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敦刻爾克》騙了,歷史上真實的敦刻爾克撤退充斥陰謀與殘忍

2020-12-04 耳東話史

首先《敦刻爾克》作為一部基於真實歷史事件拍攝的電影來說,歷史的結果是無法改變的,那麼要怎樣營造出那種耐人尋味的懸念呢?毫無疑問這就需要導演和編劇對電影情節進行一些人為的包裝了,這一來二去的編撰之下,歷史被賦予傳奇色彩的同時也難免丟失了其真實性!

除了導演和編劇的插手之外,觀眾們主觀的故有概念也會讓我們對歷史事件有所誤解,就好比提到日本,我們就想到他們是日本鬼子,提到德國,就仿佛人人都是納粹,而提到法國,就人為他們只知道談情說愛耍浪漫,他們在軍事方面是軟柿子誰都能捏,實際上這些臉譜化的形象都是各種影視作品和所謂的歷史學家們誇大事實的描述影響了讀者的判斷,就以敦刻爾克事件中的法國軍隊來說,毫無疑問,他們的存在是改變了整個戰局的,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援助,可能英國早就在二戰初期滅亡,而這對於二戰無疑是有著非常大的蝴蝶效應的。

電影《敦刻爾克》以三個人的視角來講述這次撤退事件,不僅僅感人,而且懸念重重,讓人大呼過癮,而主角光環也似乎與三位主角如影隨形。而歷史上真實的敦刻爾克事件中,幾個撤退的國家也是存在矛盾的。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被德國圍追堵截到了敦刻爾克港口,幾十萬人的性命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如果不能撤退,那抵抗納粹的星星之火可能就在此被熄滅,按道理說被追擊的幾個國家軍隊應該同仇敵愾,共進退才是唯一能夠他們存活的方式,而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英國軍隊奮勇殺敵,而法國人似乎被一筆帶過了。對此法國《世界報》甚至公開質疑電影中對法國軍隊的不實描述,因為在最後成功撤退的33.8萬人中有12萬是法軍,並且有4萬法軍是拼命死守,為撤退部隊爭取了大量的時間,敦刻爾克撤退的成功與法國軍隊的貢獻是離不開的。

實際上英國首相邱吉爾也曾為法國證明他們在敦刻爾克事件中的偉大舉措:「請讓我們銘記:如果沒有敦刻爾克法軍後衛部隊堅持戰鬥。我們在英國重建一支保衛本土和爭取最後勝利軍隊的工作,就會大受挫折」。並且在撤退事件中優先的都是英國人,甚至故意留下法國人在敦刻爾克與德國人火拼,只是為了能讓更多的英國軍隊能夠撤退!

當然,諾蘭作為一個英國導演更多的描述英國的豐功偉績是沒問題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那些曾為抵抗納粹勢力而犧牲的法國人,他們同樣偉大!

