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籙專題 | 道教正一派授籙的宗教文化內涵

2020-12-10 騰訊網

道教正一派的授籙歷史悠久,籙儀繁雜,對其宗教文化內涵、作用功能等,今人或有不解。筆者自幼便常聽母親講述一些道教傳統,加之近30年來一直專致於道教傳承,對正一派授籙制度有一些研究和心得,故撰文以饗讀者,以期拋磚引玉。

正一派授籙的歷史沿革

一般認為,正一派授籙始於漢末晉初第四代天師張盛。張盛自漢中返回龍虎山,「修治祖天師玄壇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歲以三元日登壇傳籙,四方從學者千餘人,自是開科範以為常」。明胡應麟在《少寶山房筆叢·玉壺題覽》中也說:「漢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為玄教宗,繼張魯三國時居漢中。其子盛,魏封都亭侯,復還龍虎山,升壇授籙。」

若細究起來,道教授籙的由來或可追溯到祖天師張道陵及系師張魯。張道陵居鶴鳴山,「精思煉志,作道書二十四篇」,《正一盟威妙經》、《正一科術要道法文》等均在其內。《正一法文經》有云:東漢桓帝永壽二年,張道陵「以盟威都功諸品經籙、玉冊、劍印付子衡,與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歲」。這說明早在張道陵創教之初,天師經籙已經形成並有經籙印劍法物相授。

系師張魯據漢中,實行政教合一,施政理民。魯自號「師君」,徒眾稱「鬼卒」,另立「都講」、「祭酒」,實際上是道教早期的職級分工制度。而這種制度的確立,必然得有一套科儀章法,這便是天師道授籙傳度的雛形。

南宋末,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嗣教。嘉熙三年「敕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道教正一派之「三山合一」由此開始。元初,世祖忽必烈盛讚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佩籙三元,蜚聲八極」,命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領江南道教,仍賜銀印。得自給牒度人為道士。路設道錄司,州設道正司,縣設威儀司,皆屬焉」。整個元朝入主中原89年,歷七代天師,皆賜二品銀印(其中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賜金印、視一品),主管三山符籙,恩遇隆極一時。

明初,太祖朱元璋加賜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永掌天下道教事」,敕命禮部與道教擬定科儀格式,頒行天下遵行。道士宋宗真、趙允中編成《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對授籙傳度的齋儀章法作了系統規範的整理。

洪武二十三年(1390),上諭禮部「嚴禁偽造符籙」,其時,「天下符籙,出此一家(龍虎山)」。明初歷代天師雖掌天下道教事,但據現有歷史資料,道士授籙制度仍限於正一派實行,金元時由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派仍實行傳戒制度。授籙與傳戒,在齋儀格式、名稱、職級等均有所不同。如正一派授籙按《三洞修道儀》列正一盟威、金剛洞神、太上高玄、升玄、中盟、三洞、上清大洞等七等寶籙共八十四階品,其中正一盟威籙二十四階品。

據《授籙次第法信儀》載,受法職位又依次有正一法位、道德法位、洞神法位、升玄法位、洞玄法位、五符法位、河圖法位、洞真法位、畢道法位共九個等級,名目繁多,規儀繁雜。而全真道之傳戒則實行丘處機所制定的初真戒、中級戒、天仙戒,稱為「三壇大戒」。但從道教義理的角度來看,授籙與傳戒所體現的教義思想卻是一致的。

清乾隆中期,天師地位由一品一度降為五品,後復三品。儘管如此,懾於民眾信仰和傳統習俗,清王朝仍賜天師世襲嗣教,加恩視正三品,並「永為例」。清代五十三代天師張洪任在原來授籙的規儀上進行了改革,作《天壇玉格》,刪去了一些繁雜的科儀,籙生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經籙》,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經籙》,加授《上清五雷經籙》,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經籙》,再加《上清大洞經籙》。至清末,由於列強凌辱,國內政局動蕩,清王朝土崩瓦解,全國性授籙被迫中斷。進入民國,「亂多於治」,道教進一步衰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道教正一派授籙制度長時間未能恢復。1991年10月,建國以來首次恢復的對臺灣和海外正一派道士授籙儀式在嗣漢天師府舉行。這次授籙基本上依據《天壇玉格》的規儀,由「三大師」(傳度師、保舉師、監度師)主持,歷時3天,取得成功,並在國內各宮觀道院以及港澳臺和東南亞地區引起了轟動。爾後,一年一度逐成定例,擴大了嗣漢天師府作為道教正一祖庭在海內外的影響,使天師府與海外道教界建立起持久、良好的友好交往關係。

