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時尚服飾展上海揭幕 民國旗袍驚豔亮相(組圖)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海派時尚服飾展上海揭幕 民國旗袍驚豔亮相(組圖)

    4月22日,「上海摩登——海派服飾時尚展」在東華大學內的上海紡織服裝博物館揭幕,該展覽也拉開2014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暨「環東華國際時尚周」大幕。圖為展覽現場。

    4月22日,「上海摩登——海派服飾時尚展」在東華大學內的上海紡織服裝博物館揭幕,該展覽也拉開2014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暨「環東華國際時尚周」大幕。圖為展覽現場。

    4月22日,「上海摩登——海派服飾時尚展」在東華大學內的上海紡織服裝博物館揭幕,該展覽也拉開2014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暨「環東華國際時尚周」大幕。圖為「老九和綢緞局」印花旗袍的細節。

  中新網上海4月22日電(邱登梅 徐小雯) 「上海摩登——海派服飾時尚展」22日在東華大學內的上海紡織服裝博物館揭幕,該展覽也拉開2014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暨「環東華國際時尚周」大幕。

  展覽共展出約60件服飾實物,以及老照片、廣告畫、圖書插畫等畫像資料若干。近現代實物中,主辦方主要選擇了中式服裝,已在突出當時崇尚西化的上海社會背景下,中式服裝的海派創新傳承,在選擇展品時,主辦方還特別強調對於海派風格的體現,海派服飾時尚的其他要素,則通過圖像和文字加以顯現。

  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館長、東華大學卞向陽教授表示,在中國近代以來的衣著時尚中,海派服飾最具有顯著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展覽旨在展示在上海城市發展的背景下海派時尚的歷史變遷,讓大眾了解和記憶自己的著裝是怎麼演變成現在的模樣,也為未來中國及上海服飾時尚的發展提供一個可資參照的線索。

  記者在現場看到,其中兩件有logo的旗袍,堪稱海派時尚的代表,頗為奪人眼球。一件為橘色無袖印花旗袍,出自老上海著名的「老九和綢緞局」其logo上英文為「LaouKiu Woo & Co」,可見西方文化的融合。老九和綢緞局位於南京路上,在19世紀30年代風靡一時,此件旗袍面料考究,色彩亮麗,手工盤花紐和鑲滾邊工藝精緻細膩,可以說是民國時期改良旗袍的代表之作。

  另一件為黑色刺繡花卉紋無袖旗袍,其領口上的logo信息量頗為豐富,且內容正與本次展覽題目切合:上海摩登綢緞公司霞飛路499號電話81902。霞飛路(今淮海中路)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時尚街區,透過這些信息,仿佛看見上海的摩登女子,走在名店林立、名品薈萃的霞飛路上,風姿卓越,可謂再現了老上海的花樣年華。

  展覽主題「摩登」一詞作為「Modern」的對譯,特別切合所謂「海派」服飾的特質。Modern 有現代和時尚兩個主要含義,這正是海派服飾的核心之一。而摩登又是「Modern」的直接音譯,且意味精雅,既切合上海得西風之先的「洋氣」,又體現出上海人追求的精緻得體,是中西結合的創新典範,而且早在民國時期「摩登」成為流行詞之時,就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摩登不僅是燙髮紅唇、時裝旗袍,還要有一個現代的心靈。主辦方希望以上三者的結合,正是百餘年來海派服飾時尚的精髓寫照。

  據介紹,展覽共分六個主題,「時尚隧道」是展覽的引子,用圖像閃回去構建海派時尚與社會的歷史穿越。「皇朝背影」作為鋪墊主要展示晚晴時期海派服飾的概貌。民國時期的海派服飾時尚是本次展覽的重點:「文明新風」著眼於民國建立後的十數年間在追歐楫美的激情下海派服飾的新景象,著重展現中式服裝的變化以及「文明新裝」的特色;「摩登圖影」主要匯聚當時描述摩登的文字、照片、圖像、電影片段和一部短片,也算是關於民國「摩登」的題解。「花樣年華」集中展現了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旗袍,既有時人所作上海旗袍流行年譜的圖片,又有旗袍的實物展陳,力求真實呈現上海旗袍構建的花樣年華。「風尚流轉」概括性體現出1949年之後上海服飾時尚的流變,並指向海派時尚的未來。

