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街丨左廟右學 習禮成賢

2020-12-12 百家號

雍和宮大街西側,有一條掩映在綠茵中的胡同,因其獨特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地位,被以「街」相稱,這裡就是大名鼎鼎的國子監街。這條街道全長只有680米,卻胸藏錦繡,腹有乾坤。

四座牌樓 彰顯尊崇

在北京城歷史沿革中,重要的街巷往往採用牌樓作為主要的標誌,然而隨著時代更迭、城市變遷,許多都已經蕩然無存,國子監街是北京保留下來的唯一一條牌樓街。街上的四座彩繪牌樓,兩兩一組、東西成對分布在街道兩側,被譽為「崇教四牌樓」。

「成賢街」牌樓

東西街口的兩座額題「成賢街」,是過街牌樓,這兩座牌樓重建於1935年。為了讓牌樓更好地保存下去,重建時將梁柱從木結構改成了混凝土結構。

國子監街牌樓

接近街道中心處一對牌樓的額題「國子監」,是為了顯示國家對最高學府的尊崇而專門修建的。

下馬碑

國子監東西兩側設置了漢白玉製作的下馬碑,碑上用滿、漢、蒙、藏、回、託忒六種文字刻寫了「文武官員到此下馬」,寓意所有的官員必須一步一步親自走至聖先師孔子的面前,表達著人們對孔子的尊崇。

三朝太學 首善之地

在國子監街東側,坐落著元、明、清三代設立的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這裡同時也是當時國家的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掌管著各種國學政令。也因這一重要建築坐落於此而得名「國子監街」。

根據史料記載,國子監始建於13世紀的元代。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朝廷對其進行了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增建「闢雍」,形成了現在的規制。

國子監內的「闢雍泮水」景觀

清代增建的「闢雍」是一座重簷四角攢尖頂的方殿,坐落於圓形水池中央,構成了《禮記》所描繪的「闢雍泮水」的格局,是清代皇帝到國子監講學的地方。

國子監內的大成殿

國子監問世的700多年間,在為國家培養輸送人才、促進中外交流、穩定統治者政權等發麵始終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這裡讀書的學生被稱為「監生」,他們來自於全國各地、各個民族,甚至還有來自國外的留學生。

明代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記載,南京國子監中曾有一位來自高麗國的學生金濤,他在洪武四年(1371年)的科舉考試中得了三甲第六名,被明太祖朱元璋授予山東安丘縣縣丞一職。但金濤沒有去山東而選擇了回國,還曾官至高麗國丞相。

明成祖朱棣

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北京國子監成為明代最高學府,開始接收外國留學生。到了清代,從康熙年間開始,琉球、朝鮮、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留學生陸陸續續來到北京國子監,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也彰顯了當時中國文化的絕對號召力。清代乾隆皇帝曾讚美道,「京師為首善之區,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1956年,國子監變成了首都圖書館和北京少年兒童圖書館,其中明代皇帝講學的場所——彝倫堂被改建為閱覽室,而闢雍兩側的六堂則被改建為書庫。直至2003年,首都圖書館遷出國子監。

祭孔禮儀 京師大祀

國子監西側,是元、明、清三代皇帝舉行國家祭孔的場所——孔廟。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後,為穩固政權籠絡民心,下令沿襲歷代習俗,在京師建「宣聖廟」以祭祀孔子。這座孔廟從元大德六年(1302年)開始營建,歷時4年建成。後來元世祖又下詔加諡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刻成石碑,至今仍立在大成門前。

孔廟中的孔子像

元代末年戰亂迭起,孔廟也逐漸荒廢,一直到明代永樂九年(1411年)終於得以重修。嘉靖九年(1530年)改革禮制,在孔廟中增添了崇聖祠。

等到清朝,孔廟的重要性逐漸提升。清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下諭將孔廟各殿頂改為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黃色琉璃瓦,崇聖祠使用綠色琉璃瓦。清末光緒帝在位時還將祭孔禮儀升級為大祀,這是帝王最隆重的祭祀,此前只有在祭祀天地、宗廟等場合才會使用。

「祭孔禮儀」重現

此外,光緒年間還開始對孔廟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將原先七間三進的大成殿擴建為九間五進,這一工程一直持續到民國五年(1916年)才最終完成,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氣勢恢宏、輝煌莊嚴的孔廟。

1955年,孔廟為「首都歷史與建設博物館籌備處」,1963年改稱「首都博物館籌備處」。經過二十多年的籌備,孔廟於1981年定名為「首都博物館」,並於當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為適應孔廟的特點,首都博物館在大成殿內開放了《祭孔禮儀》專題陳列。

