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朕統一度量衡時,定下秤桿上16顆星,知道為什麼嗎

2020-12-04 老呂說文史

秦始皇:知道秤桿上16顆星咋來的,是統一度量衡時,朕定下來的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你就是定盤的星。宰相劉羅鍋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其中的主題曲就是《天地之間有桿秤》。眾所周知,在工業社會之前,電子秤還沒有被發明,中國一直使用的是桿秤。桿秤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華歷史文化的濃縮,稱出了中華的歷史和文化的厚重與底蘊。

桿秤是由秤桿、秤砣、提紐、秤性等組成的,利用槓桿原理做成的簡易的衡器,主要作用是用過來稱重。桿秤在千百年來對中國的作用非常大,而且製作經典、巧妙,使用便利,甚至可以被稱之為中國的「國粹」之一。在中國歷史上不斷的發展和使用之中,就在秤與砣的起伏之間,一樁樁的交易就完成了。

中國的桿秤是公平的象徵,是公正的象徵,作為一種古老的傳承,桿秤被賦予了無與倫比的文化內涵,成為了天地良心的標尺。和電子秤比起來,桿秤是更具有人情味的,當賣家滿臉高興的告訴買家:您看,高高的。買家會收穫一種巨大的滿足感,看著翹起的秤桿,覺得自己得到了真正的實惠,更是二話不說,滿心歡喜地將錢付給賣家。

在交易中,人們賦予了桿秤一種人文性格,不同於外國人做生意時的精準計算,中國的桿秤在生意中所起到的並非是硬邦邦的金錢往來,共重要的是寄到了一種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拉進的效果。

關於桿秤的出現有兩種說法:

一、桿秤是由木匠的祖師魯班發明的,根據南鬥六星和北鬥七星的數量,在座位槓桿的秤桿上刻上了13個星花,將每個星花定為兩,13個星花為一斤。而在秦始皇統滅掉六國,統一天下以後,為了統一度量衡,於是秦始皇提筆寫下了四個字「天下為公」,在秤桿上添加了「福祿壽」三顆星星,從此將一斤改為了16兩,然後秦始皇發下詔書,將度量衡寫進了詔書裡。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以法度衡石丈尺。

二、桿秤是由春秋時期的範蠡發明的,範蠡在一次買魚的時候,看到魚販在稱重的時候,在一根魚竿的一側放水桶,一側放魚,利用槓桿原理來稱重,於是範蠡根據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的排列,在桿秤上克制了十三個星花,將一斤定為13兩。然而由於很多無良的商家在稱重的時候缺斤少兩,又加了三顆星,名為「福祿壽」。

無論秤盤、秤砣、秤桿上的這16顆星都是有講究的,每一顆星都有它的用意:秤盤又稱為權,秤砣又被稱為衡,加在一起久是權衡的意思。拿起秤來,就要等的權衡之道,用秤之道,那就是公平公正。而秤桿上第一顆星,叫做「定盤星」。定盤星的代表的是秤的準則,也是做事的準則,因為當秤砣被放在「定盤星」的位置上的時候,與空著的秤盤形成了重量的平衡,因此「定盤星」是一個基本的準則。

剩下的15顆星被稱為準星,算上定盤星,前七顆星為北鬥七星。因為北鬥七星在天文中是指引方向的,因此這七顆星的意思是告訴人們,在使用稱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不能因為貪財而迷失了方向。

後六顆星則是南鬥六星,南鬥六星代表的事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向,意思是告誡人們在用秤的時候一定要找好位置,不可缺斤短兩,不可偏斜。雖然這13顆星的存在設定好了用秤的準則,但是人心隔肚皮,財帛動人心,仍舊會有很多的奸商會在秤上做手腳。於是,又加上了三顆星。

這最後加上的三顆星很有意思,被稱為「福祿壽」,其所代表的意思就是良心,在給別人稱東西的時候,少給人家一兩就是折了自己一兩的「福」,少給別人二兩就是折了自己二兩的「祿」,少給別人三兩那就該折了自己三兩的「壽」了。而如果是將秤給別人高高的,那就是給自己添福增壽的意思了。

