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知道秤桿上16顆星咋來的,是統一度量衡時,朕定下來的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你就是定盤的星。宰相劉羅鍋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其中的主題曲就是《天地之間有桿秤》。眾所周知,在工業社會之前,電子秤還沒有被發明,中國一直使用的是桿秤。桿秤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華歷史文化的濃縮,稱出了中華的歷史和文化的厚重與底蘊。
桿秤是由秤桿、秤砣、提紐、秤性等組成的,利用槓桿原理做成的簡易的衡器,主要作用是用過來稱重。桿秤在千百年來對中國的作用非常大,而且製作經典、巧妙,使用便利,甚至可以被稱之為中國的「國粹」之一。在中國歷史上不斷的發展和使用之中,就在秤與砣的起伏之間,一樁樁的交易就完成了。
中國的桿秤是公平的象徵,是公正的象徵,作為一種古老的傳承,桿秤被賦予了無與倫比的文化內涵,成為了天地良心的標尺。和電子秤比起來,桿秤是更具有人情味的,當賣家滿臉高興的告訴買家:您看,高高的。買家會收穫一種巨大的滿足感,看著翹起的秤桿,覺得自己得到了真正的實惠,更是二話不說,滿心歡喜地將錢付給賣家。
在交易中,人們賦予了桿秤一種人文性格,不同於外國人做生意時的精準計算,中國的桿秤在生意中所起到的並非是硬邦邦的金錢往來,共重要的是寄到了一種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拉進的效果。
關於桿秤的出現有兩種說法:
一、桿秤是由木匠的祖師魯班發明的,根據南鬥六星和北鬥七星的數量,在座位槓桿的秤桿上刻上了13個星花,將每個星花定為兩,13個星花為一斤。而在秦始皇統滅掉六國,統一天下以後,為了統一度量衡,於是秦始皇提筆寫下了四個字「天下為公」,在秤桿上添加了「福祿壽」三顆星星,從此將一斤改為了16兩,然後秦始皇發下詔書,將度量衡寫進了詔書裡。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以法度衡石丈尺。
二、桿秤是由春秋時期的範蠡發明的,範蠡在一次買魚的時候,看到魚販在稱重的時候,在一根魚竿的一側放水桶,一側放魚,利用槓桿原理來稱重,於是範蠡根據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的排列,在桿秤上克制了十三個星花,將一斤定為13兩。然而由於很多無良的商家在稱重的時候缺斤少兩,又加了三顆星,名為「福祿壽」。
無論秤盤、秤砣、秤桿上的這16顆星都是有講究的,每一顆星都有它的用意:秤盤又稱為權,秤砣又被稱為衡,加在一起久是權衡的意思。拿起秤來,就要等的權衡之道,用秤之道,那就是公平公正。而秤桿上第一顆星,叫做「定盤星」。定盤星的代表的是秤的準則,也是做事的準則,因為當秤砣被放在「定盤星」的位置上的時候,與空著的秤盤形成了重量的平衡,因此「定盤星」是一個基本的準則。
剩下的15顆星被稱為準星,算上定盤星,前七顆星為北鬥七星。因為北鬥七星在天文中是指引方向的,因此這七顆星的意思是告訴人們,在使用稱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不能因為貪財而迷失了方向。
後六顆星則是南鬥六星,南鬥六星代表的事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向,意思是告誡人們在用秤的時候一定要找好位置,不可缺斤短兩,不可偏斜。雖然這13顆星的存在設定好了用秤的準則,但是人心隔肚皮,財帛動人心,仍舊會有很多的奸商會在秤上做手腳。於是,又加上了三顆星。
這最後加上的三顆星很有意思,被稱為「福祿壽」,其所代表的意思就是良心,在給別人稱東西的時候,少給人家一兩就是折了自己一兩的「福」,少給別人二兩就是折了自己二兩的「祿」,少給別人三兩那就該折了自己三兩的「壽」了。而如果是將秤給別人高高的,那就是給自己添福增壽的意思了。
因此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裡》才會有天地之間有桿秤這首主題曲,就是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都要本著公平公正的態度去做事情。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電子秤的普及,現在已經很少有人使用「桿秤」了,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用桿秤稱東西。目前,桿秤已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已經漸漸的遠離了我們的生活,但是無論社會怎麼發展,桿秤所代表的公正公平的含義始終是中國傳統美德裡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