首都博物館老館

開放後,這裡舉辦過《北京簡史陳列》《北京歲時民俗展覽》《一二 · 九運動展覽》《北京近代史陳列》等專題展,每年還定期舉辦臨時性書畫展覽。1985年10月,首都博物館展覽第一次走出國門,在美國華盛頓舉辦了「北京市經濟貿易展」,成為又一個北京對外交流的窗口。

2006年,首都博物館從位於國子監街13號的孔廟,遷往坐落於西長安街延長線的白雲路新館。

久經沉澱 風貌自華

孔廟和國子監一東一西,正是「左廟右學」傳統規制的集中體現。顯而易見,「國子監街」從元代就已然成為國家的文化中心。到了明代,此處被劃歸「崇教坊」,清代稱「成賢街」,又被叫作「國子監胡同」。1965年,正式更名為「國子監街」。

國子監街

1990年,國子監街成為「北京市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街區」。街道兩側的火神廟、灶君廟等,一同構成了歷史文化街區的獨有風貌。2008年,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

如今,國子監街兩旁槐樹成行,濃蔭蔽日,與周邊的紅牆、高大的牌樓交相輝映,形成壯美的景觀。來到這裡的人們,總會被其豐富的歷史與深厚的人文底蘊所感染,在休閒觀光的同時,體驗到首都北京獨特的文化內涵。

參考資料來源:

[1]《北京志·總述·大事記·歷史概要》

[2]《北京志·建築志》

[3]《北京志·東城區志》

相關焦點

  • 北京:國子監街,你知道最美的國子監街,是在什麼時候嗎
    國子監街,在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內,是一條東西向的胡同。清代名「成賢街」,因孔廟和國子監在此而得名,又稱國子監胡同。很多人都知道的是,北京的國子監街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名號「中華十大歷史名街」,它與平遙南大街、哈爾濱中央大街、蘇州平江路、黃山市屯溪老街、福州三坊七巷、青島八大關、青州昭德古寺、海口騎樓老街、拉薩八廓街並稱為中華十大歷史名街》(怎麼樣,有沒有長知識啦!)
  • 國子監街:沒有南鑼鼓巷的熱鬧,卻有特有的趣味兒
    大多會去南鑼鼓巷瞧瞧放眼望去熙熙攘攘的人群看不到頭確實十分熱鬧但如果想找點寧靜想逛逛更有趣的地方那麼國子監街是個不錯的選擇所以今天我們一起看看國子監街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吧牌 樓北京城內的牌樓基本被拆光了國子監街的四座牌樓是北京僅存的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得名於培養賢才的國子監
  • 元明清最高學府國子監:設禮樂律射御書數等科目
    在北京十多年,我還真沒去過大名鼎鼎的國子監街,每次都是路過,看到牌坊上寫著「國子監」,心裡想:「哦,這就是國子監」。然而這一條約700米長東西向的胡同裡面究竟什麼樣,一直沒有細探過,近日終於近距離目睹其「芳容」。
  • 探訪北京最有文化的胡同之國子監成賢街
    這裡不是花街柳巷的八大胡同這裡不是市井繁華的後海胡同這裡卻是最古香古色的人文街這裡是北京成賢街國子監胡同現存最古最有文化最書香胡同整潔平坦的老街、古樸的四合院、堆金描紅的牌樓、綠樹掩映下的紅牆。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之一。國子監街,元時已然形成。明時稱「國子監孔廟」。清時稱成賢街。民國以後稱國子監。1965年稱國子監街。國子監街立有四座牌樓,街口的東西兩座,額枋曰「成賢街」,一度改名紅日北路九條,後恢復原稱。國子監街多平房民居,保存著舊京街巷風貌。1984年定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街。
  • 旅遊小眾路線推薦:北京國子監街
    旅遊小眾路線推薦:北京國子監街初秋季節,到北京這座古都逛一逛,不失為一件很有閒情雅致的事情。但是京城的各個熱門景點總是人山人海,人擠人的旅遊體驗,肯定不是你的目的。在這片熱鬧喧囂之中,要找到一條可以隨心所欲散步的街,那小編一定會推薦你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小眾的地方,那就是國子監街。任由京城裡其它地方那樣的喧囂熱鬧,充滿了現代都市的氣息,這條街還依然保持著不變的風韻,那就是安靜、悠閒和淡然。這條街的相關建築也很有名,那就是北京的國子監博物館。除了國子監博物館以外,這裡還有孔廟,大家可以順便一起參觀,絕對是不虛此行的。
  • 到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
    博物館坐落於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13-15號,是一條東西向的胡同,也稱國子監胡同,緊靠雍和宮。孔廟是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國子監是中國古代的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合於「左廟右學」的古制,始建於中國元代。我們的參觀也按「左廟右學」的順序,從孔廟開始。
  • 北京這條街有兩個名字,一個比一個名氣大,有中國古代最高的學府
    位於東城區安定門街道的國子監街是北京現存的唯一一條牌樓街,街上有四座彩繪牌樓,兩兩對稱。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是過街牌樓。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為國子監特意修建,牌樓兩側路北均有石碑,用滿漢文鐫刻著「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的字樣。國子監街距今已有700年歷史,在清代時名為「成賢街」,後因孔廟和國子監在此而得名「國子監街」。
  • 北京國子監的秘密
    這期一起走進臨街而居的國子監。國子監在哪裡 國子監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明、清時稱成賢街)15號,與孔廟相鄰。國子監其中的建築功能各異,各司其職。談論起國子監總要提到與孔廟的關係,現如今還成立了北京孔廟與國子監博物館~國子監與孔廟 孔廟和國子監始建於元代,合於「左廟右學」的古制,分別作為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和中央最高學府
  • 它是條有文化的胡同,俗名名聲遠超大名,高等學府扎堆的國子監街
    它是條有文化的胡同,俗名名聲遠超大名,高等學府扎堆的國子監街提到成賢街,估計北京市民沒幾個知道它在哪兒。但是一說起國子監街,地道的北京人恐怕沒有不知道的。沒錯,成賢街就是國子監街,成賢街是它的大名,國子監街不過是它的俗名罷了。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篇):國子監
    北京國子監坐落於北京市安定門內國子監街(舊稱成賢街)上,元明清三代國家最高學府所在地。按照「左廟右學」的規制,在其東側僅一牆之隔就是孔廟。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子監是自隋以後中國官方最高學府,歷代王朝都在都城建有國子監。
  • 一套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築群——北京孔廟和國子監!
    闢雍位於國子監中心,面積約320平方米,是國子監的主體建築,是也清代帝王的講學之處,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興建,是座方型重簷攢尖鎦金寶頂式的宏麗建築,其每面廣深各5.2丈,四面開門,臺階六級,周廊環繞,廊外環以水池,池岸四面又設四個噴水龍頭北京孔廟始建於元代,是國子監的一部分
  • 遊覽 北京市 東城區 國子監 我國元、明、清三代設立的最高學府
    國子監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明、清時稱成賢街)15號,與孔廟相鄰,始建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北京國子監又稱為「北監」或「北雍」國子監是中國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太學)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機構,是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佔地面積超過27000平方米。
  • 元、明、清三朝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是北京國子監
    北京國子監位於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15號,與孔廟毗連、雍和宮相鄰,為元、明、清三代國學所在。古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漢稱「太學」,晉稱「國子學」,唐以後開始稱「國子監」。國子監街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大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北京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中國古代大學可以說是從太學到國子監逐漸發展的,漢代太學的建立,標誌著我國封建官立大學制度的確立。太學也是歷史上第一座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
  • 相當於清華北大的「北京國子監」,元明清三代最高學府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北京國子監」,國子監(Imperial College),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明、清時稱成賢街)15號,與孔廟相鄰,始建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北京國子監又稱為「北監」或「北雍」 。
  • 國子監地區:久經沉澱氣自華
    街區內集中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子監、孔廟等大量歷史文化遺產,是全市「唯一」一條以街命名的市級文物保護街道,也是北京保留下來的「唯一」一條牌樓街。元成宗鐵穆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建廟,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西鄰太學,構成左廟右學的規制。隨著元朝的滅亡,國子監也被荒廢。直到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仿照南京國子監的規制於永樂九年(1411年)在元大都舊址的基礎上進行重建。
  • 北京國子監圖景的民國紙幣
    ■湖南長沙 沙偉 北京國子監又稱為「北監」或「北雍」,位於東城區國子監街(明、清時稱成賢街)15號,與孔廟相鄰,始建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
  • 孔廟和國子監:暑假一定要帶孩子去感受感受千古前的智慧!
    或許你已經有了「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衝動,但是卻找不到一個好去處,今天小編就來為你推薦一下這孔廟和國子監吧!·國子監位於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 北京周邊遊,國子監成賢街,攝政王府,城垣遺址公園,三味書屋
    這裡是個地氣很強的地方,路標上印著「國子監街」,鳥居上寫著「成賢街」,所以國子監街被稱為「成賢街」,這裡有兩個有名的古蹟,一個是國子監,另一個是孔廟,國子監是元明清的「最高學府」兼「高教部」,1905年廢止了一千三百年以上的科舉制度,國子監街成為旅遊景點。
  • 北京這條街有兩個名字,一個比一個有名,擁有中國古代最高學府
    國子監街位於東城區安定門內大街,是北京現存唯一的牌坊街,街上有四座彩繪牌坊,其中兩座對稱。東、西兩街各一座,額題"成賢街",是為一街牌樓。圍繞國子監附近的一座,額題"國子監",為國子監專門修建,牌樓北路兩側均有石碑,用滿文鐫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