因此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裡》才會有天地之間有桿秤這首主題曲,就是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都要本著公平公正的態度去做事情。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電子秤的普及,現在已經很少有人使用「桿秤」了,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用桿秤稱東西。目前,桿秤已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已經漸漸的遠離了我們的生活,但是無論社會怎麼發展,桿秤所代表的公正公平的含義始終是中國傳統美德裡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
  • 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文字、車輪、度量衡?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做了很多驚動天下的大事件:建長城、退匈奴、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建立阿房宮、收兵於鹹陽鑄造銅人等等之類,但是讓後人能夠對其稱讚的也就是他的書同文車同軌,以及統一度量衡了,但是秦始皇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到了漢唐度量衡還不一樣
    大體一樣但也有一點不一樣,一樣的地方都是方便各地區在經濟學術等方面相互交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現今國際上統一度量衡只是單純的為了經貿方便,學術交流方便,但是秦始皇統一度量衡除了上面這層目的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統一六國前各國百姓有自己的字體,自己的度量衡,統一度量衡有利於增加各地百姓對統一國家的認同感,有利於整個國家的穩定和團結的。
  • 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
    秦始皇下令,「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統一度量衡呢?統一度量衡統一度量衡。衡,就是重量(物理裡,物體的質量)。也就是說,秦始皇統一尺子的規格,用同樣標準的尺子去量東西。也有專門裝東西的容器,這樣體積也一樣了。然後也要規定砝碼或者說統一的重量標準。這樣一來,方便人們進行貿易,進行買賣。可以繁榮市場經濟。不然的話,甲用甲的尺子,乙用乙的尺子,都說自己的尺子最標準。所以說,要統一標準,用國家規定的統一尺子來測量。
  • 桿秤:關於桿秤的一些知識,你了解嗎?秤桿上的星星代表著什麼?
    那時候,我並不知道桿秤上的刻度那裡是一斤,還是二斤,可父親總是拎著讓我學會看刻度。我有時候會數著:一斤二斤三斤,但是那些星星總會迷惑住我的眼睛,父親告訴我,高高的就可以了,以至於好幾次都馬虎大意了,到了後來收藥材的人來了,才知道我稱的差了好多。
  • 千古一帝之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 造福萬代
    秦始皇一統天下,統一的不僅是疆土,更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統一,這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得以延續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便是後來異族數度統一中原並建國,漢文明的強大生命力都將之同化,這都得益於秦始皇的文化上的統一。
  • 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度量衡?古代數據技術的創新引領人類社會進步
    在今天,你買一件東西,全世界都有一個共同的度量標準,無論是長度、重量還是體積。這個度量衡的統一,對人類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度量衡統一是秦始皇提出的,這是構建超大國家組織的重要底層制度。研究歷史和經濟的學者,會更在意貨幣,這是受到發達商品經濟的觀念影響。但是,對於古人來說,度量衡的設計遠比貨幣要重要得多。
  •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一石秦權現西安 它就是秦朝秤砣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一石秦權現西安 它就是秦朝秤砣時間:2016-01-18 08:43:53來源:西安新聞網-西安晚報作者:張佳編輯:鍾瑩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標準衡器是什麼?昨日記者在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見到一件鐵質秦權,上面的銘文顯示這枚鐵權的重量是秦時的一石(dàn)重。
  • 財富文化之度量衡器 秤
    春秋戰國時期,各地的度量衡不統一。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之後,決定全國統一度量衡。他在原來十三兩秤的基礎上統一改為十六兩,這一標準在此後兩千多年一直被沿用。上世紀50年代後,為計算方便,國家才把秤統一改為10兩一斤。
  • 秦始皇的五個統一: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還有兩個統一是啥?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創造了歷史上不少第一,使中國在許多方面得到了統一。下面就說說秦始皇的五個統一,一個沿用兩千年,兩個一直沿用至今。統一六國。戰國時期,中原有七個大國,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秦始皇統一六國,使中國基本上實現大統。秦始皇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自稱「皇帝」,因為他是第一個稱皇帝的人,所以叫「始皇帝」。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中國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大國奠定了基礎。統一文字。
