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八月十五中秋節就到了。無數遠在他鄉工作的遊子們,此刻也會感嘆羈旅之愁吧。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寄託了國人渴望家庭美滿、闔家幸福的美好願望。那麼,有關中秋節一些文化的典故由來,你又知道多少呢?
中秋二字,最早見於儒家經典《禮記》中,相傳為周公所作,姑又稱《周禮》。《周禮》中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又言「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由此可見,中秋節相關文化傳統來歷得很早,只是當時在民間還沒有形成一個特定的文化節日,而僅僅拘泥於帝王之家的祭祀活動。
但歷史是前進的。很快,在皇帝的帶頭引領下,一些王公貴族也開始爭相效仿天子祭拜明月,再久而久之,一些士大夫、讀書人也開始祭月賞月,到魏晉時代,已有記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由此可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秋節開始正式流傳到民間。再後來,在隋朝的文獻記載中,我們已經能發現「中秋節」三個字的出現 。也就是說直到此時,中秋節已開始變為上至貴族大夫,下到黎民百姓都會慶賀的特有文化節日,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舉行。
中秋節寓意親人團圓,而在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創作下,中秋節更是衍生出無數動人的神話故事。其中,最讓今天的我們耳熟能詳的應該就是嫦娥奔月了。
故事大概也很簡單,即上古時代的部落首領后羿為了族人的安居樂業,曾射下天上的九個太陽。崑崙山的西王母感嘆后羿的神勇,於是,將長生不老藥贈給了他。並告訴他,吃了這枚藥丸,你便能成仙。后羿謝過了西王母的好意,但因為他不忍心與愛妻嫦娥分開,便將西王母給的長生不老藥交給嫦娥,讓她收藏了起來。而后羿的門下有個叫逢蒙的人,此人陰險狡詐,一心渴求長生不老。再得知后羿擁有長生不老藥後,便在一次打獵中裝病,趁后羿不在家,進入后羿家中逼迫嫦娥交出靈藥。嫦娥不想讓小人陰謀得逞,萬不得已,只好自己吞下了長生不老藥。隨後,她便飛向了天空,一直飛到月亮上。從此,人們為了紀念嫦娥,便在中秋月圓之夜祭祀明月,乞求家人幸福安康、家庭團圓美滿。
當時,這是大家最熟悉的版本,還有一個版本則是在文人筆下出現的翻版。即嫦娥並不是迫不得已才吞下的長生不老藥,而是她自己渴望長生成仙,背著后羿,私自偷吃了長生不老藥。西王母知道後,也很同情后羿,便罰嫦娥永生只能居住在寒冷的月宮中。嫦娥也開始悔恨自己的自私,便在月宮中採摘藥草,讓同行的玉兔去搗藥,希望能重新做一個長生不老藥,還給后羿。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會在八月十五的夜晚賞月,耳邊能響起搗藥的聲音。唉,只可惜「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啊!
當然了,說到中秋,更多吃貨關心的應該是又圓又好吃的中秋特色食品——月餅。那麼,有關月餅的由來,你們知道嗎?
這裡,墨客也是整理了兩個流傳比較廣的有關月餅由來的故事。其中之一還是與嫦娥有關,傳說嫦娥愛吃帶有餡的麵食包子。於是,後人為了紀念嫦娥,便把這種帶有餡的麵食包子稱作月餅。中秋佳節,家家戶戶都會一同品嘗這美味的月餅。
還有一種故事更為靠譜,即月餅這種食品的由來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傳說有一次了,他所率領的部隊被別人的軍隊包圍了,密令發不出去,自己的大部隊收不到訊號,遲遲未來救援。這時,謀士劉伯溫便想到一條妙計,將密信內容寫在小紙條上,將紙條放到麵食中包裹起來,再由一些炊夫送出去。最後,朱元璋的大部隊成功收到了指令,並約在月圓之夜,裡應外合,向敵軍發起總攻,並一舉殲滅了敵軍。為了紀念此次戰鬥的勝利,朱元璋開國後,命令天下人每到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須是月餅,普天同慶。至於墨客為什麼說這個故事比起前一個故事更為靠譜,那是因為月餅這種食品的確是到明朝之後,才在全國流行起來的,更因為形似滿月,而成為中秋節最為經典的美食。
不過如果你認為中秋節的風俗只有賞明月、吃月餅的話,那麼你就錯了。中秋節還有一個重要的風俗便是喝桂花酒、賞桂花。桂花是到秋季開放的花兒,花朵小而黃,花香濃鬱,桂花也可以用來泡茶與釀酒,實為上等養生名品。而喝桂花酒就是中秋節的一大風俗傳統,關於它的由來,這裡也有一個神話傳說,即與吳剛伐桂的故事有關。傳說西漢時期有一名青年名叫吳剛,因學仙有過,私闖天河,被天帝罰在月宮砍桂樹。但桂樹是不死樹,砍之隨合。因此月有陰晴圓缺,而吳剛終只能被禁錮於月宮之上。
後人也在八月十五晚,月圓之夜有了飲桂花酒的習俗。毛主席也在詩詞《蝶戀花答李淑一》中寫到:「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而如此可見,中秋節,賞桂花、喝桂花酒也是古人的風俗之一。

其實有關中秋節的神話傳說很多,甚至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中秋節故事版本。中國漢民族傳統文化中還有例如「唐明皇遊月宮」、「齊女祭月」等等故事傳說,但這些質樸故事的背後,更多的是寄予了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最後,值此中秋節來臨,衷心祝願天下所有遊子都能與家人團聚。「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