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一個被譽為「世界工廠」的城市,這幾天因為「掃黃」被再度曝光而成為網絡熱詞。一個城市,在有意無意間,成了「性都」、「黃流」的代名詞,居然還創造出個「莞式服務」,這一現象,到底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東莞色情業發展如此肆虐,它到底是曾經的城市領導經營者只追求經濟發展而帶來的歷史遺毒,還是東莞文化缺失而導致的後果,或者二者兼之,抑或其他?這一切值得深思。
有人說,「黃流」如此嚴重,東莞曾經的領導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那是誰讓東莞將「性都」之名坐實?又是誰為東莞「黃流」泛濫暗中推波助瀾?其實早在2011年就有媒體深度剖析東莞色情業之亂象的原因是「上千萬的外來人口、快速發展的酒店業,以及錯綜複雜的官商關係,推動了當地色情業的發展。」
東莞「性都」色情業發展史。
上世紀80年代:東莞地下色情業興起,主要形式是夜總會,為一些在東莞投資的香港商人提供服務。
上世紀90年代:臺灣電子產業向東莞轉移,大批臺商奔赴東莞,東莞色情服務業進一步發展。
1995年前後:東莞色情服務業逐漸出名,吸引大量香港和廣東人士頻繁來往。
1996年起:當地民間資本開始投資酒店業,東莞酒店業在隨後七八年間迅速發展,色情業漸與之結合。
1997年:金融危機,東莞大量工廠破產,部分失業女工因生活所迫從事性服務,壯大了東莞色情行業。
金融危機,東莞大量工廠破產,部分失業女工因生活所迫從事性服務,壯大了東莞色情行業。東莞「性都」初現端倪。
從2004年起東莞的周期性掃黃一直沒停過,2009年東莞更是掀起貌似嚴厲的掃黃「風暴」。也就是在掃黃過程中,「性都」一名使東莞更加聲名鵲起。
2008年:金融危機加上東莞的「騰籠換鳥」,企業倒閉或被迫遷走,失業工人大量湧入「妓者」隊伍。一時百業凋零,唯獨黃色行業一枝獨秀。色情業雖是地下經濟,但已經成為東莞的救命稻草。
因此有媒體這樣總結:早期的東莞色情產業大多以街邊髮廊、桑拿等形式居多,遠未形成規模和氣候,之所以後來「大放異彩」,與新世紀之後東莞酒店業的發展不無關係。
東莞「性都」色情業掃黃史
東莞的掃黃是從什麼時間開始的?掃黃的效果如何?掃黃之後,東莞就真的「純潔」了麼?
有據可查的首次東莞全市範圍掃黃髮生在14年前的2000年,行動過後東莞數百家娛樂服務場所被整頓、關閉。
東莞啟動「高調」掃黃模式是在2004年7月。掃黃由當年2月調入東莞時任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的劉志庚(現廣東副省長)主導,此後東莞便開啟了在劉治下長達八年(2004-2011)的「掃黃」行動,開始了劉志庚所謂「大力整治」東莞色情業的歷程。
那麼,在當時「黃業」發展猶如洪流之時,劉志庚們不停「掃黃」,到底效果怎樣呢?據媒體調查報導,也就是從「劉式掃黃」那次行動開始,一個專屬的掃黃名詞「颱風」在東莞色情從業者當中傳開。
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是,「颱風」是作為對政府掃黃行動的一種統稱,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人們對政府每次掃黃力度的肯定,「如颱風般強勁」;二是色情從業者對行動的不屑,說它像「一陣颱風刮過就沒了」。
據統計,從2004年到2011年,劉志庚治下的東莞幾乎每隔一年就會有一次周期性的掃黃,儘管每次都能抓到不少「小魚」,但似乎沒有一次能徹底網住「大魚」。知情人士認為,一方面是不少色情業老闆與當地官員有勾結,每次行動都提前收到通知;另一方面,即便有人被抓了,也是「以罰代管」「破財消災」,各種複雜因素的存在,讓東莞的色情業治理難以真正奏效。根據公開的媒體報導,在2009年東莞安排的一次全市掃黃統一行動後,東莞部分桑拿場所甚至就開始發簡訊招攬生意:「特別提醒,東莞一切恢復正常」。
從東莞前市委書記劉志庚強調掃黃工作時的一番話,可以發現一些端倪。據南都周刊的報導,劉曾說,「掃黃要高調進行」,但他又特別強調「不能矯枉過正,各鎮不能太過分、掃蕩式搜查每間娛樂場所」。
的確,在「劉式掃黃」模式下,東莞色情業的「黃色經濟」也在其「周期性」掃黃過程中得到了蓬勃發展。期間,東莞色情業甚至發展到有了行業標準並出口東南亞。這套流程性極強的「ISO莞式標準」背後,是一整條結構完整、錯綜複雜的利益鏈。在色情服務的上下遊,分布了不同的產業,如給「小姐」提供化妝、美甲、服裝、首飾、性用品、交通等的「商業配套體系」。相關數據顯示,東莞色情業每年產生的經濟效益,一度多達500億元,相當於當地一年GDP的1/7。
同時,在「劉式掃黃」模式下,東莞的色情業也越來越明朗化。據媒體報導,在東莞發達的色情業繁榮的表面之下,東莞個別職權部門的介入不是制止色情服務的發展,而是提供場所和保護,完全有悖常理。舉個實例網上盛傳一時的「東莞色情桑拿藏身森林內自稱受林業局保護」的新聞視頻就可見事態的嚴重性。在記者暗訪之時,色情服務業的某經理還明確說到受(東莞)林業局保護,公安部門就不能查了。
比從事 「黃業」更可怕、危害更嚴重的的是暗地為「黃業」提供保護傘!因此有人說:東莞掃黃,越掃越黃;劉式掃黃,更加輝煌(黃)!
劉式執政與東莞文化的斷片
一個城市,居然要靠「小姐」來拉動GDP,這裡面隱藏的問題不得不讓人深思。究竟是捨不得「小姐」套不住「GDP」,還是城市經營管理出了問題?有專家說,東莞這一現象是經濟發展模式出了問題。也還有人說,東莞這一現象,是沒有解決好本地居民與外來人口的文化融合問題。更多的人在說,是「三禁書記」劉志庚治下的利益問題。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應該讓文化能更好的傳承。但在前市委書記劉志庚執政期間,東莞被世人稱之為「文化沙漠」。其實東莞並不缺少文化底蘊,莞城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曾有很多歷史文化名人。是什麼原因導致東莞在改革開放後給世人留下「文化沙漠」的印象呢?
媒體曾跟蹤報導這樣一件事:網絡小說《在東莞》的作者「天涯藍藥師」因為描寫了真實的東莞,於2010年9月26日被東莞警方拘留。理由居然是警方認為損害了東莞的形象,已經達到追究刑事責任的程度。這種執法的理由,令人真是感到莫名其妙。
這就是東莞在劉志庚治下期間發生的事情。這不僅僅是文化融合與傳承的問題,它更多的反應的是,當時執政的劉志庚們不敢正視東莞的問題(或不願正視)!
所以,東莞色情業遺毒至今。
2014年2月9日,東莞出動6525名警力對全市所有桑拿、沐足以及娛樂場所同時進行檢查,東莞再次開啟「強力掃黃」模式。這一次後,東莞色情業會如何發展?還是真的被連根拔起?問題的關鍵是,即使沒有了色情業,而又不鼓勵文化發展的城市,始終是沒有靈魂、沒有未來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