  • 古代桿秤,為何1斤定為16兩?其中暗藏深意,讓商販不敢缺斤短兩
    秤是根據槓桿平衡原理製作而成的,在測定物體重量時,隨著秤砣在秤桿上的移動,當秤桿平衡時,物體重量就被稱出來了。古代的秤,秤砣謂「權」,秤桿謂「衡」,而稱重量時,秤砣和秤桿要合在一起使用,故稱「權衡」。現在仍把稱重量的器具稱為衡器。
  • 優先統一度量衡,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不是算了一筆糊塗帳?
    我們熟悉的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和統一車轍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三點,由於這三項措施在短期內使六國遺民迅速同化,並且為後世所沿用,因此被稱為始皇三功。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稅收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確保公平,百姓要按照預先制定的稅收標準納稅,如果按照六國之前的稅收方法收稅,由於此時度量衡工具的標準各不相同,不僅加大了稅收難度還會使百姓產生牴觸心理,這也是統一度量衡工作被始皇優先對待的根本原因。
  • 秦始皇是怎樣在十幾年內完成統一貨幣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的?
    秦朝秦始皇是怎麼在短短十幾年內完成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書同文字」的,這個「完成」應該是指在一定範圍內完成,主要是官方完成統一,而不是全部。秦國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字,實行郡縣制,是從商鞅變法就開始的。
  • 鎮原秦代銅詔版:呈現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歷史細節
    原標題:鎮原秦代銅詔版:呈現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歷史細節   稀世珍寶秦代銅詔版講解員解讀說,它是供人們將其固定時釘釘子用的。「秦詔版」的正面是以秦小篆鑄成的,豎五行、橫八行,上下、左右結構整齊,陰文書刻秦小篆40字,即「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詔書中的「二十六年」指的就是公元前221年,那一年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年,也是頒布統一度量衡詔令之年。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六國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六國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王建安 攝影)遊客在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中國文字博物館的二樓展廳內參觀遊覽。中國文字發展史第二展廳的鐘鼎千秋板塊展出秦代「度量衡銘文」,其中包括:銅權、彘鍪(zhì、móu)量、銅方升。
  • 古代一斤為什麼是十六兩?筷子為什麼定在七寸八分,都一樣長?
    古代度量衡,一斤等於16兩,有好幾種說法來源。最主流的說法是來自於秦始皇時代,始皇統一六國後,書同文、車同轍,度量衡的標準也亟待統一,這項任務落在了丞相李斯的肩膀上。就用16兩作為一斤吧!幸虧小篆跟現代漢語簡寫都是十六筆劃,否則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麼編下去......古代的木秤,三大組成部分是秤桿、秤盤、秤砣,利用槓桿原理,實現公平交易的夢想。
  • 中國古代史: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推動工商業的發展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秦國統一度量衡。秦帝國對工商業的推動政策。20世紀70年代出土的雲夢秦簡中,有大量保護獎勵作坊生產與商旅活動的法律規範記載。其中有一條獎勵新工匠(學徒)的法條這樣規定;「工師善教之,故工一歲而成,新工兩歲而成。能先期成學者,謁上,上且有以賞之。」
  • 秦國為什麼規定1斤為16兩?看完明白了!
    故事中記載道,當時秦國負責統一度量衡的不是秦始皇本人,而是丞相李斯,李斯其人極有才華,有了金剛鑽才攬瓷器活,在收到吩咐之後,很順利地統一了貨幣的規制、量器的大小,還有基礎重量單位的定奪。但這個時候問題來了,讓多少兩等於一斤比較合適?秦國為什麼規定1斤為16兩?看完明白了!
  • 天下是秦始皇統一的,統一度量衡卻是李斯的心血!
    就這樣,秦始皇一則耍了威風,二則一定程度上預防了原六國臣民的作亂,一舉兩得。威風啊,秦始皇威風啊,可威風的不止他一個,還有一個人,就是李斯。李斯這個時候已經貴為丞相了,之前為了統一六國,他給當時的秦王出了不少陰招。現在他要光明正大的幹點事情了。先前我們說過,秦始皇在李斯的提議下沒有繼續分封制,改用郡縣制來劃分天下。
  • 千古一帝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對中國有何貢獻?
    :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 在秦王嬴政掌權後,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在統一六國後,秦王嬴政開創帝制,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同時對外北擊匈奴,南徵百越,修築萬裡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