1995年下元節期間,經國務院宗教局批准,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嗣漢天師府承辦的中國道教正一派首次開壇授籙傳度醮典在天師府舉行。來自上海、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廣東、四川、湖北、河南、吉林、甘肅、貴州等地的200餘名弟子參加授籙大典。這次醮典,以天師府何燦然道長為傳度大師,上海陳蓮笙道長為監度大師,茅山周念孝道長為保舉大師。由張繼禹、張金濤、薛桂元、凌晉明、施書寶、董叔和等道長擔任護籙大師、護法大師、護經大師、護壇大師、護戒大師、護道大師。爾後,道教正一派授籙逐步走向制度化、常態化、規範化。

正一派授籙的宗教文化內涵

正一派的授籙,包含著豐富的宗教文化內涵:

1

法天地,敬祖宗

道教是從中國遠古的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延續發展而成的宗教。道教的一切規儀,無不體現著法天地、敬神明、尊祖宗的教義思想。授籙必先設壇,而這個壇就是用來祭天的。《說文解字》云:「封土為壇,除土曰墠」,合稱「壇墠」,也就是土築的臺子,古人「燔柴於泰壇,祭天也。」又云:「設廟桃壇墠而祭之」,這個廟就是祀奉祖先的。壇分三級,象徵三天三界;又立四柱,謂天地日月;設八門十方,為昊天諸神、鬥宿星君;上五供,象徵四季五行,這便是尊崇三界,朝禮萬神之義。

2

明師承,皈三寶

師承法派是中國本土宗教的獨創,既體現了古代的宗法思想,也從一個側面記載了宗教的傳承歷史。龍虎山正一天師道的傳承法派自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而下(一說始於明代),即以「三山滴血字派」世代相傳,共50字,即:「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至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衝漢通元蘊,高宏鼎大羅,三山與興振,福海啟洪波,穹隆揚妙法,寰宇證仙都。」這種字輩相傳的方法,對於鞏固教派內部統一,形成認祖歸宗的認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海峽兩岸道教界的交往,到上世紀90年代初已中斷了40餘年,若從清末中斷授籙算起,則已近百年。而在臺灣的正一天師道,仍沿襲著「三山滴血字派」的傳承。當大陸恢復對海外正一弟子授籙傳度時,已傳至「鼎」字輩,法派未曾紊亂,傳承清楚明白。更重要的是,正是這種法派傳承,使海外道教弟子不忘根本,認祖歸宗。

道教正一派的授籙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傳授經籙。籠統地說,稱為道、經、師三寶。道經是道教信仰的基石,無經則無教。所以《傳授經戒儀注訣》要求道士「研習經文,施行善事,存念宗主,不忘須臾」。又云:「今撰正文,傳授十卷,並見真經,同出聖口,見善勸行,無所致惑。」

傳授經籙,要求籙生齋戒沐浴,抄寫經文,而且要「精校分明,慎勿漏誤」,「各治二通,一通常鎮,柏函盛之,架以局案,置高座近前,亦可別臺封之,不可妄開」,可見正一派對經籙傳授的重視。就經籙的內容來看,基本是以《道德經》為主,其次是《想爾注》、《河上公章句》及科書,也是圍繞《道德經》展開。這些都表明,正一派的授籙,不是單純授給一個法職,而是對道教以道為本、以德為用、勸化行善、濟國利民的教義思想的宣教。

3

受戒律,發誓願

道教認為,「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己,王律治人」。故在授籙中也必須同時授戒。道教戒律最明顯的特點,是以神的名義來約束道士的道德修養。這與王法是不相同的,「國法治人於犯法之後,而戒律則檢束人心於妄念初動之時」。

道教戒律很多,且在不同時期或不同宗派之間內容又有所不同。魏晉南北朝時,上清派有三元品戒、觀身大戒;靈寶派有上品大戒、十戒;正一派有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縱觀種種規誡的內容,無非是持身守正、行善戒惡,如「不得殺生以自活,不得淫慾以為悅,不得盜他物以自供給……」,所體現的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思想。

