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敦刻爾克》作為一部基於真實歷史事件拍攝的電影來說,歷史的結果是無法改變的,那麼要怎樣營造出那種耐人尋味的懸念呢?毫無疑問這就需要導演和編劇對電影情節進行一些人為的包裝了,這一來二去的編撰之下,歷史被賦予傳奇色彩的同時也難免丟失了其真實性!
除了導演和編劇的插手之外,觀眾們主觀的故有概念也會讓我們對歷史事件有所誤解,就好比提到日本,我們就想到他們是日本鬼子,提到德國,就仿佛人人都是納粹,而提到法國,就人為他們只知道談情說愛耍浪漫,他們在軍事方面是軟柿子誰都能捏,實際上這些臉譜化的形象都是各種影視作品和所謂的歷史學家們誇大事實的描述影響了讀者的判斷,就以敦刻爾克事件中的法國軍隊來說,毫無疑問,他們的存在是改變了整個戰局的,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援助,可能英國早就在二戰初期滅亡,而這對於二戰無疑是有著非常大的蝴蝶效應的。
電影《敦刻爾克》以三個人的視角來講述這次撤退事件,不僅僅感人,而且懸念重重,讓人大呼過癮,而主角光環也似乎與三位主角如影隨形。而歷史上真實的敦刻爾克事件中,幾個撤退的國家也是存在矛盾的。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被德國圍追堵截到了敦刻爾克港口,幾十萬人的性命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如果不能撤退,那抵抗納粹的星星之火可能就在此被熄滅,按道理說被追擊的幾個國家軍隊應該同仇敵愾,共進退才是唯一能夠他們存活的方式,而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英國軍隊奮勇殺敵,而法國人似乎被一筆帶過了。對此法國《世界報》甚至公開質疑電影中對法國軍隊的不實描述,因為在最後成功撤退的33.8萬人中有12萬是法軍,並且有4萬法軍是拼命死守,為撤退部隊爭取了大量的時間,敦刻爾克撤退的成功與法國軍隊的貢獻是離不開的。
實際上英國首相邱吉爾也曾為法國證明他們在敦刻爾克事件中的偉大舉措:「請讓我們銘記:如果沒有敦刻爾克法軍後衛部隊堅持戰鬥。我們在英國重建一支保衛本土和爭取最後勝利軍隊的工作,就會大受挫折」。並且在撤退事件中優先的都是英國人,甚至故意留下法國人在敦刻爾克與德國人火拼,只是為了能讓更多的英國軍隊能夠撤退!
當然,諾蘭作為一個英國導演更多的描述英國的豐功偉績是沒問題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那些曾為抵抗納粹勢力而犧牲的法國人,他們同樣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