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七月與安生》,一部網絡文學與漫畫結合的文學作品,在當時網絡不發達的情況下,慢慢發酵,成為不少少女的掌中書,書中細膩的閨蜜情,男女之間的感情仿佛抓住了少男少女的心。
經歷了14年的發酵與醞釀,這部作品被曾國祥導演搬上大熒幕,實力小花周冬雨與馬思純擔綱雙主演,雖然票房成績只有1.67億元,但是雙女主收穫金馬影后加上網絡上的熱評讓《七月與安生》屢上熱搜,成為一部大IP。
今年由陳都靈與沈月擔任主演的電視劇《七月與安生》在愛奇藝平臺播出,一部簡簡單單的小說,與100分鐘的電影,如今變成了一部53集的電視連續劇。在本沒有多少情節抓人的情況下,劇情就成為了擺在劇組人員一道大難題。
小說本來的故事情節充滿了那個年代的狗血,男男女女之間的矯情和造作。但是新穎之處在於人物形象的設定與處理。但是已經不符合現代年輕人對於藝術作品的審美,於是乎,電影就在小說的基礎之上做了大量的改變,保留了主線人物的設定,又加大了對女性問題,社會問題的探討,這也是廣受好評的原因。
而此番的電視劇改編,劇情相比於電影故事情節被拉長了十幾倍,難度卻大了不止十幾倍。電視劇要想抓住觀眾,必須要做到情節緊湊,立意深遠,演技在線。就像最近的《小歡喜》一樣,情節爆炸性輸出,針對親子關係,高考,青少年成長等社會問題都有相當真實性的描述,而且演技派加小鮮肉的陣容讓劇看起來是那麼的自然。
而《七月與安生》電視劇在這方面就弱了很多,首先《七月與安生》從小說開始就是一個偏文藝,偏狗血的作品,雖然電影方面做了改變,但是劇情依然脫離生活,只是在結尾處取得了升華,這樣的電影縱然只能打動一小部分人,這也是其票房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電視劇版的《七月與安生》要在本來就不緊密的情節中,還要拍成53集電視劇的作品,自然要硬生生造出不少支線人物和支線劇情。這樣不是為主線劇情服務的生編硬造自然會讓《七月與安生》不像其本身,而落入其它青春片的窠臼。什麼情敵、富二代之類的情節,自然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
其次,電視劇版也沒有在立意方面折射太多的問題,讓觀眾時刻感覺與自己生活關係不大。劇中人物都智商不在線,或者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沒有共鳴,自然就沒有收視。如今四十集已經播出完畢,但是受到的熱度似乎還沒開始熱乎。
演員的演技仍然是劇情的一大問題,周冬雨與馬思純是地地道道的科班出身,演技是受過大作品的考驗的。而陳都靈素人出身,雖然一直是女主角,但是演技沒有得到系統的訓練,還略顯稚嫩。沈月也非科班出身,顏值也沒有周冬雨抓人,演技也沒有很好。這樣的陣容確實也很難點石成金!
看來《七月與安生》劇版的失敗也在意料之中了!大家對《七月與安生》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