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0:00,隨著通行標識由禁止通行的紅色變為允許通行的綠色,周家嘴路越江隧道工程主線正式通車!
昨晚18:00,記者在現場發現,已經有一些居民早早等在了隧道入口處,準備見證通車的那一刻。
白洋澱綠苑小區居民周華慶:"先是地鐵12號線開通了,現在越江隧道也通車了,我們居住在周邊的居民都特別開心,我發朋友圈就是想告訴大家,我家周圍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了!"
住在民主二村小區的程佑周夫婦尤為開心,因為兩人的兒子就住在東波路萊陽路,離隧道的浦東出入口很近。
「原來,兒子來看我們都要走軍工路隧道,現在有了更方便的周家嘴路隧道,從他家到我家可能也就十多分鐘,覅太方便哦!而且不單單我方便,這也是給周邊老百姓帶來了切切實實的好處,等經過這條隧道的公交線路開通後,我們去浦東也就更方便了。」
程佑周夫婦:「周家嘴路越江隧道作為翔殷路隧道南側的區域型越江隧道,其建成通車將優化越江通道布局,均衡北部越江區域過江壓力,完善區域路網結構。未來,該隧道還將與北橫通道相接,成為上海市一條重要的東西快捷通道。」
周家嘴路越江隧道西起周家嘴路內江路交叉口,沿周家嘴路向東連續下穿中環路、上海理工大學、復興島後,在浦東萊陽路東西兩側出地面接入東靖路,至東靖路張楊北路交叉口,工程全長約4.45公裡,地面道路採用城市主幹路標準,雙向6快2慢規模,設計速度50公裡/小時。按照限速要求行駛,周家嘴路越江隧道單程用時均在5分鐘左右,進一步提高了黃浦江兩岸的通達性。
記者了解到,在施工過程中,建設者很好的兼顧了工程效率與安全。作為又一條中心城區建設的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工程採用直徑為14.9米的盾構機穿越黃浦江,為確保工程「穿越」安全,建設者成功應用BIM技術,開發了「基於BIM的全壽命周期的隧道工程信息管理平臺」,為施工總體籌劃、交通組織、施工現場布置、重點區域管線搬遷等方案編制及優化提供了有效輔助,成為國內首個在大型公路隧道類市政工程中全面應用BIM技術的項目。
「在高科技手段的助力下,盾構隧道成功穿越城市環境敏感區域,在穿越老舊居民區時,將房屋沉降控制在±8毫米以內;在超深覆土近距離穿越碼頭樁基時,將碼頭沉降控制在±6毫米以內;在穿越上海理工大學舊行政樓時,將建築物沉降控制在±7毫米以內。」施工單位、上海市基礎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周家嘴路隧道工程項目經理龔金弟介紹。
同時,為提高建設效率,結合周家嘴路隧道工程實際,建設者在車道板、立柱、蓋板、上層車道防撞側石的施工中推行預製拼裝技術,「預製拼裝技術,即在工廠預製好構件後,再運送至現場拼裝,這種技術與傳統的現澆工藝相比,不僅工期大大縮短,所用的現場作業人員及工程的安全風險大大減少,而且還減少了鋼模板、腳手架等材料的大量周轉和運輸車輛的來往,降低了隧道內尾氣排放,有效改善了施工環境。」
工程還十分注重構建和諧建設環境,構築綠色生態工地,實施了預製圍牆、預製施工便道、自動噴淋系統、施工圍擋垂直綠化、洞口及隧道內部大面積綠帶圍護等文明施工新舉措,將工程對周邊環境影響降至最低。
此外,在隧道內部設備上,也融入了建設者的巧思。據負責機電安裝及附屬工程的上海市安裝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施工員王嘉偉介紹:「我們在這裡安裝了一款探測器,來自動探測隧道外的亮度,並根據亮度自動調節隧道入口段的燈光,像晚上會暗一點,白天就會亮一點,以減少對隧道燈光對駕駛員造成的視覺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