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大街西側,有一條掩映在綠茵中的胡同,因其獨特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地位,被以「街」相稱,這裡就是大名鼎鼎的國子監街。這條街道全長只有680米,卻胸藏錦繡,腹有乾坤。
四座牌樓 彰顯尊崇
在北京城歷史沿革中,重要的街巷往往採用牌樓作為主要的標誌,然而隨著時代更迭、城市變遷,許多都已經蕩然無存,國子監街是北京保留下來的唯一一條牌樓街。街上的四座彩繪牌樓,兩兩一組、東西成對分布在街道兩側,被譽為「崇教四牌樓」。
東西街口的兩座額題「成賢街」,是過街牌樓,這兩座牌樓重建於1935年。為了讓牌樓更好地保存下去,重建時將梁柱從木結構改成了混凝土結構。
接近街道中心處一對牌樓的額題「國子監」,是為了顯示國家對最高學府的尊崇而專門修建的。
國子監東西兩側設置了漢白玉製作的下馬碑,碑上用滿、漢、蒙、藏、回、託忒六種文字刻寫了「文武官員到此下馬」,寓意所有的官員必須一步一步親自走至聖先師孔子的面前,表達著人們對孔子的尊崇。
三朝太學 首善之地
在國子監街東側,坐落著元、明、清三代設立的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這裡同時也是當時國家的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掌管著各種國學政令。也因這一重要建築坐落於此而得名「國子監街」。
根據史料記載,國子監始建於13世紀的元代。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朝廷對其進行了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增建「闢雍」,形成了現在的規制。
清代增建的「闢雍」是一座重簷四角攢尖頂的方殿,坐落於圓形水池中央,構成了《禮記》所描繪的「闢雍泮水」的格局,是清代皇帝到國子監講學的地方。
國子監問世的700多年間,在為國家培養輸送人才、促進中外交流、穩定統治者政權等發麵始終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這裡讀書的學生被稱為「監生」,他們來自於全國各地、各個民族,甚至還有來自國外的留學生。
明代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記載,南京國子監中曾有一位來自高麗國的學生金濤,他在洪武四年(1371年)的科舉考試中得了三甲第六名,被明太祖朱元璋授予山東安丘縣縣丞一職。但金濤沒有去山東而選擇了回國,還曾官至高麗國丞相。
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北京國子監成為明代最高學府,開始接收外國留學生。到了清代,從康熙年間開始,琉球、朝鮮、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留學生陸陸續續來到北京國子監,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也彰顯了當時中國文化的絕對號召力。清代乾隆皇帝曾讚美道,「京師為首善之區,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1956年,國子監變成了首都圖書館和北京少年兒童圖書館,其中明代皇帝講學的場所——彝倫堂被改建為閱覽室,而闢雍兩側的六堂則被改建為書庫。直至2003年,首都圖書館遷出國子監。
祭孔禮儀 京師大祀
國子監西側,是元、明、清三代皇帝舉行國家祭孔的場所——孔廟。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後,為穩固政權籠絡民心,下令沿襲歷代習俗,在京師建「宣聖廟」以祭祀孔子。這座孔廟從元大德六年(1302年)開始營建,歷時4年建成。後來元世祖又下詔加諡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刻成石碑,至今仍立在大成門前。
元代末年戰亂迭起,孔廟也逐漸荒廢,一直到明代永樂九年(1411年)終於得以重修。嘉靖九年(1530年)改革禮制,在孔廟中增添了崇聖祠。
等到清朝,孔廟的重要性逐漸提升。清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下諭將孔廟各殿頂改為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黃色琉璃瓦,崇聖祠使用綠色琉璃瓦。清末光緒帝在位時還將祭孔禮儀升級為大祀,這是帝王最隆重的祭祀,此前只有在祭祀天地、宗廟等場合才會使用。
此外,光緒年間還開始對孔廟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將原先七間三進的大成殿擴建為九間五進,這一工程一直持續到民國五年(1916年)才最終完成,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氣勢恢宏、輝煌莊嚴的孔廟。
1955年,孔廟為「首都歷史與建設博物館籌備處」,1963年改稱「首都博物館籌備處」。經過二十多年的籌備,孔廟於1981年定名為「首都博物館」,並於當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為適應孔廟的特點,首都博物館在大成殿內開放了《祭孔禮儀》專題陳列。
開放後,這裡舉辦過《北京簡史陳列》《北京歲時民俗展覽》《一二 · 九運動展覽》《北京近代史陳列》等專題展,每年還定期舉辦臨時性書畫展覽。1985年10月,首都博物館展覽第一次走出國門,在美國華盛頓舉辦了「北京市經濟貿易展」,成為又一個北京對外交流的窗口。
2006年,首都博物館從位於國子監街13號的孔廟,遷往坐落於西長安街延長線的白雲路新館。
久經沉澱 風貌自華
孔廟和國子監一東一西,正是「左廟右學」傳統規制的集中體現。顯而易見,「國子監街」從元代就已然成為國家的文化中心。到了明代,此處被劃歸「崇教坊」,清代稱「成賢街」,又被叫作「國子監胡同」。1965年,正式更名為「國子監街」。
1990年,國子監街成為「北京市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街區」。街道兩側的火神廟、灶君廟等,一同構成了歷史文化街區的獨有風貌。2008年,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
如今,國子監街兩旁槐樹成行,濃蔭蔽日,與周邊的紅牆、高大的牌樓交相輝映,形成壯美的景觀。來到這裡的人們,總會被其豐富的歷史與深厚的人文底蘊所感染,在休閒觀光的同時,體驗到首都北京獨特的文化內涵。
參考資料來源:
[1]《北京志·總述·大事記·歷史概要》
[2]《北京志·建築志》
[3]《北京志·東城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