誓願是授籙傳度必不可少的內容。如1991年對海外正一派弟子授籙時,眾籙生在三大師率領下在天師壇前發十二願:一願乾坤明素;二願氣象清圓;三願主躬康泰;四願融洽八埏;五願天垂甘露;六願地發祥煙;七願四時順序;八願萬物生全;九願家多孝悌;十願國富才賢;十一願籙生受福;十二願正教興行。從中我們能感受到道教福國佑民的濟世情懷和以忠、孝、慈、儉為核心的教義思想。

4

頒法職,宣教化

道士受籙,根據各自不同的修持,發給相應的職牒,其意義有三:

首先,作為正一派道士必須受籙,不受籙就無法遣使籙中的兵將聽命法壇。《正一法文太上外籙儀》稱:「凡為道民,便受護身符及三戒,進受五戒、八戒,然後受籙。」又云:「未受籙時,無所呼召,受籙之後,動靜呼神。不行戒者,呼之不至,破戒之人,吏兵遠身。」

道士只有受籙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職,否則,不但所施道法不靈,自身反遭天譴。籙有多種階品,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靈百五十將軍籙》、《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將軍籙》、《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天兵符籙》等等,不同的籙品,體現著道士不同的修持和功力。授受了相應的籙品,又規範了相應的品德情操,便成為一種行為的約束力,故《雲笈七籤》云:「籙者,戒錄情性,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從凡入聖。」

受籙之後,仍須考核,方可升授。如《正一法文外籙儀》說:「受更令,五年得進一將軍;四年十將軍;三年七十五將軍;二年百五十將軍。一年若志行庸愚無長進者,悉又倍年。三倍無功,不知建德,直置而已,都不合遷。其中聰明才智秀異,功德超群,不計年限。」這就從宗教內部的管理上制訂了明確的行為準則。

其次,利於官方對道教事務的管理。籙牒是道士受戒行法的憑證,從唐朝設授籙院以來,籙生的名籍、每年授籙的人數都由官方登記在案。早期天師道還分靖、治,即規定的活動區域。元代,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得自給牒度人為道士」,僅是一時之殊榮。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命四十四代嗣教大真人張宇清「選道士為武當山住持」。從洪武二十四年到嘉靖二十年,朝廷六次下達詔書,嚴禁偽造私出符籙。這些都說明了授籙也有利於官方對道教事務的管理。

再次,師徒相授是道教傳承的傳統方式,只有持籙者方可為人之師。正因如此,累世相傳,道教教團才得以壯大。鼎盛時,龍虎山曾被稱為「晝夜長明羽人國」。

當代恢復授籙傳度的現實意義

授籙作為道教正一派的傳統科儀,其恢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有利於教內的團結和統一。法有法品,籙有籙牒,教內人士一眼就能明白對方的師承、門派及職級。這種觀念根深蒂固,正因如此,道教正一派千餘年來維持了團結和統一。反之,如果道教各宮觀教派各行其是,章法各異,會影響道教正一派本身的規範和統一,不利於道教事業的發展。

其次,恢復正一派授籙制度,有利於黨和政府對道教事務的管理。當前,正一派有居宮道士和散居道士之分,也存在其他一些較複雜情況。恢復授籙,有助於有效克服這些問題。

再次,道士授籙是對道士自身修養的一種促進。籙生通過授籙,受到教育,學到知識,同時也激發起一種內在的責任感、使命感,對於肅穆道儀、振興道風,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再就是關於對傳統授籙科儀的改革。筆者認為,改革應在尊重傳統的前提下進行,必須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簡而言之,就是在組織形式上要加強領導,防止各行其事。對經文籙牒,應保持道教傳統,同時突出其愛國愛教的思想精華。還有一個宗枝門派整合的問題,應通過授籙增強團結,形成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新的宗枝譜系。

