了也就沒事了。可是大部分夫妻,一旦吵起來,那可是互不相讓,生怕自己少說一句,這樣你一句我一句,有時候吵著吵著,可能就會說出非常過激的話,極易觸及一方的心理底線,那時候就不好了,矛盾一旦升級,後面發生的事就不易控制。所以就有人就這種情況總結了這麼一句俗語「天上打雷雷對雷,夫妻幹仗錘對錘」。
  • 農村俗語「打小夫妻甜如蜜,半路配偶搭夥過」啥意思?有道理嗎?
    什麼是俗語?俗語也叫俗話,俗言,也是熟語的一種,它是流行於民間的通俗語句,帶有一定的方言性。俗語與老百姓日常生活貼得比較近,生活,工作,寫作都離不開俗語。網絡語言「大行其道」的當下,許多人對俗語不是很重視,但對老人來說,俗語卻影響著自己的一生,有些俗語雖俗,但卻十分含蓄,不乏哲理,比如說「寧吃十分虧,不使一點壞」,不僅說明了吃虧是福的道理,更告誡人們凡事都要光明磊落,不要背後傷人。那麼今天老農就繼續為大家分享以下兩則俗語,你們知道啥意思嗎?有道理沒?
  • 一個68歲老人自述:兒女個個有出息,臥床不起還得靠半路夫妻
    導語:「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很多人理解為,對兒女再好,也不如半路夫妻親,其實不然,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兒女是親情,半路夫妻是讓人悸動的愛情,兩者不能相提並論。還有一句俗語:「半路夫妻都是賊」,對再婚的另一半付出很多,換不來一顆真心,最後扣上了是「賊」的帽子,事實上真的如此嗎?看看這個68歲老人經歷了什麼?
  • 農村流傳下來的「半路夫妻,永遠是賊」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不管是經濟上還是生活上都有這很大的改變,但還是又很多的東西沒有變,那就是農村普遍存在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有著成百上千年的歷史文化,但是隨著一代一輩的人們慢慢的就流傳至今了,那麼有很多人就很奇怪,這些俗語到底是怎麼來的,其實這些俗語都是過去的人們,通過身邊的人和身邊發生的事一點一點總結出來的
  • 農村俗語「半路夫妻硬如鐵,從小夫妻軟如棉」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這農村俗語的意思就我們經常說的俗話,很多張口就來俗話說怎麼怎麼,說明都是一些有道理的話,從古自今這話能流傳到現在如果沒有道理根本不會被傳承,那麼大家有沒有通過農村這麼一句俗語呢:「半路夫妻硬如鐵,從小夫妻軟如棉」這句話從字面上來看不是很深奧,其實很多人不懂裡面還有一層比較深的意思,現在農村離婚率越來越多更應該去深深體會這句話的意思,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這句話當然指的就是農村婚姻一些問題
  • 俗語:人中一條線,有子也難站,人中寬又長,兒女站滿堂,在理嗎
    大家好,我是小智,歡迎來到新一期的農村!農村的老人雖然沒有讀過很多書,但是他們生活了好幾十年,從生活中會總結出很多經驗,也懂得很多道理,比如農村的一些俗語,都是很有道理的。我們都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相由心生的說法,而老一輩人更是相信這個說法。
  • 村俗語『半路夫妻硬如鐵,從小夫妻軟如棉』,啥意思?
    有一種文化,它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書本記載,但是它卻在農村廣為流傳,久而久之,就稱為農村俗語或農村老話,從這些俗語裡我們可以看出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俗語雖短,但道理深刻,發人深省,比如這句農村俗語『半路夫妻硬如鐵,從小夫妻軟如棉』,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半路夫妻硬如鐵,從小夫妻軟如棉」,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句關於夫妻關係的農村俗語「半路夫妻硬如鐵,從小夫妻軟如棉」,這句話到底啥意思呢?其實乃是古人的經驗之談!俗語「半路夫妻硬如鐵,從小夫妻軟如棉」,從字面上並不難以理解這句俗語的涵義:「在曾經的婚姻關係當中,如果夫妻倆都是離婚之後重新組建家庭,那麼他們之間的關係會比較生硬;如果夫妻倆是共同經歷風雨成長起來的夫妻,那麼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會如同棉花一樣柔軟。」那麼古人的經驗之談,有道理嗎?答案是肯定的!
