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州財神廟就建在蓋州古城東關外。
蓋州財神廟是歷史上東北乃至全國規模較大的專祀財神的道教廟宇。據碑文記載:清乾隆六年,在原有的三間五聖祠西旁始建財神廟正殿三間。正殿前有甬道、山門和圍牆。清道光二十七年重修,在正殿前增加卷棚三間、東西配殿各五間,重塑神像,正殿東原有的三間五聖祠保留未動。清鹹豐九年,又二次進行重修山門,高建臺階,重修東西兩配殿,添旗杆等。
2002年後,蓋州財神廟進行了第三次維修,為使廟宇雄偉壯觀,廟基普遍升高,正殿整體升高1.3米,正殿前增設臺階,增設鐘鼓樓、山門影壁等。正殿東原有三間五聖祠修葺一新,為保證格局對稱,正殿西側又建護法殿三楹,正殿前重立碑碣。
正殿內供奉香樟木神像11尊,文財神比幹正襟危坐,左右為趙公明、關公,兩旁分立招財、招寶、納珍、利市等仙官及關平與周倉。東配殿供奉太乙救苦天尊、藥王、慈航道人、文曲星和碧霞元君;西配殿供奉呂祖和福、祿、壽、喜四星,均為道教神祇。在五聖祠內供奉有五聖的五尊神像;在西側的護法堂供奉黑媽媽等護法。
大清乾隆六年《財神廟碑記》、大清鹹豐九年《重修財神廟碑記》,對蓋州財神廟歷史有著較為詳盡的介紹。
蓋州建財神廟與蓋州在當時的經濟發展與商業繁榮有關。
廟內的清鹹豐九年《前後重修財神廟碑記》說:「......財神之廟皆我市工商人主修。蓋邑財神廟有二,其一在城中鼓樓上,城中各行鋪商公辦香會;其一在東門外大街斜北南向,即今補眾化所。」
碑上還說:「重修者為我山西眾典行人公立。先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有同鄉曹公厚庵等,因廟宇地勢卑窪,大雨時行者被水患,土木亦就□塌,倡率同行中人踵繼前人建立之美,高其基址,壯其規模。修整正殿三間、卷棚三間、東西兩廊各五間。重塑財神像,黝堊一新。惟山門湫隘,因院內東北隅五聖祠三間,另有香火會主未曾動修,不便施工,工遂停止。距今十餘年,五聖祠業已修整,爰是我同鄉典行人等公議興修,舉請戴公衡甫及趙公荊山等監視,又重修山門一大間,高建臺級,與正殿兩廊基址相亞。門東西外蓋配房五間以壯山門局勢。門之內添建牌樓一座,門之外列樹旗杆一對。金碧重施,丹黃再煥。凡四越月工成,由是廟貌巍峨,基宇壯麗,不為風雨少所侵蝕,即炎天水潦亦免溼湮之患。於以謀財源,求福於永託,庇護於神靈,其不大壯觀瞻哉,茲因涓吉之辰,爰述其重修□末於此,是為記」。
存放於正碑之右,大小尺寸、形制相同,同時鐫刻的副碑延伸或補充了主碑內容的不足。將修工捐錢的鋪號列後出:「敬勝當 捐錢伍百吊;常慶當 捐錢伍百吊;會隆當 捐錢伍百吊;萬和當 捐錢伍百吊;三盛當 捐錢伍百吊;增勝當 捐錢伍百吊;益泰當 捐錢壹百吊;永和當 捐錢壹百吊;魁隆當 捐錢壹百吊;德隆當 捐錢壹百吊;聚隆當 捐錢壹百吊;聚源當 捐錢壹百吊;允隆當 捐錢壹百吊;允興當 捐錢壹百吊;世隆當 捐錢壹百吊;廣隆當 捐錢壹百吊;阜增當 捐錢壹百吊;隆慶當 捐錢壹百吊;隆泰當 捐錢壹百吊;信泰當 捐錢壹百吊;玉發當 捐錢壹百吊;生發當 捐錢壹百吊;常勝當 捐錢壹百吊;志成當 捐錢壹百吊;謹成當 捐錢壹百吊;永成當 捐錢壹百吊。」
財神廟內的五聖祠,系供奉五聖之祠。五聖又稱五顯、五通。傳說唐光啟年間,婺源王瑜家園紅光燭天,五位神仙從天而降,於是當地人建廟。元封五聖王侯,宋正是列入國家祭奠,從封兩字侯到八字王號。第一位,顯聰昭應靈格廣濟王;第二位,顯明昭烈靈護廣佑王;第三位,顯正昭順靈衛廣惠王;第四位,顯直昭佑靈貺廣澤王;第五位,顯德昭利靈助廣成王。五聖能降魔伏妖、救苦救難,法力無窮,又能聚財、斂財,也是小財神。蓋州五聖祠是清初開疆後,為關內來蓋州經商的會所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