轉發分享 功德無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轉發者及眾讀者···

小編提示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眾號

自然|無為|玄德|清靜

「嗣漢天師府」修行人的第一訂閱號

致力於傳統國學及道學文化的復興、闡釋、傳播

修行人的心靈淨土,煉道者的法海梯航|開悟|增慧|止心

相關焦點

  • 傳度,授籙——正一派道士的修煉階梯
    目前,道教分為全真和正一兩個主要派別,同為大道弟子,修行的方向相同但相互間還是有些許細微區別的,例如在修行過程中頒撥法職等重要環節上,正一派道士需要傳度,授籙,而全真派道士則為冠巾和受戒。近日,正一祖庭龍虎山天師府正在舉辦戊戌年內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籙活動,今天小編就和朋友們簡單聊聊正一派的傳度和授籙。
  • 問道天師府,正一派授籙略談
    按道教中的正一派的觀點,道士只有在獲得了籙之後,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職,也才具有了差遣一定數量護身神兵的權力,因而才能斬妖除邪、拔度生靈、救濟困厄。未受籙受職,就無權遣神役鬼。 從法術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授籙,更像是一個給被授予者(道教內稱為籙生)確認在神、仙界的職務頒發通行神界的職務證書的過程。
  • 授籙的目的和意義
    一、道教正一派授籙的歷史沿革道教正一派的授籙傳度,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一般地說,始於漢末晉初四代天師張盛。其時,張盛自漢中返回龍虎山,「修治祖天師元壇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歲以三元日登壇傳籙,四方從學者千餘人,自是開科範以為常」。
  • 正一派道士的入門,皈依和授籙一個不能少
    但在在道教的教義之中,不同的派別有著不同的入門要求,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道教:正一派道士的入門。話不多說,現在就來為大家一一介紹:01皈依皈依是入道的第一步,無論是正一派弟子還是全真派弟子,都要經過這一步。
  • 一萬字詳解:正一道士授籙那些事兒
    此文作者為不願意透漏姓名的正一籙生:佚名不詳作者聲明:我不是污衊正一道只是有些忿恨 道教正一派授籙,歷史悠久,道教文化內涵十分深厚,其所體現的,是道教信仰的基石,宗枝繁衍之根本,教內團結統一之保證,也是道教傳承之手段。
  • 支持授籙龍虎山,全國道教大團結——記青城山道教傅圓天道長
    為此,傅圓天根據道教正一派名山高道的建議,為繼承和發揚道教優良傳統,振興道教,推動道教健康發展,在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的關心支持下,於1994年4月在上海召開「道教正一派授籙座談會」,商討舉行正一授籙傳度事宜。會議對道教正一授籙傳統和重申授籙傳度的意義進行了座談,對當前正一派的狀況進行了分析取得了共同的認識。
  • 授籙專題 | 申請參加授籙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一、正一派道士授籙應具備什麼條件? 根據2005年6月24日中國道教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修訂的《關於正一派道士授籙的規定》,正一派道士受籙應具備以下6個條件: (1)皈依「道、經、師」三寶,有傳統的師承法派; (2)經過省級道教團體認定並備案的正一派道士; (3)愛國愛教
  • 起源於正一盟威道的法籙職碟及道教協會規定的道士如何授籙儀式
    按道教中的正一派的觀點,道士只有在獲得了籙之後,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職,也才具有了差遣一定數量護身神兵的權力,因而才能斬妖除邪、拔度生靈、救濟困厄。未受籙受職,就無權遣神役鬼。從法術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授籙,更像是一個給被授予者(道教內稱為籙生)確認在神、仙界的職務頒發通行神界的職務證書的過程。
  • 談談道教中的授職與授籙
    在解釋問題之前首先告訴大家道教信徒的大致分類:1、信士,是指相信或奉行道教的人士。沒有經過特別的宗教認定儀式的人。2、居士,是指居家依照經典修行的人士。高功,道教法師的專名。在舉行宗教儀式時高座居中,在道士中是被認為道功最高,故稱高功。高功之稱的由來:高功是道教行儀時的執事名稱,同都講、監齋等合稱為"三法師",共同主持科儀的進行。再來談一談:授籙所謂籙,又稱道籙、法,是一種記載神吏神將名籙的文書。
  • 江西龍虎山天師府為臺灣千人專場授籙
    原標題:江西龍虎山天師府為臺灣千人專場授籙   新華網南昌9月19日電(記者胡錦武)19日至23日,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的2015(乙未)年臺灣千人專場授籙活動在江西鷹潭市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舉行,臺灣地區的17個籙生分團近千人參加。這是嗣漢天師府首次大規模對臺灣地區道教信徒進行專場授籙。
  • 道教的科儀法術與授籙制度
