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舒婷:後悔當年沒在南京買房子
舒婷
昨天,首屆中國江蘇·揚子江作家周活動走進南京圖書館,詩人舒婷也來到了南京,主辦方在南京圖書館舉辦了舒婷詩歌朗誦分享會。昨天也是母親節,年輕讀者向這位以詩歌滋養人們心靈的母親獻上了鮮花。看著座無虛席的會場,不少讀者席地而坐,更有許多白髮蒼蒼的老讀者,以及年僅9歲的盲童小讀者,舒婷感動得忍不住淚水奪眶而出。她感慨說,如果再讓她選擇在哪裡生活,她一定會選擇南京這座城市。
揚子晚報記者 蔡震 文/攝
如果再選擇一次,想住南京
昨天南京圖書館報告廳擠滿了讀者,在輕柔的背景音樂下,喇叭裡播放著舒婷的詩歌,大家期盼著詩人的到來,可是舒婷遲到了5分鐘。當她出現在舞臺時,面對在場讀者,她笑了,「我真的很羨慕你們,其他城市的新圖書館都建在城外,而南京這麼高大上的新館就建在市中心。」原來,因為新街口堵車,她才晚來了幾分鐘。
主持人遵照舒婷要求,此次分享會不發表演講,於是《揚子江詩刊》副主編、詩人胡弦開始轉移話題,介紹說,他年輕時是讀舒婷的詩愛上了詩歌,在他看來,舒婷的詩歌有著重新啟蒙的作用,在新詩百年評選新詩19首時,舒婷有三首詩歌入選,最後只好忍痛選了一首。這時舒婷揮手打岔說,「我話還沒說完呢!」提起南京,舒婷滿滿的回憶,「我幾乎每年都會來一次南京,遊覽中山陵和玄武湖,看著南京人從容的生活姿態,臉上的笑容,我感到很舒服。」她詼諧說,後悔當年沒有在南京買房子,「當年我如果砸鍋賣鐵,在南京買房,我就和南京人一樣了。」她說南京無疑是她第二個選擇居住的城市。
兒子時常提醒舒婷不要再寫詩了
舒婷從小隨母親在外婆家長大,她看著現場許多白髮老人站在後面,於是提醒年輕讀者讓位給白髮老人,年輕人可以坐在兩邊走廊階梯上。舒婷望著這些白髮老讀者說,「我如果不染髮,也和你們一樣。」她又低頭對坐在地上的年輕讀者說,「你們讓我想起自己的青春歲月,年輕真好。」
一位年輕女讀者告訴舒婷,自己的媽媽是一位語文老師,有課不能來,特地讓女兒來替她向舒婷問好。一位男青年提出很想聆聽舒婷朗誦自己的詩歌作品。舒婷回答說,自己的福建口音太重,不適合朗誦,她比喻說:「就像撲克牌一樣,那張底牌最好不要輕易亮出來。」
問她現在是否還寫詩,舒婷說兒子時常提醒她,別再寫詩了,現在寫詩的人太多,給年輕人留點版面吧。舒婷說她散文創作一直沒有斷過,最近剛剛出版了一本散文遊記。舒婷補充強調,「不喜歡詩歌不要強求,寫詩要有天分,語言先天感覺好加上後天努力。」
年輕女孩困惑「橡樹」在哪
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朦朧詩派代表詩人,舒婷和顧城的名字一直捆綁一起,被譽為北有顧城,南有舒婷。有讀者提問怎樣理解朦朧詩的概念,舒婷表示,當年她和顧城,以及北島都不習慣這頂「帽子」,「但是,這是時代的產物,即使我的詩不朦朧,我也欣然接受。有這樣一個符號,就會自然想起那個年代的詩歌。」
一位年輕女讀者很喜歡舒婷的那首流傳最廣的《致橡樹》,可是令她困惑的是,眼下很難再找到「橡樹」了,很多年輕人對愛情開始產生懷疑。舒婷聽了也笑了,稱橡樹也困惑找不到木棉,她說:「愛情的看法會隨著年齡而改變,我那時也很年輕,理想主義是當時的基調,等你到了中年,讀讀《神女峰》,也許就有答案了。」
關於這個問題要想回答透徹,舒婷說她專門寫過一篇文章《都是木棉惹的禍》。說起橡樹,主持人胡弦指著臺下說,「我解密一下,『橡樹』在這。」只見前排一位老先生起身給大家鞠躬。原來他是舒婷的丈夫,一直靜坐在臺下傾聽。
盲童雅沁的詩朗誦催人淚下
談到詩歌對當下生活的影響,舒婷感慨說,「如今進入多元化時代,人們坐在電視機前,手裡拿著的是遙控器,很少有人把詩刊擺在手邊了。詩人擁有廣大讀者群的可能性不大了,但眼下每個詩人會有自己的讀者。改變是正常的,不管怎樣變,詩歌不會因為你做還是不做而消失。」
胡弦補充說,日前熱播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詩人鄭西坡寫的詩歌,是江蘇詩人丁可的作品,正是胡弦編發的,周梅森在《揚子江詩刊》看到這組詩歌后,寫進了劇本。
現場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主播楊威攙扶著一位小女孩上場,她名叫雅沁,今年9歲,是一位盲童,楊威介紹,雅沁4歲前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後來因疾病失去了光明。小姑娘連夜將舒婷的詩《礁石與燈》用針扎出盲文,她們合作朗誦,現場讀者無不淚流滿面。舒婷也擦拭著淚花,走上臺向雅沁擁抱,並贈送她籤名詩集。雅沁說她最喜歡藍色,因為她愛大海,舒婷從大海邊來,她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去舒婷的家鄉廈門看大海。
(責編:伍振國、孫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