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條有文化的胡同,俗名名聲遠超大名,高等學府扎堆的國子監街
提到成賢街,估計北京市民沒幾個知道它在哪兒。但是一說起國子監街,地道的北京人恐怕沒有不知道的。沒錯,成賢街就是國子監街,成賢街是它的大名,國子監街不過是它的俗名罷了。這是一條歷史文化名街。比起如今那些神馬美食街、古玩街、步行街來,國子監街有自己厚重的文化底蘊。它至少算是北京胡同的一枚中華文化名片。在北京城的東北角,有一條矗立著4座彩繪牌樓的古老街巷。街口有一塊滄桑的下馬石,為漢白玉砌成,並且上面用6種文字鐫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這八個字。這幾行文字無疑彰顯著,在偉大的文化面前,任何人都需要放低身段,保持謙虛。所有人都僅僅是學生,沒有資格享有特權。這就是國子監街的風度。早在古代,不是流傳這麼一句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是最高貴的事兒,讀書是最有出息的職業,其他三百六十行統統讓路。
這是一條瀰漫著儒雅文化的古老胡同,充滿書香氣息的中華文化街。古典的雅致高貴的氣質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都屬於國子監街。在北京所有的胡同中,這是一條最具學識素養的古街,最值得驕傲的胡同。其他胡同與之相比,幾乎是蒼白的,簡直就跟馬路沒啥差別,因為它們沒有這等儒雅文化的積澱。雖然說,北京也有不少的民俗文化街,不過,如果要仔細嗅辨,大多不是沒有文化味兒,就是商業氣息過濃,怎麼也進不了文化街的大雅之堂。除了國子監街。北京城畢竟是元、明、清三朝的首都,它既擁有一系列「俗」文化,也擁有一大批「雅」文化。而高雅文化街的代表,非國子監街莫屬。據說,在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投票角逐中,大名鼎鼎的王府井大街都不幸落榜,而具有700年歷史的北京國子監街不負眾望,順利入選全國十大文化名街。它有自己獨特的地位,以及不可抵擋的魅力。由此,它也成了北京胡同中的佼佼者。僅僅從外觀看,這條街內與眾不同的就是,那些充滿著古色古香的古建築群。
不僅僅如此,它他最值得驕傲的地方,在於它擁有兩座獨特標誌性的機構,一座是國子監,一座是孔廟。這兩者無疑都跟文化有關。國子監也就是太學,屬於古代官方的最高學府,當年的學子學有所成就可直接做官。可以說,歷代多少國家棟梁都是從這裡出產的。孔廟自然是高等學府都要祭拜的祖師爺。孔子是儒學的祖師,偉大的教育家,後世所有的讀書人自然而然都是他老人家的學生。他們必須集體定時向這位老人家的遺像虔誠祭拜。於是乎,孔廟也就成為國子監旁不可缺少的一道風景。這也完全符合古代的「左廟右學」的官方傳統。國子監街地處東城區,在雍和宮大街與安定門內大街之間,東西走向。這條街的壽命夠老的,跟磚塔胡同差不多,大約在元朝初年就開始形成了。只不過似乎還沒有給取名。元朝政府對讀書人並不怎麼尊重,對漢人的孔子也不咋感冒,估計,這條街裡也許還沒有什麼孔廟。
但是到了明朝就不一樣了,明朝是漢人的天下,明朝政府從南京搬遷到北京後,北京從此就穩穩地成了首都,佔據了京城的地位。於是乎,也是在明朝,這條街才正式有了傳承國學的國子監和孔廟,由此它也就被人們直接呼之為「國子監孔廟」。到了清朝,雖說也是滿人的天下,但滿人注重學習和繼承漢文化,依然把孔子和儒學文化列為官方教育機構的核心。因而,國子監與孔廟依舊巍然矗立,致使這條胡同依舊散發著傳統的文化氣質。不過,清朝給這條胡同另換了個新名兒,叫「成賢街」。這是它的正式名字,聽起來也夠古雅。民國之後,封建政府完全歇菜了。原屬官方的封建教育機構也就廢棄了,但是古建築還都在,在老百姓的口中,它又被俗稱為「國子監胡同」,以至在新中國,1965年,它被官方認證為「國子監街」聽名字,大家也都知道這條胡同有一座國子監。
前面說過,國子監街有四座牌樓。其實,它也是北京所有胡同中,唯一列有古代牌樓的胡同,格外與眾不同。這四座牌樓原本都是木牌樓,兩旁還有4根斜撐的戧柱。可惜的是,清末民初戰亂年代裡,牌樓損壞太厲害了,以防倒塌,民國年間得到過一次大修,因而如今變成了鋼筋水泥結構。這多少有些美中不足。其中,東西兩個街口各有一座牌樓,上額題有「成賢街」三字。另外兩座牌樓則立在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上額題有「國子監」三字。在各個朝代,能在國子監上學的讀書人自然非同一般,那是光宗耀祖的事兒。當然,這座機構裡少不了有不少幹部子弟們。古代特權階級嘛,難免。國子監街兩旁多排列著低矮的四合院民居,灰牆灰瓦,卻很整潔。門是個例外,都被改成了清一色的朱紅色,忒亮眼。幾家排場大些的雙扇大宅門,朱紅門扇上往往會油著一副古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外人一看,這家必定曾是書香世家。同時,這無疑更增加了這條胡同的古色古香。
