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州市「阜新銀行杯」「講述蓋州故事,弘揚蓋州文化」徵文優秀作品選登
蓋州走出的元曲大家—石君寶
董玉濤
偶然在網上看見關於一位元雜劇作家石君寶的介紹,原是我們蓋州人。於是開始搜索。在網頁是打上「元雜劇作家」幾個字搜索,出現了這樣的文字:「雜劇作家的創作活動,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約為元世祖至元初至成宗大德末年。這是人才輩出、作品爭奇鬥妍、各競異彩的繁榮時期。除了關漢卿、王實甫和白樸、馬致遠這幾位著名作家外,還有高文秀、紀君祥、楊顯之、石君寶、尚仲賢、李好古、李文蔚等。其中活動年代較早的作家是關漢卿、白樸、石君寶、李文蔚、楊顯之等……」
據載,石君寶(1192-1276 年),本遼東蓋州女真人,後居山西平陽,致力於雜劇事業.成為元雜劇重要作家. 他名德玉,字君寶,晚號共巖老人。年輕時曾從軍,官至武德將軍。金亡後居燕地,從人學畫竹。今知著有雜劇10 種,現存《魯大夫秋胡戲妻》、《李亞仙花酒麴江池》、《諸宮調風月紫雲亭》3種。
關於元曲家石君寶的籍貫,歷來有山西平陽人和蓋州女真人二說。但一般認為石君寶雜劇中表現出的較多女真民族社會生活習俗及草原文化道德觀念,進一步說明了石君寶確實是一位從蓋州進入中原,深受中原文化影響而被漢化的女真民族元曲作家。
與其他元雜劇作家相比,石君寶的劇作特點,雜劇語言淺顯易懂,善於運用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在劇情結構和衝突設置上有獨到之處;同時對諸宮調中楔子、各折設置、組織形式、角色、賓白、科等等做了更加深入細緻的研究。
《魯大夫秋胡戲妻》為其代表作,有《元曲選》本。作品寫秋胡新婚 3日即被徵去當兵,其妻羅梅英在家辛勤操持,奉養婆婆。村中財主李大戶倚勢謀娶,遭梅英拒絕。10年後秋胡得官10年後秋胡得官歸來,在桑園相遇,秋胡將她調戲。梅英回家後發現調戲自己的竟是盼望多年的丈夫,要求離異;但迫於婆母之命,最後還是勉強相認。秋胡故事見於漢劉向《列女傳》。唐代有《秋胡變文》,後來成為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雜劇增添並改變了一些情節,反映了元代的社會生活,塑造了羅梅英這個具有反抗性格的婦女形象。在元代雜劇中,描寫婦女形象的劇作不少,其中不乏反抗鬥爭的,但極力歌頌農村勞動婦女優美品德和鬥爭精神的,卻為數極少,在這個意義上說,該雜劇在中國戲劇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
後來【秋胡戲妻】被改變成京劇,成為京劇經典劇目,二百餘年常演不衰。而《李亞仙花酒麴江池》,後來被改編年尾評劇,同樣成為評劇經典劇目。
從現存三個雜劇中,可以看出其劇作的特色:多以下層婦女為描寫對象,熱情歌頌她們勤勞、善良、敢於和社會惡勢力鬥爭的美好品格,多方面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無論創作還是改編,都能大膽推陳出新,賦予原來故事以新的內涵和意義,人物形象更為生動、完美,語言本色潑辣,富有生活氣息,曲詞明白如話,又具有詩的節奏,顯示了元雜劇本色派的劇作特點。石君寶的其他劇作雖已散佚,但從劇名考察,它的題材也相當廣泛,有根據史實創作的歷史劇,如《漢高祖肉醢彭越》;有描寫風花雪月的「風情戲」,如《士女秋香怨》;還有反映宗教思想的「神仙道化」劇,如《張天師斷歲寒三友》。
【辭海】、【中國文學史】等權威書籍裡都有對石君寶的介紹,足以說明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但遺憾的是,石君寶這樣一位元雜劇著名作家,在遼寧卻知者甚少,被山西當做自己地區的作家,大加介紹、推崇。如《山西:中國戲曲的搖籃】》一文裡說:「這一時期,山西出了一批傑出的戲曲作家,如解州的關漢卿( 亦有大都或祁州之說 ),襄陵的鄭光祖,平陽的石君寶……」當然,石君寶青年時期就離開了蓋州,去了山西,也可以算作半個山西人了;但蓋州是石君寶的家鄉,根子在蓋州,自然應該被我們蓋州人引以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