  • 農村俗語:「三親三不親,娘舅為大」,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而在農村裡,也有不少俗語老話就是說的親戚之間的關係,下面給大家分享4句農村親戚之間的俗語,看看有什麼道理。第一句:三親三不親。農村有三親三不親之說,在農村裡一般來說至親就是舅舅、姑媽、姨,對於這三類人跟自己的親爹親媽有直系關係,這種血緣關係是無法消除的,所以這三類人是至親,而三不親是指自己姨父、舅媽、姑夫,他們是前面三類親人的配偶,一旦自己的親人去世之後,這跟他們也就斷了聯繫第二句:娘舅為大。
  • 俗語「半路夫妻硬如鐵,從小夫妻軟如棉」,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俗語,它不僅僅是古代流傳下來的語言文化,也與我們現代的生活也有很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每一句俗語都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它的通俗性源自生活,是一種生活智慧的積累,能夠啟迪我們一些做人處事的智慧。俗語:「半路夫妻硬如鐵,從小夫妻軟如棉」,更是道出了婚姻的真諦,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 鄉下人說「半路夫妻硬如鐵,從小夫妻軟如棉」,這是什麼意思?
    鄉下人說「半路夫妻硬如鐵,從小夫妻軟如棉」,這是什麼意思?文化中既無華麗的詞藻,也無文字記載,但它在農村廣為流傳,久久為人所知,被稱為農村俗語,或稱農村俗語,從這些俗語中可以看出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俗語雖短,卻深刻,發人深思,如這句俗語「半路夫妻硬如鐵,從小夫妻軟如棉」,究竟是什麼意思?
  • 「半路夫妻硬如鐵,少年夫妻軟如棉」什麼意思?道出了婚姻的真諦
    ,其中就有這樣一句,「半路夫妻硬如鐵,少年夫妻軟如棉」,真可謂是道出了婚姻的真諦。這句俗語到底什麼意思?有什麼說法呢?>「半路夫妻心如鐵」,說的是離過婚的兩個人重新組成了一個家庭,兩個人之間沒有多少感情,生活在一起冰冷的像鐵一樣。
  • 俗語:半路夫妻硬如鐵,其實下句同樣經典,老祖宗的經驗
    這俗話也就是俗語,今天咱們就來一起研究研究這個俗語,小編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句俗語,一起來看看這句俗語到底給我們說出了什麼樣的道理和經驗。「半路夫妻硬如鐵」,這是句說夫妻之間關係的俗語,可不要真的當成是我們生活中能見到的鐵製品了。
  • 農村老話:原配夫妻腳挨腳,半路夫妻各顧各,講的是什麼道理?
    作為農村人,如果不會幾句老話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農村人,村裡面老人張口就來的老話其實都是世世代代農人總結的經驗,化作簡練的語言,一代一代地流傳至今。有些老話可能只適合當時的社會環境,還有一些老話在今天還依然適用,其中的道理令人嘆服。
  • 農村俗語:「舅家風,三代傳」,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生活在農村,常聽到長輩們說一些口頭禪,其實這就是大家常說的俗語,而民間的這些俗語,雖說聽起來比較糙,但是細細品味的話,會有頗多的感受。記得多年前,回鄉下摸不到路了,就問到旁邊幹活的老伯怎麼走,當時由於著急,語氣稍微有點重,老伯直接說上了一句俗語,「問路不施禮,多走五十裡」,雖然是簡短的一句俗語,但是卻告訴了我一些道理,至此以後,但凡出門在外,我都以禮相待,語氣謙卑。其實俗語雖叫俗語,但是一點也不俗,只有我們細揣摩,深領悟才能深知之中的道理。比如下面的這則俗語,農村俗語:「舅家風,三代傳」,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