這是那些山寨版的仿古街壓根兒無法相提並論的。令我們今天有點難解的是,國子監的最高長官不叫校長,也不叫監長,而是叫祭酒。不知道這個名字最初是誰的創意,這跟國子監不挨,也跟喝酒沒瓜葛。據說,元代的大學者許衡,就曾在這座國子監裡擔任過祭酒。他當年親手植下的那棵柏樹還活著,算下來已經好幾百年了。至於孔廟,又據說是元大德年間建造的,歷時四年。不過,今天的孔廟並非元朝的作品,不知什麼時候,可能在元朝滅亡時,孔廟也跟著消失了。到了明朝永樂皇帝時,又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到了清朝乾隆朝,孔廟經過一番「整容」,被換成了黃色琉璃瓦。孔廟裡,除了那些國子監的學生們定時祭拜孔夫子之外,各朝的皇帝也都要祭拜。此外,孔廟裡還有進士碑林,上刻有歷屆進士名單。這個原本應該放在國子監裡的,卻被移到了孔廟裡,暗示所有的進士都是孔子的有出息的學生。元、明、清三代下來,孔廟裡總共有198座石碑,刻有5萬多名進士的名字。其中赫赫有名的,如袁崇煥、曾國藩都在其上。
孔廟內還有不少參天古柏,大成殿西側就有一棵特殊的柏樹。傳說,明朝的一代奸相嚴嵩曾膽大包天,替代皇帝來祭拜孔子。當他走到這個柏樹下時,神奇的一幕出現了,突然被樹枝掀掉了官帽,露出了奸相的禿腦袋。於是乎,人們紛紛流傳說,這棵柏樹是棵神樹,能察覺嚴嵩是個奸臣。由此,它被人們稱為「鋤奸柏」。其實,除了孔廟裡有柏樹,整條國子監街兩旁同樣矗立著參天的古柏和槐樹,每到夏季,枝葉繁茂,互相交織,濃濃的綠陰幾乎完全遮蔽了這條胡同,在這裡徜徉漫步,是倍兒涼爽的。這條胡同裡,除了孔廟,還有其他幾座古廟。一座是祭祀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韓文公祠,不想竟也被人們當作土地廟供奉,一廟兩用。另一座是西口附近的火神廟,如今已淪為民居,但從臨街山門上那些精美的浮雕可以生出遐想,當年的火神廟香火鼎盛的場面。火神廟的東邊,還有一座則是祭祀灶王的灶君廟。它們同樣都是國子監此外,胡同裡還有一些文物遺蹟。
如國子監對面就有磚砌的街的傳統文化標牌。說到國子監街,不得不提另一條胡同—貢院胡同。可以說,國子監跟貢院都跟古代讀書相關,而這兩條胡同都瀰漫著國學書香。在古代,國子監是太學的地方,相當於官方大學;而貢院則是科舉考試的地方,相當於官方考場。當然,這兩個地方沒在一塊。貢院胡同位於通州區西北部,舊城東北部,北大街中段東側。東自天后宮胡同,西到北大街,與貢院前街組成「丁」字形。由於從前的貢院在此設立,胡同因此得名。不過,這個地方最初並不是貢院,而是監察院的衙署。在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吳仲來到通州區,主持重修通惠河及大運河北端碼頭石壩、土壩等大型水利工程時,在這裡設立了衙署,大致位置就在舊城北大街之東側,從而歷為巡漕御史在通州的辦公所。到了清朝初年,這裡被改成了鄉試場所,二十二州、縣生員(秀才)每三年都會在這裡參加鄉試。
考中者稱為舉人,然後就可以進入京城參加會試,考取貢士。正因為由此,這裡便被稱為「試院」。如果來自各州縣的生員在這個試院考試而升入北京國子監讀書那麼就身價倍增,成為貢生。貢生的意思就是將人才貢獻給皇帝,故而試院又稱為「貢院」。久而久之,就在貢院的兩側以及正前形成了兩條書生密集的熱鬧街巷,橫向的叫「貢院胡同」,縱向的叫「貢院前街」。胡同的偏東部北側的地方,就是當年貢院的舊址。不幸的是,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通州發生了一次強烈地震,整個貢院的還好在三年後,大約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當地的知州於成廳堂號舍全部倒塌,毀於一旦。而今,在那條胡同裡,曾經的清代貢院只有北圍牆僅僅留下了殘骸。俗稱「貢院小學」。除了貢院胡同外,北京還有一個胡同,叫按院胡同。按院跟貢院都屬於古代政府機構,貢院是考試的地方,而按院則是監察院的公署。還有一個傳說:北京有一種稀有的棗樹,只有兩三棵,而其中一棵就曾生長在按院胡同。可惜的是,自從按院胡同被拆除後,那棵棗樹也就消失了。今天的故事就到這裡了,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