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讀書的那個年代,盛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
然而對於現代孩子來說,流行語逐漸變成了「得語文者得天下」。
我家孩子上小學前,我並沒有感受到語文有多麼受重視,直到我拿到小學語文教材的那一刻,才明白現代孩子的語文教學變化有多麼大。
小學一年級課本就有古詩詞,據悉小學六個年級、12冊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數量達到了129篇,相比原來的教材數量猛增了87%。
當時我我就很好奇地查了一下,現在的語文古詩文佔比到底有多大?結果發現,在高考試卷中古詩文已經成為重點拉分項。
一個滿分150分的試卷中古詩文佔了45分,甚至50分的作文題目都有可能是古詩文。
稍微誇張地說,150分中,古詩文的分數可以達到95分。
正因為古詩文分數佔比太高,引發了一個讓家長十分困擾的問題:
讓孩子死記硬背古詩文,到底是對是錯?
「背了也會忘」VS「多背才能厚積薄發」
記得我逼著孩子背古詩那會,孩子只有4歲。
孩子的爺爺奶奶覺得完全沒有必要讓這麼小的孩子背古詩,孩子理解不了,過段時間就忘了。但我認為,4-7歲是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候,這時不讓孩子背,難不成等長大了、記憶力衰退了再背嗎?
畢竟,「背過忘了」和「從未背過」,是完全不一樣的。
《中國詩詞大會》幕後命題人之一的方笑一教授曾說:
「孩子幼年時就要大量讀詩、大量背誦,先不要去強求理解。童子功打好,到了長大後的某個時期,自然會懂。」
胡適也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
我9歲的時候特別喜歡一句話:「人心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我就是覺得好玩,並不是很懂。到了60歲,我還是喜歡這句話,這時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
很多東西即使孩子當時理解了,也只是理解了表面。古詩中真正的含義只有等孩子長大了、接觸到了,才是真的懂了。
胡適先生的這段話,也很好地說明了孩子背詩,是講究階段性的。
①孩子兩三歲時,可以先「磨耳朵」
家長們都知道給孩子做啟蒙都需要先「磨耳朵」,背詩也是如此。
比如,被稱為「中華小詞庫」的王恆屹,1歲多的時候奶奶就給他讀詩詞,5歲時會背的古詩詞已經達到了460首,且每一首都能融會貫通。
②四五歲時,選什麼樣的詩來背非常重要
不管學什麼都講究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的年齡選什麼樣的詩就非常重要了。
剛開始接觸古詩時選擇朗朗上口的古詩兒歌,然後是簡單的唐詩,接下來背簡單的古詩詞。到了四五歲,孩子就可以體會到古詩的音律之美。
③六七歲,在生活中引導、培養興趣
我認為死記硬背沒有錯,關鍵是孩子背了之後能不能運用到生活中。
有一次我帶孩子去海邊玩,他在沙灘上挖坑的時候說了一句:「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當時在他旁邊的爺爺奶奶驚呆了,之後再也沒阻止我讓孩子背古詩。
雖然孩子無法深刻理解其中的含義,但到了相似的生活場景中自然而然地就能表達出來,而不是只會說:「這沙子真暖和。」
雖然是讓孩子死記硬背,但我非常注重在生活實際場景中引導,孩子只有切身實際地感受到了才能明白其中的含義。在給孩子選擇背的古詩書籍時,我就選擇了這套《古詩裡的四季》。
我認為他最大的優勢,就是每首詩都有明確的季節,而是下面會標註在什麼時節背誦、如何運用。
比如現在是冬季,就可以讓孩子背柳宗元的《江雪》。
這樣孩子不僅僅是背古詩,而是能在生活實際場景中運用起來,慢慢地就能理解其中的意境,將知識融會貫通,要比你給孩子講一百遍詩的內容理解得更快。
更關鍵的是,孩子是真的感興趣。
當孩子遇到古詩中的那個場合,如果他想不起來會主動問我是哪首詩、如何背誦。
這套書雖然含有的古詩文數量不多,只有92首,但幾乎是我家孩子使用率最高的一套,因為真的很實用。將古詩分為四季,貫穿了孩子的一整年,不愧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的古詩,輕鬆抓住了孩子的心理。
如果你家孩子背詩難、不會背,不要錯過這套《古詩裡的四季》。
我是小青媽媽母嬰培訓師,也是擁有兩個寶寶的媽媽,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