相關焦點

  • 物歸其所,海派旗袍回到發祥地上海
    來源:文匯報展覽現場,海派旗袍精品集中亮相。◆現場展出藏青色襯駱駝絨提花真絲短袖夾旗袍。均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本報訊 (記者李婷)由發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的旗袍被譽為海派文化的代表。近日,臺灣收藏家王水衷將珍藏的338件海派旗袍和相關飾品慷慨捐贈給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成就文博界一段佳話。昨天,文物捐贈儀式在滬舉行,館方從中精選出70餘件舉辦 「衷藏雅尚·海上流暉——王水衷捐贈服飾展」。
  • 走進上海老字號一條街:"龍鳳旗袍"傳承海派旗袍精華
    [點擊查看組圖][點擊查看組圖]    編者按:東方網小編走進陝西北路上海老字號一條街,讓更多人了解上海本土的品牌,了解那些老字號的歷史,也許它們不能和如今的時尚品牌相比,但它們背後所蘊藏的歷史內涵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 金枝玉葉海派生活:旗袍,彰顯中國風;民國,塑造名媛氣
    如果說有一件衣服能代表中國女人的魅力,那不會是優雅的洋裙,不會是帥氣的西服,不會是日系的迷你短裙——必定是曲線玲瓏的海派旗袍,更成全了中國女人的婀娜與風情。旗袍,最早是起源於滿族旗人的服飾,直到民國時期,大量的西方文化和思想從上海湧入,女性服飾開始勇敢地追求解放,旗服也擺脫了老的式樣,大膽改良,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的體態和曲線展現出來,恰恰和當時追求解放的浪潮相貼合,海派旗袍便成為當時的時尚服飾開始流行起來。
  • 蚌博雲展廳|海派時尚民國服裝
    服裝是社會時尚演變最為敏感的標誌。民國初期,蚌埠將軍府的官吏們,仍然追逐京城清末遺風,以長袍馬褂裝扮,引領「皖北風尚」。那時,凡屬官吏、紳士、富豪以及老少爺們之類,服飾多半仿模四爺(倪嗣衝)、唐侯爺(唐少侯)的樣子。
  • 旗袍風韻:民國時期最受女性歡迎的服飾
    隨著民國的建立,服飾也成為時代革新的一個標識,男性服飾出現中山裝,女子從滿人的長袍中發現了女性服飾之美,擯棄寬袍大袖的缺陷,吸取了西方的審美趣味,便誕生了旗袍。這種新式服裝,大膽地體現了女性體態的曲線美。  旗袍的流行,始於上世紀20年代初。
  • 旗袍的前世今生,海派旗袍為什麼會成為民國的「國服」?
    在服裝方面,這是民國上海旗手服裝的古老程序,首次由中西服裝的「典農」共同改寫。「海派旗袍」以其融合中西文化的華麗而獨特的設計,在瞬間誕生了,並找到了存在的縫隙。它擊敗了中國經濟的後起之秀上海的大街小巷。記住這個偉大的時期,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
  • 海派旗袍:記錄了一個時代服飾文化的發展歷程
    作者:徐璐明  無論是在光影世界還是在現實生活中,上海的風情少不了上海女人,上海女人的風韻少不了旗袍。在近一個世紀前的上海,身穿改良旗袍的年輕女子被視作個性自由、女性解放的象徵。  上世紀20年代末,上海得風氣之先,服裝風尚幾與歐美同步。
  • 文化|海派旗袍與上海「老字號」
    提及「海派旗袍」,總能觸發起與上海城市文化相關的聯想。穿上旗袍的女人儀態優雅,旗袍將中國女性的古典氣息表達得淋漓盡致。如今,由旗袍改良而來的服裝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海派旗袍」與上海「老字號」鴻翔密不可分,直到現在,服裝行業許多人仍公認「鴻翔」是海派旗袍的始創者。「海派旗袍」的往事就從鴻翔的故事說起。
  • 民國旗袍:精緻考究的海派風尚
    張愛玲曾說過:「再狠心的女人提起去年那件織錦緞旗袍時,眼神總歸是溫柔的。」旗袍曾被稱為「上海女人的另一層皮膚」,承載著海派風尚的精緻考究,也傳承著上海的溫度和故事。3月30日下午,壹字讀書會第二十期於「龍鳳旗袍」非遺傳習中心所在地——上海市逸夫職業技術學校舉行。
  • 從旗袍美探,看民國名媛的驚豔造型
    馬伊琍、高偉光領銜主演的《旗袍美探》正在熱播,法租界巡捕房探員蘇雯麗和探長羅秋恆在破解懸案的過程中喜獲良緣,是一部笑料頻出的懸疑探案劇,劇中那美倫美奐的民國名媛造型讓人驚豔不已。劇首歡快的音樂背景下,迅速變化著由口紅、雨傘、高跟鞋、老爺車等組成的各種畫面,奠定了全片輕喜劇、時尚風的基調。電視劇開始,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灘,遊學歐洲多年的上海名媛蘇雯麗,從巴黎回到上海,走下輪船的鏡頭。
  • 上海大學博物館這個新展再現花樣年華
