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真理之戒》之前我只看過電影《指環王》,影片運用各種傳統方法和電腦特效,將原書中充滿神秘色彩的奇幻世界展現在觀眾眼前,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其中的各色各樣的生物。看完《真理之戒》後我再一次刷新了對北歐神話的理解,也可以說它是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完美詮釋……一項迷人且頗具價值的研究……引人入勝且令人信服。
理察·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浪漫主義時期德國作曲家、指揮家。
1833年,正式開啟音樂家生涯,於同年創作了歌劇《仙女》。
1948年,草擬了《尼伯龍根的指環》的散文草稿。
1874年,《尼伯龍根的指環》四聯劇長達26年的創作歷程劃上了句號。
1876年,《尼伯龍根的指環》在漢斯·裡希特的執棒下在拜羅伊特首演,引起歐洲文化界的轟動。
《尼伯龍根的指環》是一部倒著寫的故事,一寫就寫了26年,創作靈感來自北歐神話內的故事及人物,特別是冰島家族傳說 (Icelanders' sagas,冰島歷史英雄故事散文)。是由4部超過標準長度的成套歌劇組成,按順序分別是《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裡德》和《諸神的黃昏》,總時長16小時左右。
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是華格納避居瑞士期間根據德國民間敘事詩和北歐神話改編所作,作曲及臺本創作都是他。歌劇臺本的創作順序是前後顛倒的,因為他在寫完一部歌劇後發現他必須再寫一個前傳才能解釋清楚這一部裡的複雜劇情,就這樣滾雪球似地寫完了4部,總共花費了華格納26年的時間。由於耗時26年,華格納自己的想法也在創作中不斷發生著改變。最初他計劃把這部劇寫成一部充滿反抗精神的鬥爭史詩,但是最後卻呈現出了一部帶有悲觀主義和輪迴思想的作品。
《尼伯龍根的指環》從作品構成、思想寓意、戲劇理念、主導動機、歌劇改革諸多方面,向我們闡述華格納對社會的關注、對人生的解讀、對哲學的看法以及對音樂的完美的詮釋。而《真理之戒》既是批判作品,也是哲學作品,在向我們闡述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的藝術成就的同時,亦對創作背景、藝術見解、人物形象、人文社會等給予哲學方面的分析。
斯克魯頓富有熱情而又生動的闡述讓人們充分理解華格納表達觀點的方式和觀點本身——關於「我們是誰」,以及《尼伯龍根的指環》為何自始至終都是一部令人沉迷其中的偉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