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學語文教材古詩版本不一 教師稱交給學生求證
《石灰吟》這首詩
是「千錘萬擊出深山」
還是「千錘萬鑿出深山」
兩種小學教材版本不一,引來讀者「挑刺」
老師:對有爭議的字詞,交給學生去求證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有一篇古詩《石灰吟》,鄭州一位愛「挑刺」的老師彭幫懷發現了其中的問題。最新的蘇教版教材中,第一句是「千錘萬擊出深山」,人教版用的是「千錘萬鑿出深山」。孰對孰錯? 鄭州晚報記者張勤見習記者謝源茹
熱線:「蘇教版語文教材三處古詩有錯」
昨日,熱心讀者、關注中小學教材、愛給教材「挑刺」、曾經狀告教育部和人教社的彭幫懷老師給本報打來熱線:「我在最新的蘇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發現了3處詩詞的錯誤。蘇教版的3首古詩和人教版的不一致,課程標準的用字和人教版相同。」
昨日下午,記者見到了彭幫懷提供的兩個版本的教材。
第一處不同:蘇教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100頁的課文《石灰吟》中,第一句用的是「千錘萬擊出深山」,人教版和課程標準規定使用的是「千錘萬鑿出深山」。
第二處不同: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142頁課文《清平樂村居》裡寫的是「最喜小兒無賴」,人教版用的「最喜小兒亡賴」。「這個『無』字,本應是通假字『亡』,人教版教材和課程標準中均使用的『亡』字。」
第三處錯誤:四年級上冊課本第13頁《望洞庭》一詩,「遙望洞庭山水色」一句,人教版教和課程標準使用的是「遙望洞庭山水翠」。
觀點:教材應該統一
彭幫懷說,他拿著這些錯誤,諮詢了浙江大學的一位專家。
這位教授表示,「遙望洞庭山水色」中「色」這個字,是劉禹錫當年喝醉後所寫,但在後來統一確定為「翠」字。
「古詩詞是有定性的,一個字的錯誤,往往能造成整個意義的錯誤。教得好不好不要緊,但一定要以課本為基礎,而現在這個根基就是錯的。這些教材中的爭議,不應該引入到中小學課本中。」彭幫懷說,教材的不同導致孩子學習內容的偏差,如果考到這些知識,讓孩子如何作答,評卷老師如何打分呢?
其實,彭幫懷發現這三個錯誤已經近4年了。「發現後這麼多年,一直沒能有人站出來對此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彭幫懷說,「我也詢問了好多人,也給出版社打過電話,但他們也只是說這些字並沒有確切根據,然後就不再作答。」
他拿出來了《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一書。「這本課程規範是教育部審定的教材規範規定用書,書上對每篇優秀詩文以及學生需要掌握的字都做出了編號。你看,這篇《石灰吟》就是第71號推薦篇目,上面用的也是『鑿』字。」
聲音:古詩流傳至今,版本難免不一
蘇教版和人教版在同一首詩的用字上有差別,孰對孰錯?
昨日,記者諮詢了市教研室的專家和一些一線小學語文教師。
專家表示,古代書籍在流傳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傳寫之訛,或經過了後人的改動,因而不同時期刻印的同一書籍,其中的內容並不完全相同,其中的少數字句會有一些差異,甚至差異很大。古詩也屬於此類。
「後人在選用這些文章時,一般會挑選一個錯誤少的好的版本,或經過今人校勘過的本子,這樣錯誤會少一點。儘管少數字句有所不同,但各有優長,不能完全否定誰、肯定誰。」中原區一位小學語文老師說。
技巧:對有爭議的字詞,交給學生去求證
「兩個出版社的編者不同,對古詩也有不一樣的理解。」金水區文化路二小的語文老師杜斐說,古詩文都是傳承下來的東西,在抄寫的過程中出現分歧是難免的。
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杜老師把「球」踢給學生。杜老師舉了個例子。比如《石灰吟》中有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有的資料上是「流」,有的是「留」。她把這樣的問題交給學生,查一查相關的資料,如果查出來的資料是「流」,還要說出來原因。隨後,讓學生在課堂上辯論,看誰的理由更充分。「雙方互相說服對方,結果是『流』字佔上風,取『流芳百世』之意。」
而在單元測試、期末考試的時候,基本上是以教材為主。「當然,教研組如果發現教材中的一些明顯錯誤,在教學過程中也會改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