    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作者為劉仲宇老師 ,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道教舉辦授籙儀式,不僅關係教團的建設,道教徒自身的修行,而且也關乎法術與科儀的舉行。授籙與法術的傳授緊密相連。早期的道法,主要是正一、洞淵、靈寶、上清諸法,兩宋以降,大量新的符籙派問世,法術種類大增。
  • 江西龍虎山舉行海外道教修行者授籙儀式
    新華網南昌11月24日電(記者王志倫沈洋)11月24日是道教的下元節。來自港澳臺地區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美國和愛爾蘭等國家的240多名修道者在道教正一派祖庭龍虎山天師府參加了授籙、傳度儀式。  1900多年前,正一派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來到龍虎山結廬煉丹,傳播道教,代代相傳,至今已經有65代。
  • 戊戌年內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籙活動拉開序幕
    道教之音江西訊 2018年11月10日,戊戌(2018)年內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籙活動在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拉開序幕。此次活動經國家宗教局批准,中國道教協會主辦,江西省道教協會協辦,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承辦,也是天師府自1995年以來第13次對內地正一派道士進行授籙,整個活動為期8天。
  • 對臺千人專場道教授籙活動在嗣漢天師府舉行
    人民網鷹潭9月19日電(記者魏本貌)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承辦的2015(乙未)年臺灣千人專場授籙活動19日在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啟動,臺灣地區的17個籙生分團近千人參加,此次授籙活動將持續至23日。這是嗣漢天師府首次大規模對臺灣地區道教信徒進行專場授籙。
  • 道教正一授籙文化。填籙召將。心印化玄。之一
    「授籙奏職」後,使用【符籙】、【牒文】、【訣紋】、【符諱】、【秘印】,等等,來「調遣」【將帥】,都是「必然的」,更重要的,便是一一都得會。這些「法門」,於「授籙奏職」後,【三師】及【安籙師】,便會一一「傳授」,其中有包含「秘法」、「心印」、「帥法」,等等。而於「授籙奏職撥將」,不論「何地何處」,必然得將「各別」【天君元帥】之【符諱】暨【秘印】傳授「各別」【籙生法官】,以便【調遣軍帥】。
  • 2018年海外正一派道士授籙活動圓滿結束
    11月23日是戊戌年海外授籙最後一天,是日紫氣東來,雲霽天開。籙壇活動也達到了高潮。隨著籙壇法務組普度科儀的結束,為期五天的2018(戊戌)年海外正一派道士授籙活動畫了上圓滿的句號。 早上,全體籙生齊聚籙壇,由籙壇教務組講解、指導頒籙威儀。
  • 2013(癸巳年)海外正一弟子授籙活動在龍虎山天師府隆重舉行
    2013(癸巳年)海外正一弟子授籙活動在龍虎山天師府隆重舉行    11月15-18日(癸巳年農曆十月十三至十六日),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鷹潭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承辦的2013(癸巳年)海外正一弟子授籙活動在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如期舉行。
  • 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舉行臺灣千人專場授籙儀式
    原標題: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舉行臺灣千人專場授籙儀式  中新社龍虎山9月19日電 (記者 王劍)9月19日至23日,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承辦的2015(乙未)年臺灣千人專場授籙活動在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舉行,來自臺灣的17個籙生分團千人參加。這是嗣漢天師府首次大規模對臺灣地區道教信徒進行專場授籙。
  • 授籙的作用是什麼?不拜師真的可以學道嗎?
    可以,但是從《道藏》中看,不拜師所研習的術數就沒有任何作用,修煉、修行不一定非要入道,但是如果追求符咒的意義,那肯定要入道,因為入道之後有一個儀式叫做「授籙」,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授籙,為什麼授籙這麼重要?什麼是授籙?每當我們說到符的時候總是會稱為符籙,符我們都知道,那麼其中的「籙」是什麼呢?
  • 授籙大典第一日速報 | 標名造冊登天曹,籙壇演禮拜仙真
    一個專注服務於修行人的平臺 ▲▲▲五大高功法師齊賀天下籙生▲▲▲ ▲▲▲籙壇演禮精彩視頻▲▲▲ 戊戌(2018)年內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籙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