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滬字號」實體書店香飄四方
花香四溢的初夏,滬上品牌實體書店的書香也飄向全國多地。本月初,上海本土實體書店鍾書閣從上海出發,沿長江領域深入西南腹地,在四川成都新設分店;5月底,上海三聯書店在浙江寧波再添閱讀新坐標「築蹊生活」,這也是「築蹊生活」作為上海三聯的生活品牌和IP合作開發平臺首次亮相。
未來,滬上知名書店的擴張步伐仍穩健前行———繼去年落子杭州、揚州後,今年下半年,鍾書閣計劃在蘇州、西安、無錫等全國多個城市開出分店,2018年這一版圖上將添鄭州分店;上海三聯正籌劃在北京大悅城新增分店,預計明年上半年開出。除了老牌書店,位於愚園路的業界新秀「好久不讀」書店也有意在上海以外省份開設分店。
本土書店在上海站穩腳跟後試水向全國拓展,釋放出了怎樣的信號? 在業內看來,申城已形成豐富多元的書店經營圈,國內知名品牌書店幾乎都花落滬上,在激烈競爭中突圍的本土品牌書店,也接到其他城市拋來的橄欖枝。它們積極呼應並尋找市場需求缺口,有望將上海經驗、海派風格滲透至全國。
跳出「連鎖店」思維,上海經驗融入當地文化
記者獲悉,目前滬上約有2200家擁有發行許可證的實體書店和發行企業,今年申城還將新增20餘家大中體量實體書店,閱讀氛圍日漸濃鬱。多家書店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創新經營和服務理念,為行業復甦源源不斷注入了新活力。加上今年4月《關於上海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公布,上海既成了全國各大書店的「競技場」,也為本土品牌「走出去」夯實了基礎。
隨著文化細分市場的湧現,實體書店經營日趨精細垂直。因此,這批先行出滬的本土書店分店定位清晰,不再是面目模糊、千店一面的「連鎖店」,而是儘量融入當地文化生態,各具辨識度———既有鬧市中的寧靜棲息地,也有老城區的古典家園,或是打造都市家庭的日常閱讀圖景、融合其他藝術形式的多元綜合體等。書店「入鄉隨俗」引發了當地人的共鳴,去年世界讀書日,鍾書閣走出上海大本營後開出的首家分店,在杭州開業當天,1000多平方米的門店迎來近2萬名讀者。
最新開業的鐘書閣成都店,店堂內隨處可見天府之國的野趣。「竹林書架」帶來書山書海的視覺衝擊,加上地面一個個似「竹筍」般的擺臺,凸顯了國寶熊貓元素與成都的人文之美。拾級而上,「梯田」演講廳以模擬自然的方式,在光線明暗變化中營造出開闊視野,在這裡可以聽講座、看話劇。穿過「竹林」進入兒童館,休息棧道上跳躍著一朵朵紅色「大蘑菇」,讓孩子們在「蘑菇傘」下閱讀、休憩,留下精彩奇幻的童年回憶。
打磨「海派風格」,讓滬字號影響力輻射全國
在學者顧曉鳴看來,以往很長時間裡,書店被大賣場的單一角色所遮蔽,深陷價格戰泥淖。一改往昔場景,時下的實體書店更注重培養讀書氛圍、注重線上線下融合。尤其是有成功經驗的「滬字號」書店,在選圖書、辦活動、開發多元產業鏈上,力求洞察消費者閱讀心理,讓實體空間充盈互動感,書店與人、人與城市締造出一段段溫暖的文化體驗時光。
以在寧波開業一周的上海三聯書店·築蹊生活為例,它在構築美學空間、專業選書上不遺餘力。築蹊,意在另闢蹊徑、創新生活場景與服務。3000餘平方米的書店空間,除了圖書區域外,還設有國內書店首個無線耳機劇場、寧波首個黑科技發布平臺、首個電影文化走廊、首個生活美學體驗中心等,崑曲、皮影、民謠、茶藝等文化形式與讀者不期而遇。
「滬字號」書店要將影響力輻射全國,一系列個性化閱讀服務不可或缺。鍾書閣會專門打造「私密書架」,保存讀者在店內購買的圖書,以專屬書架滿足一些讀者「做書店小老闆的夢想」;有的分店能按需「上門打造書房」,增加用戶黏性。
與「走出去」相對應的是,全國叫得響的品牌書店幾乎紛紛在滬開設門店,如浙江的博庫書城、江蘇的大眾書局、重慶的西西弗、四川的言幾又、廣州的方所等,擴張勢頭迅猛。可以預見,「有進有出」的良性生態下,一批本土書店將從不斷拓展上海的書香版圖,變身促進培育城市文化空間不可或缺的力量。