相關焦點

  • 敦刻爾克大撤退:歷史影像中的真實故事
    本文轉載自:穀雨故事微信號:GuyuStory隨著《敦刻爾克》(Dunkirk)的熱映,一組歷史影像重新向人們揭示了這個英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敦刻爾克海灘上燃燒的油罐、排成長隊的英法士兵、被擊沉的驅逐艦、幫忙運送士兵的小船,還有士兵們平安回國後的擁抱……
  • 敦刻爾克大撤退:電影背後的真實歷史
    央視新聞消息,9月1日,二戰大片《敦刻爾克》在中國上映。電影再現了「二戰」時期的著名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敦刻爾克大撤退潰敗還是勝利?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原標題:一圖|敦刻爾克大撤退:電影背後的真實歷史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敦刻爾克撤退倖存者的評價最重要」
    (記者聶寬冕)「『敦刻爾克大撤退』天生具有懸念感,因為這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故事。」昨天上午,備受中國影迷喜愛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偕夫人也是其製片搭檔艾瑪·託馬斯首次來京,為新作《敦刻爾克》宣傳造勢,講述影片的幕後故事。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前因後果
    1940年5月下旬,英法聯軍防線不敵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迅速崩潰,爾後聯軍在敦刻爾克這個法國東北部的港口小城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共撤走30多萬軍隊,後稱為敦刻爾克大撤退。有關這次撤退的具體細節、影響及對雙方軍事力量的影響,一直都是很多人討論的話題,這也是本文試圖分析的。
  • 《敦刻爾克》:虛構的真實
    敦刻爾克的地名源於荷蘭語,意思是「沙丘上的教堂」。事後看來,「教堂」職司佑護,盟軍在此地逃出生天恐怕冥冥中自有天意。1940年5月下旬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被認為是二戰的歷史性轉折。這次所謂的戰略撤退被後人極盡稱頌,當時卻充滿了絕望和挫敗。彼時淪陷的盟軍多達40萬之眾,最初擬撤出3萬人,但是最後在大量民用船隻的幫助下,成功撤退了33.8萬士兵,被譽為「敦刻爾克奇蹟」。
  • 人性升華——解讀敦刻爾克大撤退
    今天講述的是諾蘭的新片《敦刻爾克》。反超以往諾蘭燒腦高技術的電影風格,整部電影臺詞很少,基調灰暗卻是閃耀著不同尋常的人性光輝。對比前幾部大片而言,《敦刻爾克》因為超nice的IMAX觀影體驗和簡單的敘事技巧成為諾蘭「偉大」一筆。
  • 在《敦刻爾克》中,為什麼未呈現印度士兵的撤退
    敦刻爾克是一場非常大的撤退行動。在納粹德國的進攻下,英軍被包圍在法國和比利時邊境的敦刻爾克地區,但英軍逃出包圍圈的可能性很小。怎麼辦?英國政府呼籲有船隻的平民渡過英吉利海峽,幫助運送士兵。被接走的士兵不僅有英國的,也有比利時、法國的,共有38萬士兵獲救。電影《敦刻爾克》就講的是以敦刻爾克撤退為背景的故事,而這本書寫的是當時真實的歷史。
  • 有一種撤退叫勝利,看大片《敦刻爾克》與歷史真實差了多少
    其實,這是有關敦刻爾克大撤退認識上最大的誤區,希特勒是在5月24日下達這個命令的,之所以希特勒會下達這個被眾多軍事歷史學家大為詬病的愚蠢命令,原因很多,政治上為了配合與英國的媾和,適當放緩一下軍事壓力;地形上敦刻爾克地區水網縱橫,遍布沼澤,並不利於裝甲部隊的行動;軍事上5月22日英軍兩個裝甲旅的反擊也給德軍裝甲部隊造成了一定頓時,所以希特勒也不想讓裝甲部隊和困獸猶鬥的英法聯軍再受損失,從而影響以後的作戰
  • 敦刻爾克——光榮大撤退
    1940年5月,英法比三十四萬大軍衝破納粹防線,從敦刻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三十四萬將士成功撤離,餘下的七萬被俘、死傷,或在撤退船上被炮火擊沉葬身大海。歷史影像,哀氛迴繞,還原一幕幕悲壯,無情、真實地撕開戰爭的慘烈。1940年6月5日發行的英國《每日鏡報》也鑲嵌在玻璃櫃中,泛黃紙頁上的黑色大標題「We never surrender」清晰醒目。
  • 《敦刻爾克》:用虛構的角色演繹真實的歷史事件
    [摘要]這個「敦刻爾克的奇蹟」固然是人類歷史上偉大與堅韌的產物,這次大撤退固然也是二戰扭轉戰局的節點,可它更是一場慘絕人寰的僥倖。 敦刻爾克的地名源於荷蘭語,意思是「沙丘上的教堂」。與多數戰爭電影相比,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戰鋼鋸嶺》,《敦刻爾克》沒有絕對的主角,既不煽情也不血腥,卻用一切的極簡指向真實。諾蘭曾在關於《敦刻爾克》的訪談中提到詹姆斯·瓊斯(James Jones)對於戰爭電影的觀點。詹姆斯·瓊斯是戰爭的親歷者,也是戰爭小說《細細的紅線》的作者。他指出很多戰爭電影存在不真實之處。於是諾蘭決定在《敦刻爾克》中表達真實。
