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東北大豆種植不賺錢的說法,各位農民老鐵一直深有感觸,而就在不久前,東北地方政府官方也直截了當的表明了這個現實: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統計部門表示,2018年全市大豆平均每畝的淨利潤為-182.76元。
怪不得去年國家鼓勵東北地區種大豆之後,很多農民反映:種玉米不賺錢,種大豆卻要虧錢!
但另一個問題是,雖然很多農民對大豆種植感覺心裡沒底,但2019年的春播,卻依舊有人在原來的玉米田裡轉播了大豆,這是為何?
在東北,大豆種植收益不是這麼算的
其實,這兩年隨著我國供給側改革的推進,我們計算東北的大豆種植收益的時候,不能僅僅計算投入和產出,還有一項重要指標需要關注——那就是生產者補貼,特別是在東北地區,玉米和大豆的巨額補貼是導致農戶是否種植的一項關鍵因素。
根據了解,2018年黑龍江地區的大豆生產者補貼是每畝320元,因此,該地區的大豆種植畝收益在正常的產出投入比之後,還要加上這個補貼金額,這樣算下來的話,畝收益會達到140元左右。
——當然,現實問題是,即使加上了補貼,這大豆的種植收益還是顯得有點太少了。而根據最新的消息顯示,雖然今年該地區繼續鼓勵種植大豆,並且大豆生產者補貼要比玉米高出200元/畝,但今年的補貼金額總體是較去年偏低的。
在東北,比價格更關鍵的是,種的糧能賣出去!
如果我們細分一下這個種植業,會發現在東北種大豆除了生產者補貼比較高外,部分地區還有一個玉米大豆輪作補貼,是一畝150元。
而且更為關鍵的是,這兩年玉米市場整體形勢也並不好,價格持續走低,讓種玉米的農戶也是叫苦連天,甚至出現虧損,但為何更多的農戶還是願意種植玉米呢?
我們知道,我們國家每年的玉米產量是2.5億噸左右,消費量也基本在這個數字,供需數據很大,農戶種出的玉米能夠很好的銷售出去。
而大豆呢,市場每年的體量約在1億噸左右,其中有9000萬噸是進口大豆的天下,另外由於國產和進口大豆的價差,導致國產大豆很多時候是有價無市!價格再高,補貼再好,賣不出去也不能變現!
在東北,農戶不管種玉米還是大豆都是一種選擇
一邊是市場需求規模有,但受宏觀調控的影響,種植收益持續下降;一邊是受進口衝擊,儘管有關部門鼓勵種植,但卻找不到市場銷路。
對東北而言,這兩年的供給側改革,農戶無論是種玉米還是大豆,都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據最新消息顯示,有關方面已經允許包括九三、益海以及匯福在內的五家企業在進口美國大豆時無需繳納25%的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