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瞭望東方周刊發布了「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榜單,九個榜單共五十六個名額當中,有四十六座城市(區、縣)上榜,另有兩座城市獲得特別大獎。在「省會及計劃單列市」榜單中,成都、杭州、寧波、廣州、長沙、南京、鄭州、西寧、青島、西安十座城市被推選為「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廣州是唯一進入榜單的一線城市,除了廣州市在「省會及計劃單列市」榜單中,廣州的天河和黃埔兩個區還進入「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區的榜單,同時廣州市和下轄的黃埔區則同時進入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市(區)。
當然,一線城市中的北京和上海屬於直轄市,並不在此次評選的候選城市。但作為計劃單列市的另一座一線城市深圳並沒有出現在榜單中和地級市榜單中,而在城區和縣級市榜單,以及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市(區)和幸福宜居之城等三個單項榜單,也跟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座一線城市無關。
一直以來,一線城市雖然高居國內城市頂端,但也是「大城市病」最凸顯的地方,擁堵的交通、居高不下的房價、嚴重的城市汙染,以及市民收入和支出相比的獲得感愈來愈低,使得一線城市成為最不幸福和最不宜居的地方。不過,近幾年來看似漸漸成一線城市行列尾巴的廣州卻是個例外。
初到廣州的外地人對廣州的感覺可能是無序和雜亂。的確,這座發展了兩千年的城市歷史上從沒有過較完整的城市規劃,至今還有許多低洼地經常在雨季陷入「水浸街」的尷尬。而同時到過廣深兩地的人也會以「深圳什麼都是新的,廣州什麼都是舊的」來做簡單的對比。甚至,和京滬相比,只是個省城的廣州更顯得老舊和土氣。
不過,雖然廣州也有交通擁堵和房價高企這些「大城市病」,但要說到城市本身的宜居性和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大概很少有人將廣州排在一線城市的後面。雖然有人說低調的廣州就如粵菜一樣,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略顯寡淡,但廣州的宜居性其實就藏在街角巷尾,而廣州人的幸福感也更多地蘊含在茶盞碗碟中。
廣東人敢吃,也會吃和好吃,一個「敢吃」反映出嶺南物產和食材的豐饒多樣,「會吃」體現了融合廣府、潮汕和客家菜等省內地方特色,併集大成為粵菜的久遠歷史,而「好吃」又反映出廣東人享受生活的天性。一個能快速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美食、又能享受生活的地方,怎麼可能不幸福、不宜居呢?廣州人的幸福觀就這麼簡單。
到廣州旅遊的遊客,除了一飽口福外,還能一飽眼福。廣州地處北回歸線附近,是中國年均溫差最小的城市之一,因四季常綠、花團錦簇而被稱為「花城」。廣州人愛花可以追溯到漢代前期的南越國,唐代的廣州已成為全國有名的花城,這種愛花賞花的習俗一直傳承到現在春節的「逛花市、行花街」。一個人人愛花的城市,怎麼會不宜居呢?
廣州或許是生活壓力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廣州人低調而務實,炫耀和攀比不是他們的性格,所謂「穿在身上是滿足別人眼福,食到腹中才是滿足自己口福」。當別的地方屢屢被高額彩禮和花光工資的紅包「暴擊」的時候,廣州人則僅以十元或百元的利是封來表達真摯的祝福,而接受者更可能會當場回禮以表禮尚往來。
廣州的宜居還體現在對外來人口的熱情接納方面。以商貿為主業的廣州是最不排外的一線城市。從唐宋以來,廣州就有數萬外國人經商或常住。對廣州人來說,即使有文化和習俗的差異,但只要能一起談生意做買賣,就可以是朋友,這大概就是最樸素的「和而不同」。就連過去常被詬病的粵語方言,也只是廣州人堅持自己傳承的一種方式,而不會妨礙交流。
廣州的宜居和廣州人的幸福感還來自這座城市不會輕易被奪走的底氣,這種底氣在於廣州長期以來形成的在嶺南的核心地位。這個地位不是依靠省城而來,而是作為嶺南文化中心的底蘊,作為世界僅有的未不間斷對外貿易中心的歷史,以及多達65家各國領事館、海納百川的多元化產業優勢和珠三角最豐富的文化、教育和醫療等多種資源。
這樣一座城市,怎麼會不宜居,怎麼會沒有幸福感呢?如果你到過廣州,或者就在廣州居住,對廣州的宜居性有什麼感想呢?歡迎在文章後面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