  • 敦刻爾克:不要把撤退蒙上勝利色彩!
    1940年的敦刻爾克撤退結束後,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下議院發表演講: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和之前的諾蘭電影類似,《敦刻爾克》上展現了這位當代最成功的導演之一最好與最差的一面:精益求精與雄心勃勃,查理·考夫曼式的情緒間離,壓倒性的男性主義,這部充滿諾蘭特色的二戰史詩電影與其說是一部挑戰《血戰鋼鋸嶺》的戰爭片,不如說是一部紀錄性質的災難電影——《敦刻爾克》並沒有對戰爭片起到突破性的革新,而是將其進行了諾蘭式多層次和非線性的解構——這和《記憶碎片》《星際穿越》的做法是非常相似的。
  • 十大未解之謎之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經常在世界未解之謎資料中看到,在我們歷史課本中只有不足100字的介紹,人們習慣於記住勝利者,記住諾曼第登陸史詩般的輝煌,卻忘卻了輝煌背後的星星之火——敦刻爾克大撤退。
  • 《敦刻爾克》上映 用虛構的角色演繹真實歷史事件
    原標題:諾蘭神作鄭州上映,用虛構的角色演繹真實歷史事件 接下來《敦刻爾克》會是很多人的談資 李晨在微博上曬出了《敦刻爾克》中的招牌飛機照片,不少粉絲留言「原來你也在期待《敦刻爾克》」;《戰狼2》導演吳京在看完電影後在微博上給《敦刻爾克》點讚:「不愧是了不起的諾蘭,一戲一格,竟無重複。」此外,陳奕迅、舒淇、彭浩翔、周黎明等都以不同方式表達了對電影的期待。
  • 敦刻爾克講什麼看點揭秘 敦刻爾克撤退倖存者成第一批觀眾
    ­  《敦刻爾克》即將在9月1號登陸各大院線,導演克里斯多福 · 諾蘭 ( Christopher Nolan ) 和製片人艾瑪 · 託馬斯 ( Emma Thomas )向大家詳細解讀了在《敦刻爾克》中所做的新嘗試。《敦刻爾克》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電影,取材自「敦刻爾克大撤退」。那麼《敦刻爾克》電影講了什麼故事?
  • 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宜昌大撤退
    聚焦時下新聞,細品歷史韻味,斟茶君與您一同解讀身邊的熱點!l 《敦刻爾克》的流行,與不應被遺忘的歷史《敦刻爾克》這幾日可以說是刷爆了斟茶君的微博和朋友圈,大家紛紛都曬出了自己的觀後感以及幾刷之後的電影票,表現出了自己對於《敦刻爾克》的喜愛。
  • 評論:《敦刻爾克》不止是戰爭史詩
    《敦刻爾克》改編自二戰真實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1940年5月,德國軍隊將英法聯軍逼到了位於法國西北的敦刻爾克小鎮,40萬人在德軍的包圍中等待命運的判決。在此情況下,英國啟動「發動機計劃」,最終在民船、商船與軍艦等多重力量的動用下,33.5萬人被運到英倫三島。這一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撤退滲透在許多人的記憶,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最終將它搬上了電影銀幕。
  • 分析影評|其實,諾蘭拍了個「假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給你看!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敦刻爾克》所有角色都是虛構的,所以你不會看到常見的好萊塢戰爭片或者美劇那樣,在影片結尾出現真實歷史人物的畫面,或是以圖配文的形式,告訴你真實歷史人物的樣貌以及他的歷史功績和戰後生活。
  • 敦刻爾克撤退大事記
    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約34萬盟軍士兵從法國的敦刻爾克渡海撤回英國,避免了在德軍的包圍下全軍覆沒的命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正是以下這些事件塑造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離行動,成就了最神奇的戰爭逃生計劃。
  • 真實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人拒載法國人,留他們與德軍死磕
    歷史有時候很容易被人以「貼標籤」的方式概括,但這些「標籤」很難說能概括完整鮮活的歷史。比如我們現在說起二戰中的法國軍隊,很多讀者朋友可能會給他們貼上一個「不堪一擊」的標籤。沒錯,在二戰中這個當時號稱「陸上第一軍事強國」的國家在短短六周內就淪為了傀儡政權。但是二戰中的法軍真的就如此不堪一擊嗎?
  • 《敦刻爾克》影評:逃跑主義也是戰鬥主義?撤退才是求生正道
    了解二戰的都知道,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二戰中著名的一次大撤退行動,三十多萬英法比聯軍從敦刻爾克這個小港口撤退到了英國境內,保存了軍隊戰鬥力量,為以後對納粹德國的反攻儲備了軍事力量。以上這些字是在歷史書上常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