    《滾石》的雜誌這樣曾經形容過旗袍,「那種絲質旗袍緊緊裹住身體,好比貼心的情人。」1930年代的女子,幾乎都擁有一襲獨屬於自己韻味的旗袍,得體地穿在身上,風姿綽約,盡顯妖嬈。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張曼玉身著各式各樣的旗袍,盡顯風情萬種。
  • 卞向陽將上海服飾分為三階段,從《玲瓏》雜誌,看民國女性的審美
    每思及民國時期的上海女人,腦海裡就會描繪出一幅:身段窈窕穿著旗袍,面容精緻舉止得體帶著一股精明與嫵媚的畫面,老上海女人時髦的風情萬種......《玲瓏》之於30年代的女性好比《Vogue》 和《時尚芭莎》等時尚雜誌之於現代的女性一樣重要。因此,《玲瓏》作為30年代一本對民國女性產生影響力的女性時尚雜誌,它的傳播價值自然不可小覷。民國女裝的發展與30年代的時尚中心——上海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
  • 老上海的服飾:與巴黎同步又不失海派風情
    海派服飾的興起,是近現代上海都市化進程中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可以說,老上海的服飾是近現代海派文化變遷史的外在寫照。   海派服飾風格的形成始於19世紀中葉,即上海開埠之初。清代中期,中國南方的消費中心在蘇州、杭州及廣州等處。
  • 從《旗袍美探》種追尋民國的旗袍風情
    特別是馬伊琍在劇中的旗袍造型更是美輪美奐,幾乎把當時舊上海關於旗袍的時髦元素都演繹了一遍,那蕾絲的性感嫵媚;那高開叉旗袍的搖曳生姿;那鏤空款式的神秘時髦。馬伊琍每換一件服飾,仿佛就是一場時裝發布會,主角馬伊琍自不必說,就連配角的服飾都在這部劇中大放光彩。
  • 清代「旗裝」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
    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覆。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 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電影明星的時尚魅力無處不在
    都市摩登美女為月份牌與旗袍找到了彼此共同表達的形式,因而旗袍與月份牌得以走著與流行一致的步伐。時尚從幾幹年的歷史長河裡走來,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釋放,它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服裝,改變著人們的時尚服飾。消費與品位超前的時筆女郎,無形中使商品獲得了更高的可信度。以今天的眼光看來,月份牌似乎更像是發布流行時裝的精美時裝招貼畫,畫中的美女與時裝比商品更醒目、更讓人難忘。
  • 家具、旗袍、玉雕、石庫門、本幫菜 「海派非遺」亮相2020上海書展
    海派非遺是一張獨特的城市名片、一份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家具、旗袍、玉雕、石庫門、本幫菜,今天,這些集中體現「非遺海派文化」高度的書由上海非遺協會帶到了2020上海書展。活動現場展示的海派非遺系列畫冊(央廣網發 官方供圖)叢書將海派文化精髓以畫冊形式呈現,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整套著作分為五冊,分別是《海派家具》《海派旗袍》《海派玉雕》《上海石庫門》《上海本幫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
  • 老上海的旗袍
    旗袍最初為清代女性旗人所穿之袍。由於受封建禮教的影響,當時的旗袍裝飾繁瑣、形制傳統,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使中國社會風俗發生了劃時代變革。上海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蕩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海派旗袍應運而生。
  • 上海民族樂團演出季揭幕 海派民樂「上海製造」
    原標題:視頻|上海民族樂團演出季揭幕海派民樂「上海製造」  作為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主體演出項目,滿載西域風情、呈現東西合璧之美的「錦繡中華—西北風情」民族管弦樂音樂會昨晚(5月5日)在上海大劇院上演,為上海民族樂團2018-2019演出季揭幕。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編織成色彩濃烈的民族交響,盡顯西北熱土的豪爽與熱忱。
  • 陰丹士林旗袍風靡全國
    民國時期,影星李麗華為陰丹士林旗袍拍攝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